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山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山寺 金山寺
金山寺原名译心寺,在今之镇江西北,为中国佛教著名大刹之一,在禅宗寺庙中尤占重要地位。据虞集《万寿阁记》载:“山有佛祠,始建于晋明帝时。” 自古以来,题咏金山寺的诗作甚多,佳品亦不少。王令此篇《金山寺》作于他在润州(镇江)流寓,教徒糊口之际,当时他登山临寺揽胜,胸中所涌起的感慨,多含悲凉之气,超脱之意。 首联“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气势宏阔,意味深长。诗人放目远眺,只见日朗气清,江水浩瀚,横无际涯; 而万顷绿波之中,金山独秀,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宝石挺立于水中,煞是惹人喜爱。金山自古就座落于扬子江心,至19世纪80年代才与南岸合拢,因此古人称之为“江心一朵芙蓉”。诗人伫立金山之上,四顾寥廓,视野无阻无碍,顿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宇宙中心,天地万物尽聚身边,日月星辰齐集眼前,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历史的意识袭上心头。此处着“宽”字,把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气势展现开来。 颔联“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诗人目光由远转近,以虚实相间之墨叙写山寺之景。金山寺楼台殿阁规模宏大,高耸巍峨,丹碧辉煌,素有“寺裹山”之名。但作者不直写楼阁,只以其落水之影的浮动不定,恍惚可怖,鱼龙惊骇,来反衬其高大、雄伟,其想象之高妙,笔墨之变幻,令人赞叹。接下,诗的笔触又起一变,从视觉转为听觉: 寺中钟磬声声,播传不绝,震响江上,水石顿生寒意。水石无情,岂知冷暖,这样描绘,一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二是表示佛寺以钟声警世,令热衷于世俗名利之人顿生寒意。唐人孙鲂《题金山寺》有这样两句诗“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纯为静景描写,王令此联诗句脱化于此,但变静为动,摇曳多姿,更胜一筹。 颈联“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展现出日暮时分的景观。太阳渐沉,江天笼罩在暮色中,向东看去,焦山、象山对峙而立,如同大江入海之门,令人倍生遐想; 这时,有几只白鸥在江面盘旋、翻飞,忽上忽下,自由自在,随波嬉戏。再往西望,远处瓜步山 (在今江苏六合东南)的潮水正在回落,显露出大片沙滩,落日余辉给它涂抹上一层金色的光亮,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宁静、和谐的气氛中。颔、颈两联,诗人迎看远眺,极尽变化之能事,将山寺楼台,江潮白鸟,落日海门,潮退黄滩,尽收笔底,依次道来,充分展示了 “乾坤都向此中宽”的博大境象和气度。 尾联“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点出全诗主旨。这里,诗情转深: 其实江上本多凶险,往往是风急浪恶,惊涛千里,变幻无常,今日所见之壮景乃为凡夫俗子极难见得,只有寺中修行得道的高僧,以远离嚣尘的慧眼,才能从容地从静处观察、体验到。王令其人是否信佛,难以考定,但他终身不仕,决意堵绝士举,以授徒为食乃是事实。王令的一生是看破红尘的,奉行的是“出世”哲学,本诗中的老僧实与作者自我形象暗合。王令借佛教禅理托出自己的人生观: 人世社会环境险恶非常,如同惊涛起伏的江水,销不留意,便会葬身其间。只有超脱出来,但一般的人均不自觉,陷身其中而不能自拔。只有从静处冷眼相看,才能体会人生的真谛,理解生活的价值。 王令诗风取法唐之韩愈、孟郊,以气势雄劲、冷辟尖峭见长,但本诗却写得清新、自然,飘洒脱俗,这应与诗人登临山寺,融通禅理,借得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 王令 程颢 ☛ 金山寺 金山寺
这首诗写金山寺月夜的幽寂、清净,并给它蒙上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诗人欣赏这种恬适、淡雅的美,从中得到心灵的平衡与喜悦。 首联暗含对比,表现诗人爱静的性情。“两岸”高耸,一水东去。诗人行船飘然而来,岸边 “市廛” 一一而开,其中不乏热闹场所,凡夫俗子纷纷而往。偏偏诗人是“爱静人”,要寻个净处休憩。一闹一静,两相比较,烘托诗人的特殊情趣——不爱乐土爱净土,顾念诗人更是一位高僧,这就不足为奇了。 颔联写山水,描绘出一幅静谧、雅致的画图。“日月”此处是复词偏义,偏指月。月亮倒映水底,仿佛在潇洒行走。一个“行”字,把月亮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简直要从水中走出来;而令人神往的山中更是远离闹市,一尘不染,为这宁静的气氛又增加了几分雅趣。这两句字里行间透露了对纯净世界的向往,对世俗红尘的厌乏。 颈联上句以 “明”示 “暗”,下句以 “动” 衬 “静”,手法别致。“灯影”暗喻天色已晚。月光灯影交相辉映,只见寺内宝塔显得越发奇妙雄伟,直插云霄。同时,清脆的钟声好像随着船头一起乘风破浪,去向前方。其中 “载”、“出”两字,把无形的钟声写得铿然入耳,宛然在目,点缀着这清幽的夜色。钟声越清脆,越反衬出环境宁静,静动相映,以静写动。这种笔法别具一格,诗佛王维也曾采用,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即为一例。诗人陶醉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怡然自得。 尾联写快到山寺时诗人的心情。眼望山寺即临,诗人喜不自胜。他“平生”修身养性,任运自然,深得禅学三昧,因而十分“自信”身“有仙骨”,定能“好风凭借力”,登上位于山上最高峰的佛门圣地——“妙高台”。诗人此时感到由衷的惬意,物我皆忘,飘飘欲仙,心灵也好似被抚弄的琴弦在微微颤动。 全诗情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状景幽静如睡,抒情四大皆空。物静心静,交互映衬,物静而心愈静,心静而万物静。读者设若心平气和读之,俨然亲临其境,心无尘想。 ☚ 释昙噩 张翥 ☛ 金山寺(宋)王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 乾坤都向此中宽①。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时称金山寺。宋天禧年间,宋真宗梦游此寺,因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金山寺依山势而建,层层勾连,雄浑壮丽,自古以来就是游人云集的名胜之地。此诗写金山寺远近风物,清新脱俗,洒落自然,末二句有理趣。 【作者】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少以文名,因家贫,18岁起即教书为生,擅诗文,为王安石赏识,邀其至舒州、汴京讲学,并说服岳父将二女儿嫁给他,后辗转各地教书,28岁病逝。其诗粗犷豪迈,气象阔大,文辞也有气势,有《广陵先生集》。 【注释】 ①乾坤:天地。②海门:王令《润州游山记》:“润州(镇江)东十里,有山三,其二合为海门。”大约指焦山东北的松寥山和夷山,今已连成一岛。③瓜步:镇名,在镇江西北的长江北岸,南北朝时为兵家必争之地。 金山寺 是我国民间传说的白娘子水漫金山之所。金山寺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年间,原名“泽心寺”。在6世纪南朝梁武帝时,曾在此寺设水陆道场。到了唐代才改名为“金山寺”。但是宋代又改为“龙游寺”,清代又更名“江天寺”。现在尚存有法海洞、楞伽台、留云亭、观音阁、慈寿塔等古建筑。 金山寺吴承恩
金山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金山之上。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改称金山寺。宋天禧年间,真宗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庙宇依山势而造,使山和寺混为一体,山上景观甚多,建筑精巧,颇具特色。 吴承恩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为有明一代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学家。但这位老先生身世确很可怜,他的一生多半是依靠官僚地主卖文为生,其 《诗文集》 中很大一部分是应酬之作,尤多 “章词”,而且多是代人捉笔,像这首 《金山寺》完全出自胸臆,清雅流丽,写景状物,分明如画,实为难得之佳作。 诗的首句点题,“何年地涌”言金山寺年代久远,建造精巧,鬼斧神工,似从地上涌出。一个“涌” 字点出金山寺四周环水的特点。这一句暗含赞叹惊讶之意,并非单纯地描述,里面已融入抒情的成分。次句承接上句的 “涌” 字,言金山寺被长江雪白的浪涛所围绕。“空涛”指自空而降的浪涛,极言浪涛之巨,气势非常雄伟壮观。 第三、四句写高处远处之景。“秋月”二字的出现,一箭双雕,既交代此次出游是在天高气爽的秋季,同时还点明时间是在秋月皎洁的夜晚。诗人仰望夜空,一轮明净秋月当头照耀,使人顿感轻松、舒畅。佛之义为觉,“佛性” 即觉悟之性。《涅槃经》: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此处借赞美佛性抒发暂获解脱的愉悦。亦即只有在皎洁明净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诗人平时以卖文为生,为衣食而奔忙,只有在秋月夜空这样短暂的时刻,面对眼前良辰美景,暂时摆脱掉尘世的烦扰,久已失却平衡的内心似乎得到恢复,于是不由得赞美佛法无边,使人的灵魂得以复归本身。第四句顺理成章,由秋月宕及天水相连处的流动,进一步表明自己完全陶醉在自然佳景之中,以致不顾夜气寒凉,简直流连忘返了。 五、六两句,诗人变换了一个视角,写金山寺周围的建筑和山景。龙宫,喻金山寺。双珠,指高耸金山之巅的慈寿塔与江天一览亭,也称双塔。“龙宫夜久双珠现”,言天气变化,原来有云遮雾绕,双塔不甚分明,一旦云消雾散,慈寿塔与江天一览亭便如一对明珠豁然显现。下句的“鳌背”和“片玉”,均指金山,金山又名金鳌岭,也叫浮玉山。此处借用金山的别称,极其形象地描绘出金山的奇妙雄伟。金山不愧为江南名山。山的上下左右隐有朝阳、白龙、法海、罗汉等洞,每洞都联系着迷人的神话故事。山上还有妙高台、七峰亭、留玉阁、椤伽台等古迹,流传着佛印与苏轼、道悦与岳飞,以及梁红玉抗金擂鼓助阵等动人的故事。这些与金山有关的神话故事,诗人虽然并没有一一提到,但从诗中笼罩着的浓郁的历史情思之中,使人不难产生联想,从而扩大了诗人描写的时间和空间。 最后两句再次赞美金山寺周围景观的辉煌壮丽。“醉倚石栏”的“醉”字,可以理解为诗人开怀畅饮后真有些醉意朦胧了,也可以理解为被金山夜景所沉醉。“霁霞”指雨过天晴后的灿烂云霞。由此句而知,此诗所写均为雨后之景,云消雨霁之后,江山如洗,诗人凭栏远眺,金山寺周围的建筑群落越发显得一片金碧辉煌。 吴承恩此诗乃从王安石游金山寺一诗脱化而来。王诗云:“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当然由于安石之诗为绝句,写景更为集中,突出山寺之高;而吴诗则写得更充分从容一些,着重描绘雨后的壮美。两相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谓各有千秋,然均为题咏金山寺的佳作。 金山寺吴承恩 何年地涌金山寺,四面空涛卷雪流。佛性真同秋月净,客心暂为水云留。龙官夜久双珠现,鳌背秋高片玉浮。醉倚石栏时极目,霁霞东起金银楼。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长江中金山上,为著名佛教庙宇。始建于东晋,唐代因开山得金,故称金山寺。吴承恩此诗写在一个秋天的月夜宿寺的观感。作为《西游记》的作者,他在这首诗中也运用了浪漫奇特而又丰富的想象,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富于神话色彩的金山寺景。 金山矗立在“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的长江之中,砥柱中流,水石相击,遂有“四面空涛卷雪流”的奇观。作者见到金山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仿佛从江心海底被浪涛托出水面的。“何年地涌金山寺”的一问,便传达出一种惊异不置的感觉。“涌”字下得极妙,大有“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之“共潮生”三字所表现的意味。可见他是一个好奇的,对自然美有特殊敏感的诗人。“金山寺是从水底冒出来的”这一奇想,直接关系到后文“龙宫”的比喻。 金山突起江中,四周空阔,故秋天的月色显得格外明净。这的确是一个宜于诵经奉佛的去处。佛经又常用镜花水月之象喻,来讲色空一类禅理。如《五灯会元》:“应物现形,如水中月。”“佛性真同秋月净”一句实有写景和悟惮的双重意义,写出金山寺之夜给人的美感和精神上的影响。如同《西游记》宣扬佛法无边一样,从这句诗中也流露出作者对佛性的礼赞。而读者所取,则偏重在诗句所表现的金山寺月夜玲珑剔透的自然美。作者宿寺可能是旅程偶住,然“客心暂为水云留”则又似乎表明,他是为了这里的风光而留驻的。“客心”本来应急着行路,而“为留”,则足见风光宜人。写风物只“水云”二字,可以说淡极空极,然而这正抓住金山寺景观开阔的特征:上面是碧云天,下面是长流水,空中则是一轮皎皎的明月,如此澄彻的境界,怎不启人遐想。 《金山寺》峥嵘两岸市廛开,爱静人寻此处来。 水底有天行日月,山中无地著尘埃。 塔擎灯影明云杪,船载钟声出浪堆。 自信平生有仙骨,好风吹上妙高台。 这首诗写金山寺月夜的幽寂、清净,并给它蒙上一层神秘、朦胧的面纱。诗人欣赏这种恬适、淡雅的美,从中得到心灵的平衡与喜悦。 首联暗含对比,表现诗人爱静的性情。“两岸”高耸,一水东去。诗人行船飘然而来,岸边 “市廛” 一一而开,其中不乏热闹场所,凡夫俗子纷纷而往。偏偏诗人是“爱静人”,要寻个净处休憩。一闹一静,两相比较,烘托诗人的特殊情趣——不爱乐土爱净土,顾念诗人更是一位高僧,这就不足为奇了。 颔联写山水,描绘出一幅静谧、雅致的画图。“日月”此处是复词偏义,偏指月。月亮倒映水底,仿佛在潇洒行走。一个“行”字,把月亮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简直要从水中走出来;而令人神往的山中更是远离闹市,一尘不染,为这宁静的气氛又增加了几分雅趣。这两句字里行间透露了对纯净世界的向往,对世俗红尘的厌乏。 颈联上句以 “明”示 “暗”,下句以 “动” 衬 “静”,手法别致。“灯影”暗喻天色已晚。月光灯影交相辉映,只见寺内宝塔显得越发奇妙雄伟,直插云霄。同时,清脆的钟声好像随着船头一起乘风破浪,去向前方。其中 “载”、“出”两字,把无形的钟声写得铿然入耳,宛然在目,点缀着这清幽的夜色。钟声越清脆,越反衬出环境宁静,静动相映,以静写动。这种笔法别具一格,诗佛王维也曾采用,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即为一例。诗人陶醉在这静谧的氛围中,怡然自得。 尾联写快到山寺时诗人的心情。眼望山寺即临,诗人喜不自胜。他“平生”修身养性,任运自然,深得禅学三昧,因而十分“自信”身“有仙骨”,定能“好风凭借力”,登上位于山上最高峰的佛门圣地——“妙高台”。诗人此时感到由衷的惬意,物我皆忘,飘飘欲仙,心灵也好似被抚弄的琴弦在微微颤动。 全诗情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状景幽静如睡,抒情四大皆空。物静心静,交互映衬,物静而心愈静,心静而万物静。读者设若心平气和读之,俨然亲临其境,心无尘想。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金山寺 金山寺 jīnshānsì 座落於江蘇鎮江金山。據傳唐有頭陀斷手以建伽藍,忽江邊現金數鎰,因以建寺,故稱。東晉時建,初名澤心寺。唐改今稱。宋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重修,易名龍遊寺。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爲神霄玉清萬壽宫。自元以來通稱今名。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稱江天寺。後毁於火,今重修。寺依山勢,山寺一體。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寳殿(今圮)、藏經樓、念佛堂、方丈室、七峰亭、妙高臺、楞伽臺、留玉閣、觀音閣、江天一覽亭、慈壽塔等。參閱康熙《江南通志·古蹟上·鎮江府》、《嘉慶重修一統志·鎮江府二·寺觀》。 金山寺佛教寺庙。在开江县。唐天宝年间(742年~755年) 始建。明正德六年 (1431年)遭兵祸。清康熙时复建,乾隆时达州 (今达川地区) 西圣寺僧德岸来此扩建,至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 始具规模,县佛事机构 “僧会司”设此。现存建筑主要有宝树堂、护法殿、大雄殿、藏经楼等,并有清碑21通,记有历史沿革、弘法礼佛等事。 金山寺 金山寺佛寺名。在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上。寺创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梁武帝天监四年(505) 首设水陆道场于此寺。(《佛祖统纪》) 唐时因开山得金,从此山为金山,寺称金山寺。宋真宗因梦游金山寺,曾赐名 “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 “江天禅寺”。俗仍称金山寺。寺倚山而建,殿宇厅堂,楼阁亭台,巧妙布局,层层相联,山寺浑为一体,丹碧辉映,别具一格。历来是我国佛教禅宗名寺。主要建筑有大小观音阁、妙高台、楞伽台、江天一览亭、留玉阁、慈寿塔等。伴随这些古建筑,有关佛印与苏东坡、道悦与岳飞、法海与白娘子、梁红玉与韩世忠的动人故事,流传至今。 ☚ 草堂寺 大明寺 ☛ 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金山西部。原建于东晋,名泽心寺,唐以后称金山寺。宋真宗天禧年间,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禅寺。1948年毁于大火,现存主要建筑为1988年重建。历史上最盛时有僧人3千余,四方前来参禅的僧侣多达万人。寺院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大雄宝殿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25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歇山重檐,金色琉璃瓦,黄墙朱柱,白色柱础栏杆,十分雄伟壮丽。其他建筑有天王殿、藏经楼、佛堂、方丈室、留玉阁、观音阁、留云亭等,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外有亭的庞大建筑群体,因有“金山寺裹山”之说。宋王安石《金山》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寺中藏有周鼎、诸葛亮战鼓、苏东坡玉带、文征明金山图,合称“金山四宝”。 ☚ 金山 留云亭 ☛ 金山寺 金山寺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故名。金山原名浮玉山,相传因唐代僧人裴头陀 (即法海和尚) 开山得金,献于皇上,皇帝复赐建寺,始称金山,山高44米,周长520米,古为江中一岛,有“江心一芙蓉” 之称,直至清同治初年南岸沙涨,水道淤塞,遂与陆地相连,成为内陆山。 ☚ 寒山寺 灵隐寺 ☛ 金山寺 金山寺坐落在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故名。金山原名浮玉山,相传因唐代僧人裴头陀 (即法海和尚)开山得金,献于皇上,皇帝复赐建寺,始称金山,山高44米,周长520米,古为江中一岛,有 “江心一芙蓉”之称,直至清同治初年南岸沙涨,水道淤塞,遂与陆地相连,成为内陆山。 ☚ 寒山寺 灵隐寺 ☛ 金山寺Jinshan Temple 金山寺Golden Mount Temple;Wat Sake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