金鱼养殖史history of goldfish culture金鱼是一种小型观赏鱼种,又名锦鱼,是中国特产,有千余年的驯化史。发现于三四世纪,初驯于10世纪,定型于十二三世纪,明代郑和带至南洋,1502年起相继传到日本和欧美。 金鱼的祖先,早在岳珂《桯史》(1214)、戴埴《鼠璞》(1241)中就记载金鱼源于鲤、鲫、鳅、,以鲫为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指出:“鳅尤难得,独金鲫耐久,前古罕知。”自然界中,金色鳅确是少见,金鲫亦由银灰色的野鲫在一定条件下演变并经驯化、选择而成。 野生金鲫的最早发现,一般认为晋代桓冲(328~384)在庐山上的湖中所见的赤鳞鱼便是,但在3世纪初,曹操已指出:“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宋开宝(968~976)间秀州刺史丁延赞在陆瑁池获得金鲫鱼,遂命名该池为金鱼池并加以保护。11世纪初,杭州开化寺后亦有金鱼池。当时的金鲫尚属野生,怕见人,“难进易退”。半个世纪后,兴教寺池里的金鲫却已驯服多了,道人斋余,竞相投饵与之嬉戏。这时的金鲫生活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仍在与其他鱼鳖杂处的环境中,故实属半家化时期。 到了南宋后,金鱼已逐渐进入家化阶段了。在酷爱金鱼的皇帝赵构的影响下,朝野饲养金鱼之风崛兴。正如戴埴等所说:杭州虽早有金鱼,但“未若今之盛”。王公、贵人及平民百姓,竞相建池,“多畜养之”。并产生一种专业,畜鱼“入城货卖,名鱼儿活”,他们把金鱼排的卵捞起孵化,喂以小红虫或虮虾儿,以促进幼苗由白而红、而金的转变。因而这一时期金鱼不论在饲养技术、数量、种类、形态变异和分布范围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而促成这一发展的主要关键是盆缸饲养的兴起。盆养方法兴起以前,主要是池养。至顺《镇江志》记载,直到元代,金鱼的饲养还是“人家池塘多畜”。到明代,池养才发展为盆养,故金鱼在历史上又称盆鱼,而且发现金鱼“最宜盆养”。盆缸活动空间小,金鱼游动缓慢,久之使金鱼产生身体圆钝,尾柄退化,尾鳍软、长而倾斜等一系列的变异。金鱼盆养,便于观赏,也便于管理,这就促进了金鱼饲养的普及,李时珍指出:“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金鱼盆养,有利选育和保存优良品种,随着盆养的兴起,金鱼的品种也日见增多。明代《长物志》记载苏州的金鱼品种已有26种,清代的《朱砂鱼谱》上记载的金鱼多达29种。就其尾形而论,有“三尾者、五尾者、七尾者、九尾者”等等,草、龙、文、蛋等著名品种也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