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昌绪·春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昌绪·春怨》《金昌绪·春怨》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像、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金昌绪·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这首诗的题目又作《伊州歌》,据《乐府诗集·伊州》题解,此曲乃是“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可见此诗原是金昌绪为西域地区所进的地方乐曲《伊州歌》配的歌词。后来五代人顾陶将此诗选入他所编的《唐诗类选》(已佚)中,并将题目据诗意改为《春怨》。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而又情趣盎然的小诗。 它的第一个优点在于篇幅虽短但结构深曲,因而显得格外含蓄隽永、韵味悠长。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式结构。“打起黄莺儿”是起,且起得突兀,平空写下了一个很不近情理的行动,让人一下摸不清头脑,埋下引人入胜的伏笔;“莫教枝上啼”是承,续写第一句行动的目的,且把这一行动推向更加乖谬的极端——黄莺之所以可爱正在于它有婉转的歌喉,如今这位春闺中的少妇为什么反倒不让它唱了呢?这就为下面的转折蓄足了语势;“啼时惊妾梦”,同民歌惯用的顶针格句式进行有力的转折,一下子把前文悖谬行为的原因揭示出来,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少妇有更美好、更温馨的享受——春梦,这比黄莺的歌喉更令人神往,难怪她要嗔怒它的打搅了,“不得到辽西”是合,以画龙点睛之笔收拢了全篇之意,原来这个少妇思念的正是他远在辽西的丈夫,这就更难怪少妇对这场美梦如此珍惜了,因为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和他一聚啊!正象王尧衐《唐诗合解》所评:“梦既惊断,辽西便到不得,连梦见良人也不能矣,写闺情至此,真使柔肠欲断。”但我们不妨对此作进一步理解:当时唐与高丽、契丹的关系时有顺逆,因而总要征发大量戍卒到辽河一带屯御,很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此事。这首诗中的夫婿也许正是远戍的士卒,因而这首诗的主题乃含有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的深度。 这首诗的第二个优点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它的主题虽不离借闺怨以写征戍的传统,但作者能别出手眼,另辟蹊径。他决不作直接的内心抒发,也不以什么春草秋月等传统意象作象征,而是设计了一个极富戏剧性场面的特写镜头,将女主人公的一片痴情发泻到窗外的鸟儿身上,埋怨鸟儿打扰了她与丈夫的梦中幽会。于是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愁怅,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种由奇特的想象而形成的巧妙构思,深具民歌的特色。敦煌词中有一首《鹊踏枝》词云:“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上金笼休共语。‘比拟好心来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也是借无端在鸟儿身上节外生枝,来抒发女主人公的内心哀怨,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此诗更为简炼含蓄而已。 金昌绪虽然只留传下这一首诗,但其影响颇为深远。苏轼在著名的咏物词《水龙吟》中,将柳絮飘荡的情态比作思妇悠悠的梦境,曰:“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就是点化这首诗的,可见这首诗的意境多么博得后人喜爱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