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野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野望yě wàng

野外的景色。卢照邻《七夕泛舟》之二:凤杼秋期至,凫舟野望开。李隆基《野次喜雪》:拂曙辟行宫,寒皋野望通。

野望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者,眺望四野也。翁卷这首七绝,抒写了他秋日登高眺望家乡永嘉所见之景及其内心之感受。诗人用白描手法,以简单的意象,寻常的词语构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山水画卷,显示了翁卷诗含灵秀之气于闲淡之中的特色。
“一天秋色冷晴湾”,首句写秋色之寥廓无边。秋色本是虚无难以捉摸的,诗人以 “一天”形容之,显从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来,可见秋色之无涯无际,无所不在,弥漫于天地之间。而 “冷晴湾”——晴日之水湾融入寒意,则将诗人登高俯视所见秋色进一步具体化了。一个 “冷”字,平平常常,看似毫不起眼,但放在这里却非同寻常,将无形之秋色与有形的晴湾联系起来,将诉诸视觉的秋色与冷暖感觉相沟通融合,令人不由感到一阵寒意,确是传神之笔,妙不可言。
“无数峰峦远近间”,写屹立于秋色中的重重峰峦自近而远延伸到天边。“无数”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永嘉大地奇峰叠起,密密匝匝的壮观景象。这两句所写皆为诗人登高之所见,一为写水,一为写山,境界阔大,然所摹写皆为静态之景,给人感觉并非雄健奔放之气势,而是清新淡远的情趣,仍不脱四灵之窠臼。
三、四句承上而来,仍由山和水生发开去。“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诗中出现了主人公上山看水之身影。按常理,诗中接下去应写水面之清澈明澄,万顷碧波,或写其微波荡漾,水草摇曳,总之,应是写水之景。然而诗人在此虚幌一枪,使了一个障眼法,以 “上山看水”造成读者错觉,然后笔锋一转,忽发奇想,又回到写山上来,只是别出心裁地改变了观赏角度。“忽于水底见青山”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人“闲上山来”是“看野水”的,怎么又突然见到了山?一个“忽”字,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突兀见到水中山的惊喜之态。诗人又在惊喜什么?在波光粼粼,摇曳万姿的水中,突然出现一座气象万千的青山,它又象征着什么?原来,诗人在此正在表达其“顿悟”那一霎那的禅悦之情。当诗人以散淡之身在一个散淡的秋日漫望远近那无数峰峦时,那些峰峦显然没有给诗人以强烈的印象,当诗人漫步上山看野水时,突然从水中倒映的山景触发了某种禅机,达成了某种顿悟,感觉到无比的喜悦。诗人顿悟的到底是什么,他没有明说。全诗至此曳然而止,唯其如此,给人无限回味的余地。至道本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啊!
无独有偶,隋唐之际王绩在隐居东皋时亦有一首《野望》,且同样以家乡秋景为题材。而王绩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闲适情趣中,夹杂以忧郁无依之感叹,表现其不忘世事之倾向。翁卷却一生落拓江湖,对生活取遁世态度“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行药作》) 即为其自白。故同为《野望》,翁卷之作与王绩是大相径庭的,从中可看出时代环境和政治形势的不同,南宋后期的翁卷们再也无力和无意去关心世事,力挽狂澜,所能释怀的,就只有寄情山水,吟啸风物一途了。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和趣味。
此诗写法上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山,虚写水,为山中有水;后两句实写水,虚写山,乃水中有山,而虚实间,不外山水二字。从诗歌描写视角看,自首句的天空到末句的水底,高低远近,俱收眼底,可谓是一诗写成的全景立体山水画。
叶适曾序翁卷诗为“自吐性情,靡所依傍”,诗人淡语中有深趣,力求以浅淡明净之语,写其野逸清瘦之趣,以平易晓畅的语言抒发个人感受。天成美景,妙手偶得,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写来一气流注,实为永嘉四灵中一篇出众的佳作。
☚ 翁卷   石门庵 ☛
野望

野望

唐诗篇名。五律。王绩作。见《东皋子集》卷中。约作于晚年归隐故乡时,写眺望秋原的所见所感:“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论者对其诗旨有不同看法。明唐汝询曰:“此感隋之将亡也。”(《唐诗解》)清沈德潜曰:“通首只‘无相识’意,‘怀采薇’偶然兴寄古人也,说诗家谓感隋之将亡,毋乃穿凿。”(《唐诗别裁》卷九)以后说为胜。此诗首联和尾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在萧瑟静谧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诗风朴实,意境高古,格律严整,是早期成熟的五律之一,历来为人所传诵。

☚ 正月十五夜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野望

野望ye wang

郊野远望。南朝陈·阴铿《开善寺》:“鹫岭春光遍,王城野望通。”

☚ 野穷   一何 ☛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此诗主要写山野秋景,在闲逸中带几分彷徨苦闷。这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颇为有名的佳作。它脱尽六朝的靡丽习气,透露了一种新的诗风。
 这首诗五言八句,语言平易,风格淡远,文字障碍不多,只需对以下几个辞语作一些解释:
 东皋,作者隐居故乡时的游眺之处,故而自号“东皋子”。“皋”,水边之高地。
 徙倚,犹言徘徊,流连不去。陶潜《闲情赋》有云:“步徙倚以忘趣。”
 欲何依,说自己心境孤寂,无处依归。
 长歌怀采薇,这里诗人引入了先秦的典实。用的是何典?却有不同说法:一说是用“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事,此借典以示“避世隐居之意”。另一说,是用《诗经·召南·草虫》末章诗意,用以“反映隋唐之际经激烈动乱之后,某些知识分子彷徨寂寞的心情”。我认为以后说为是。因为,从全诗的意境和“相顾无相识”的句意以及诗人本身的状况来看,《诗经·草虫》末章的诗意更接近诗人的当时心情和识见。


 * * * *


 这首诗的成就,不在它的思想内容及诗旨,而在于它在诗律史上的重要意义。唐代的律诗,经过南朝的酝酿孵化,直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手里遂为定型化,才有了成熟的格律。王绩《野望》的体裁,就是后来定格的五言律诗。但它却比沈、宋定型化早了六十多年,可见他是一位善于格律,并勇于尝试新形式的诗人。《野望》完全符合后来格律诗的写法,中间两联对仗十分工整,全用正正相对的“正名对”。你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它确是唐代律诗这种新诗体的先声。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王绩诗作时也说——
 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

杜甫《野望》(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野望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下一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一 →
诗词简介: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所作。抒写作者国破家亡、身世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慨。

作为一首忧国思家的诗,抒发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感慨。此诗作于上 元二年(761),诗人寓居成都,叛乱未息,又加吐蕃入侵,出郊野远望,思亲忧国,感迟暮 多病,没有“涓埃”报答朝廷,而作此诗。首联写野望之景。首联对仗,先写“西山”积雪 之远景,后写“南浦”锦江之近景,意境开阔,笔力雄健。中间二联,由写景触发联想:由 战乱频仍想到与“诸弟”的悬隔分离,不知生死;想到自己“一身遥”,如在天涯,只有“涕 泪”纵横;叹息将此残年晚景,交给多病之身;惭愧没有“涓埃”之功,来报效朝廷! 此二 联感时事,思骨肉,愧自身,其痛苦辛酸,乃真情之流露,尤为深沉! 结联点题“野望”, 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极目野望,怎禁受得住人间世事的日益冷寂衰微! 两年后, 即广德元年(763),三城为吐蕃攻占,百姓遭殃,可见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此诗严守 格律,且首联对仗,能将忧国、思亲和自身的感愧融合在一起,写得情深意浓,深沉悲壮, 真实感人,亦是沉郁之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 《 yě wànɡ 》 
    《 野 望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xī shān bái xuě sān chénɡ shù , nán pǔ qīnɡ jiānɡ wàn lǐ qiáo 。 
    西 山 白 雪 三 城 戍 , 南 浦 清 江 万 里 桥 。 
    hǎi nèi fēnɡ chén zhū dì ɡé , tiān yá tì lèi yì shēn yáo 。 
    海 内 风 尘 诸 弟 隔 , 天 涯 涕 泪 一 身 遥 。 
    wéi jiānɡ chí mù ɡònɡ duō bìnɡ , wèi yǒu juān āi dá shènɡ cháo 。 
    惟 将 迟 暮 供 多 病 , 未 有 涓 埃 答 圣 朝 。 
    kuà mǎ chū jiāo shí jí mù , bù kān rén shì rì xiāo tiáo 。 
    跨 马 出 郊 时 极 目 , 不 堪 人 事 日 萧 条 。 
     
  •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西山白雪皑皑重兵三城戍守,
    南浦水汇入锦江流经万里桥。
    因海内战争不息兄弟被悬隔,
    我流落天涯潸然泪下身心遥。
    只有将暮年付托给多病之体,
    未有微小的功劳来报答圣朝。
    我骑马来到郊外时放眼远眺,
    受不了人世间之事日渐萧条。
  • ①野望:在野外远望。
     
    ②西山:位于成都之西,又名雪岭。三城:指成都西 边的松、维、保三州。为防吐蕃侵入,是驻军重镇。
     
    ③“南浦”句:南浦,城南的百花潭, 即浣花溪;清江,指锦江;万里桥,横跨城南锦江两岸,诸葛武侯送费祎访吴,至此桥,祎 言“万里之行,始于此桥”,故名。
     
    ④风尘:喻战乱。《后汉书·班彪列传》附班固:“设后 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诸弟:指颖、观、丰、占四弟,只杜占随 甫入蜀。
     
    ⑤迟暮:暮年,晚年。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杜甫已 五十岁,故云。
     
    ⑥涓埃:滴水与清尘。喻微小之贡献。《周书·萧㧑传》:“臣披款归朝, 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
     
    ⑦人事:人世间诸事。萧条:寂寥,冷落;凋零。汉班 固《西都赋》:“原野萧条,目极四裔。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761 ),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并侵扰中原,曾一度攻陷松、维、保三城和京都长安。杜甫身居草堂,野望生感,一片忧家忧国之情奔泻而出。
     
    首联: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先写远望,只见岷山峰岭,皑皑白雪; 岷山山麓的松 (潘)、维 (理县)、保 (理县新保关西北) 三城驻满了军队,以防范吐蕃的侵扰。再写近看,只见百花潭水,锦江东流,万里桥横。在自然之景的描绘中透露出严峻的政治形势。
     
    颔联: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从上联的 “野望” 而生感慨。首先想到散落在豫、鲁一带的诸弟,现在战乱又起,他们安在?再从诸弟过渡到近羁天涯的孤客 (自己),只有为诸弟的安全遥致一哭,涕泪满身了!
     
    颈联: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现在,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给多病之躯,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可见诗人忠君爱国之心是何等强烈!
     
    尾联: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诗人以 “郊” 点出 “野”,以 “极目” 点出 “望”,扣紧题目; 再以 “人事日萧条” 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出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极具深沉厚重之感。
     
    此诗由景入题,感叹时事,忧弟、忧己、忧心、忧世,层层深化,充满了年老多病,不能报国的忧时忧国的情感,令人感伤!
  •  
     此诗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杜甫时在成都。
     
    首联对仗工稳。西山在成都之西,因常年积雪,又称雪岭,杜甫另有 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绝句四首》),彼处的“西岭”也就是这里的西山。 三城,指松、维、堡三城,为唐代备御吐蕃所修的军城。这一句是写从城郊 西望所见的远景,下句则写近景。城南有清水河流过,有江有浦,并能看 见中和门外的万里桥。这两句诗实写远近之景,又另有他意:前者见西山 白雪而思三城戍(唐备吐蕃,于松、维、保三城设戍),是在忧思国家之难; 后者所见有万里桥,睹桥思人,原来已经离家万里,这是在感叹个人情怀。 一联之中,家国兼顾,气氛沉郁,句意皆工。清杨伦《杜诗镜诠》曰:“思家 忧国,首二并提,起势最健。”杜诗于此,确有凌云健笔之力。
     
    颔联与颈联沿着上句思家之情而发。海内处处风尘,自己和诸弟相 隔天涯,一身遥遥,来到这辽远的西南,满面涕泪。年已迟暮,无丝毫之力 以报效国家,只能供众多疾病来折腾自己。杜甫在长安时就曾患过肺病, 到成都后又患头风,诸病缠身,而是让他倍受折磨且不能忍受的是报国无 门。这种种不甘与无奈,便化作了“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涘答圣朝”一 联诗,语意极为沉痛。然而气象却并不衰飒,自有一种大方浑融的气质透 于纸外,可称高浑之笔。后来顾况《湖南客中春望》诗:“风尘海内怜双鬓, 涕泪天涯惨一身。”就全袭杜句而得之。
     
     尾联总收,跨马出郊踏青,极目远眺,不堪人事日渐萧条。触目感伤, 言虽简而意甚通秀。
     
    此时严武尚未镇蜀,杜甫在成都境遇不偶,充满着飘零之感,满腔沉 郁悲愤,化作《野望》一诗。虽在颠沛流离之际,诗人依然不忘国家危难, 将国家与个人身世糅合起来,涕泪时下,所感超越个人情怀之外。有用之 身不能为国所用,只能“供多病”,语意更是沉痛。整首诗具有沉郁顿挫之 致。方回评此诗曰:“此格律高耸,意气悲壮,唐人无能及之者。”(《瀛奎律 髓》)是为确论。
     
  • 首二句是野望所见,诗人由三城戍想到战乱,由万里桥想到亲人离散。颔联作者转入抒情,写自己兄弟失散,天各一方,自身远离家乡,因思念亲人而泪流不止。颈联是对自己境遇的感叹,悲伤自己年老多病,为自己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而悲哀、遗憾。尾联点出野望题旨,照应首联,总写出自己忧国、怀人、伤己的凄凉心情。
     
     这首诗由情及景,采用由分到总的顺序,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感情,感慨深沉而层次分明。



诗词《野望》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野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原诗今译】


 我驻足东皋,望着黄昏的霭色,
 心情彷徨哟,这才不安地徘徊。
 每棵树上,都挂着凄凉的秋象,
 每座山头,都披着伤感的落晖。
 牧人安闲地驱赶着归栏的牛犊,
 出猎的马驮载着野物胜利返回。
 满目匆匆过客,无一和我相识,
 此刻呀,我以长歌怀念采薇人。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王绩隋末避乱而隐居东皋时知道了唐朝兴起的消息后所作的。本诗通过诗人因苦闷彷徨而外出野望的所见所感,联系自身的际遇和心境,抒发了闲适自慰的情调和退隐出世的心绪。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是说由于既不得志于时,隐居后又苦闷彷徨,无所依托,于是在一天傍晚游至东皋,徘徊眺望野外的景色,以企排遣心中的烦乱情绪。皋,北边的地。东皋,诗人家乡的一个地名。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徙倚,徘徊,句中既指在东皋的徘徊行走,又双关着诗人自己的彷徨心绪。欲何依,点明了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这两句是全诗写景寄意和抒情言志的引子,所以也可以作为理解以下六句的钥匙。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是诗人野望时所见的具体景象,词语质朴自然,意境优美:静,静得恬淡,唯见秋色落晖;动,动得悠闲,活脱牧歌田园。而动象活在了静景之中,又使得动静相融成韵,更显出了静美。辅以色的辅衬,光的错落,整个景象简直就如一幅情趣悠远而美妙无伦的油画!不过,因诗人描述这些景象是出于对彷徨苦闷的排遣,所以尽管美妙而闲适淡远的情趣充溢于画面,却难以掩抑其自慰感伤的心绪。“秋”,在古代几乎都用以表现悲凉的意境。满山的树叶都变成了秋色——枯黄之色,这本已把衰败萧瑟的气氛暗中烘托出来了,诗人又让它更罩在了秋阳的余晖之中,虽有诗人带有一股喜悦心情所作的牧返猎归的点缀,恰由于这个点缀不过是因为诗人无奈于世,遂以之自慰,以便由此妙悟尾联所归结的退隐出世的情趣思想而特意安排的,因而这种氛围确又使人的心头袭上了一丝冷寂与抑郁感。由此看来,这四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所见景象的欣赏心情,更表现了诗人闲适淡远的情趣,诗人自慰感伤的心绪则隐含其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两句是对以上六句的归结,是说在现实中既不遇知己,也没有向往之人,感到寂寞孤独,伤感怅惘。于是只有在闲适淡远的秋景之中独自引吭高歌,聊以寄意并排遣心中的孤独怅惘之情了,表现了一种退隐出世的思想情绪。“相顾无相识”一句,由眼前的没有理解熟识自己之人而推广到世间没有理解自己之人。长歌,引吭高歌,为古代隐士的洒脱表现之一。薇,一种野菜。采薇,《诗经·召南·草虫》:“陡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人化用这一典故,和“怀”字一起用以说明自己因未遇知己与向往之人,只有空怀远志,自慰感伤的情思了,退隐出世的思想情绪,不言自明。两句彼此关照,相辅而相成。一说“采薇”是用商末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商及商亡之后他们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度日的典故,以感慨隋室将亡之事。清沈德潜认为此系穿凿之说。据王绩唐初曾任职太乐丞之事,沈说当是。
 这首诗写法上的特色也很突出,尤其是中间四句,其色、光、动、静的自然结合与完美协调及其所造成的恬美的油画效果,确实罕见其匹。这个前边已经分析过了。诗的结构也与众不同。从“情—景—情”的三部曲格式来看,似乎是一个循环,其实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格式,却大出深意(至于其意可取与否,姑且不论)。它所体现的“因情引景——写景寄情——因景生情”的构思与写作的别致,确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化作用。
 这首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又有一定的地位。首先表现在它是较早反对南朝靡艳诗风的一首朴实无华的诗,从诗风上对后来的唐诗有积极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对五律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律诗定型于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之手,从此成为一种重要的诗体。但比沈、宋还早六十多年的王绩所写的这首诗已经是成熟的五律了,它对五律的最后定型与通行都有其促进的作用。读这首诗,应该明白它的这些意义。

杜甫《野望》(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野望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野望 下一篇:即事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野望》
    .[唐].杜甫.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 《 yě wànɡ 》 
    《 野 望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qīnɡ qiū wànɡ bù jí , tiáo dì qǐ cénɡ yīn 。 
    清 秋 望 不 极 , 迢 递 起 曾 阴 。 
    yuǎn shuǐ jiān tiān jìnɡ , ɡū chénɡ yǐn wù shēn 。 
    远 水 兼 天 净 , 孤 城 隐 雾 深 。 
    yè xī fēnɡ ɡènɡ luò , shān jiǒnɡ rì chū shěn 。 
    叶 稀 风 更 落 , 山 迥 日 初 沈 。 
    dú hè ɡuī hé wǎn , hūn yā yǐ mǎn lín 。 
    独 鹤 归 何 晚 , 昏 鸦 已 满 林 。 
  • 《野望》
    .[唐].杜甫.
    清秋望不極,迢遞起曾陰。
    遠水兼天凈,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更落,山迥日初沈。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秋天一眼望去清旷无极,远处隐隐约约荡起层云。
    水天相接空中一片明净,一座孤城呈现云雾深深。
    秋风吹起枯叶更快脱落,眺望远山太阳刚刚下沉。
    孤独的白鹤为何回得晚,要知道昏鸦早已宿满林。
  • 迢遰(dì):即迢递,遥远貌。曾(céng)阴:重叠的阴云。曾,层。
    兼:连着。天净:天空明净。
    迥(jiǒng):远。
    归何晚:为何回得晚。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古代名诗《野望》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野望

 题解
 这首诗写黄昏中的山野秋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怅惘和苦闷,诗中乡村的安祥与隐士的孤独相互衬托,修正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模式。
 
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释
 ①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于此,因自号“东皋子”。皋,水边地。徙倚:徘徊、彷徨。 ②落晖:落日的余辉。 ③禽:猎获物,包括鸟和兽。 ④薇:多年生草本,嫩苗可作蔬菜。《诗经·召南·草虫》末章:“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这句是说,长声歌唱而联想到《诗经》中关于采薇的内容,借以抒发内心的悲伤。
 赏读
 首联写黄昏远望。“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鸟鹊无枝可依的意思,表现自己百无聊赖的彷徨苦闷心情。中间两联写景。颔联是远望所见,秋景的寂寥肃穆与诗人的惘然的心绪一致。颈联写作者近观,通过牧人和猎马的特写,渲染出浓郁的田园气息,并使画面富于动感。这两联宛如一幅山村晚秋图,动静结合,远近相衬,透露出一种村人各得其所的怡然意境,为尾联作了铺垫。尾联说自己在这里一无所适,倍感孤独,只好吟颂采薇之诗,寄托怀念君子之情。
 这首诗明显具备了律诗格调,被视为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诗歌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成为律诗的一种常法。

《野望》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小传】
 王绩(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业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以嗜酒被劾,托疾归里。唐武德五年(622)以前官待诏门下省,特判日给酒一斗,时人号“斗酒学士”。其兄王凝得罪大臣,兄弟均被抑,托疾罢归。贞观十一年(637)以家贫赴选,任太乐丞,未二年又弃官还乡,隐于东皋。自撰墓志铭而卒。其生平见吕才《王无功文集序》、两《唐书》本传。其诗上继阮籍和陶潜传统,多写饮酒与田园生活,清新质朴,恬淡自然,一洗梁陈浮华旧习,于当时独树一帜。有吕才辑《王无功文集》五卷,今人韩理洲会校本最完备。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诗中所写景色非常优美,诗风淳朴自然,但明显透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怀和彷徨无依的苦闷心态。此诗格律严整,为唐代最早的合格律诗。
 【注释】
 ①东皋:在今山西河津县,诗人晚年隐居于此。徙倚:徘徊,流连不去。②禽:此处指猎获的鸟兽。③此句意谓想到《诗经》中的“采薇”,不禁放声高歌。采薇:《诗·小雅》有《采薇》篇,又《召南· 草虫》末章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此处当用其意。

《野望》鉴赏和赏析 - 古代禅诗 - 可可诗词网

《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野望”者,眺望四野也。翁卷这首七绝,抒写了他秋日登高眺望家乡永嘉所见之景及其内心之感受。诗人用白描手法,以简单的意象,寻常的词语构成了一幅清新秀美的山水画卷,显示了翁卷诗含灵秀之气于闲淡之中的特色。

“一天秋色冷晴湾”,首句写秋色之寥廓无边。秋色本是虚无难以捉摸的,诗人以 “一天”形容之,显从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来,可见秋色之无涯无际,无所不在,弥漫于天地之间。而 “冷晴湾”——晴日之水湾融入寒意,则将诗人登高俯视所见秋色进一步具体化了。一个 “冷”字,平平常常,看似毫不起眼,但放在这里却非同寻常,将无形之秋色与有形的晴湾联系起来,将诉诸视觉的秋色与冷暖感觉相沟通融合,令人不由感到一阵寒意,确是传神之笔,妙不可言。

“无数峰峦远近间”,写屹立于秋色中的重重峰峦自近而远延伸到天边。“无数”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永嘉大地奇峰叠起,密密匝匝的壮观景象。这两句所写皆为诗人登高之所见,一为写水,一为写山,境界阔大,然所摹写皆为静态之景,给人感觉并非雄健奔放之气势,而是清新淡远的情趣,仍不脱四灵之窠臼。

三、四句承上而来,仍由山和水生发开去。“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诗中出现了主人公上山看水之身影。按常理,诗中接下去应写水面之清澈明澄,万顷碧波,或写其微波荡漾,水草摇曳,总之,应是写水之景。然而诗人在此虚幌一枪,使了一个障眼法,以 “上山看水”造成读者错觉,然后笔锋一转,忽发奇想,又回到写山上来,只是别出心裁地改变了观赏角度。“忽于水底见青山”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人“闲上山来”是“看野水”的,怎么又突然见到了山?一个“忽”字,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突兀见到水中山的惊喜之态。诗人又在惊喜什么?在波光粼粼,摇曳万姿的水中,突然出现一座气象万千的青山,它又象征着什么?原来,诗人在此正在表达其“顿悟”那一霎那的禅悦之情。当诗人以散淡之身在一个散淡的秋日漫望远近那无数峰峦时,那些峰峦显然没有给诗人以强烈的印象,当诗人漫步上山看野水时,突然从水中倒映的山景触发了某种禅机,达成了某种顿悟,感觉到无比的喜悦。诗人顿悟的到底是什么,他没有明说。全诗至此曳然而止,唯其如此,给人无限回味的余地。至道本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啊!

无独有偶,隋唐之际王绩在隐居东皋时亦有一首《野望》,且同样以家乡秋景为题材。而王绩诗“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在闲适情趣中,夹杂以忧郁无依之感叹,表现其不忘世事之倾向。翁卷却一生落拓江湖,对生活取遁世态度“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行药作》) 即为其自白。故同为《野望》,翁卷之作与王绩是大相径庭的,从中可看出时代环境和政治形势的不同,南宋后期的翁卷们再也无力和无意去关心世事,力挽狂澜,所能释怀的,就只有寄情山水,吟啸风物一途了。这首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思想和趣味。

此诗写法上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山,虚写水,为山中有水;后两句实写水,虚写山,乃水中有山,而虚实间,不外山水二字。从诗歌描写视角看,自首句的天空到末句的水底,高低远近,俱收眼底,可谓是一诗写成的全景立体山水画。

叶适曾序翁卷诗为“自吐性情,靡所依傍”,诗人淡语中有深趣,力求以浅淡明净之语,写其野逸清瘦之趣,以平易晓畅的语言抒发个人感受。天成美景,妙手偶得,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写来一气流注,实为永嘉四灵中一篇出众的佳作。


唐诗《野望》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1?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


 
 
 【释】
 1.东皋:东边的水田。徙倚:联绵词,犹“徘徊”,盘旋不进的样子。
 2.采薇:即《采薇操》,乐府诗题,属琴曲歌辞。《乐府诗集·琴曲歌辞·采薇操》引《琴集》曰:“《采薇操》伯夷所作也。《史记》曰:武王克殷,伯夷、叔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乃作歌,因传以为操。”
 
 【译】
 暮色里,我向东边的水田眺望,
 漫步徘徊,思索着何处是我的依归。
 只见处处树木都蕴藏着深深的秋意,
 只见座座山峦都洒满了落日的余辉。
 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
 猎马带着刚打下的飞禽。
 举目相望竟然没有一人相识,
 于是,我高歌一曲那伯夷的《采薇》。
 
 【评】
 王绩生于隋唐之际,号东皋子,沉于醉乡,而成其高蹈,是隐士农夫式的怪杰。其人生态度似陶潜而又多几分阮籍,而其格律诗却很严谨。清人沈德潜评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清诗别裁集》)卷五),提出此诗在近体诗形成中的位置。
 这首《野望》诗,“前解写望,后解因景以抒情”(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七)。
 薄暮野望,平添几分淡淡的惆怅,徘徊徙倚,未知何依。而树树铺满秋色,山山沐浴落晖,万境和谧,暗示了诗人人生理想的追求、皈依所在。牧人、猎马两句,为田园画卷带来动感,结句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隐于首阳,采薇而食之典,呼应起首之“何依”的命题。
 全诗格调清切,境界超俗,起承转合,兴寄古人,无愧为初唐五律之佳作。

杜甫《野望》(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野望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江村 下一篇:野望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野望》
    .[唐].杜甫.
    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云山兼五岭,风壤带三苗。
    野树侵江阔,春蒲长雪消。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
  • 《 yě wànɡ 》 
    《 野 望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nà nà qián kūn dà , hánɡ hánɡ jùn ɡuó yáo 。 
    纳 纳 乾 坤 大 , 行 行 郡 国 遥 。 
    yún shān jiān wǔ lǐnɡ , fēnɡ rǎnɡ dài sān miáo 。 
    云 山 兼 五 岭 , 风 壤 带 三 苗 。 
    yě shù qīn jiānɡ kuò , chūn pú chánɡ xuě xiāo 。 
    野 树 侵 江 阔 , 春 蒲 长 雪 消 。 
    piān zhōu kōnɡ lǎo qù , wú bǔ shènɡ mínɡ cháo 。 
    扁 舟 空 老 去 , 无 补 圣 明 朝 。 
     
  • 《野望》
    .[唐].杜甫.
    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
    云山兼五嶺,風壤帶三苗。
    野樹侵江闊,春蒲長雪消。
    扁舟空老去,無補圣明朝。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注: 蒲(pú),香蒲。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河滩上。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江水辽阔,冲激了岸边的杂树。积雪 消融,春天的香蒲才开始生长。这两句诗运用了倒装句法,正常语序当 为“江阔侵野树,雪消长春蒲。”这是初春季节的野外景色。“江阔” 缘于春水盈江,“雪消”则因大地回春。野树、春蒲使春天的气息更为浓 郁。“侵”、“长”两字用得不奇,但自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妙处。
     



杜甫《野望》(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野望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野望 下一篇:野望 →
诗词简介: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野望》
    .[唐].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 《 yě wànɡ 》 
    《 野 望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jīn huà shān běi fú shuǐ xī , zhònɡ dōnɡ fēnɡ rì shǐ qī qī 。 
    金 华 山 北 涪 水 西 , 仲 冬 风 日 始 凄 凄 。 
    shān lián yuè xí pán sān shǔ , shuǐ sàn bā yú xià wǔ xī 。 
    山 连 越 巂 蟠 三 蜀 , 水 散 巴 渝 下 五 溪 。 
    dú hè bù zhī hé shì wǔ , jī wū sì yù xiànɡ rén tí 。 
    独 鹤 不 知 何 事 舞 , 饥 乌 似 欲 向 人 啼 。 
    shè hónɡ chūn jiǔ hán rénɡ lǜ , mù jí shānɡ shén shuí wéi xié 。 
    射 洪 春 酒 寒 仍 绿 , 目 极 伤 神 谁 为 携 。 
  • 《野望》
    .[唐].杜甫.
    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凄凄。
    山連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綠,目極傷神誰為攜。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金华山,位于四川省射洪县金华镇涪江之畔,由于“山贵重而华美”而 得名。金华山在汉代称名“烟墩岭”。

    金华山有很多古建筑散布山间,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 护植物古柏千余株。行走在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


    金华山秀丽的风景,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如杜甫晚年曾扶杖前来 金华山,留下《野望》:“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银蟠三 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冬到金华山》:“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 蔚蓝天,垂光抱琼台。”这些名篇描写了山中胜景,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慨叹。 此外,还有鲍溶的《秋暮送裴培员外刺婺州》:“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 似瀛州。含香太守心清净,去与神仙日日游。”贯休的《游金华山禅院》: “兹地曾栖菩萨僧,旃檀楼殿瀑崩腾。因知境胜终难到,问著人来悉不曾

    金华山的前山有金华道观。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敕令修建金华观。唐 代曾更名九华观。公元1065年,宋英宗赐名玉京观。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年),道士陈若海扩建金华观,并重新以“金华观”为观名。明清时期多次修 缮,现仍保存有20多座完整殿堂,以及千余株参天古柏。


    后山有陈子昂读书台,是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 称陈公学堂。在唐代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在读书堂前立 旌德碑。中唐末期,由于政局混乱,战争频繁,读学堂衰废。宋代时,在其遗 址建立了拾遗亭。《拾遗亭记》曰:“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 拾遗亭。”清道光时将读书台迁移至金华山后的梧岗,在墙上嵌有一尊明代的 陈子昂石像和清代的木刻陈子昂传略。



古代名诗《野望》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野望

 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所作。抒写作者国破家亡、身世飘零、报国无门的感慨。
 
原文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释
 ①西山:指成都西今双流县西的西山,主峰终年积雪,似非岷山,岷山在成都。三城:松、维、保三州,在成都西北,因受叶蕃侵扰,有重兵防守。南浦:南郊水边地。清江:即锦江。 ②风尘:战争。诸弟:指远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弟妹们。 ③迟暮:老年。诗人时年五十。涓埃:细流和微尘,喻微薄之力。 ④极目:远望。不堪句:意为当时三城戍守,蜀地人民疲于奔走,四望一片萧条。
 赏读
 首二句是野望所见,诗人由三城戍想到战乱,由万里桥想到亲人离散。颔联作者转入抒情,写自己兄弟失散,天各一方,自身远离家乡,因思念亲人而泪流不止。颈联是对自己境遇的感叹,悲伤自己年老多病,为自己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而悲哀、遗憾。尾联点出野望题旨,照应首联,总写出自己忧国、怀人、伤己的凄凉心情。
 这首诗由情及景,采用由分到总的顺序,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感情,感慨深沉而层次分明。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写诗人秋暮中的所见所感,在表面上闲适恬淡的情调中,寓有无处寻找归属的苦闷和抑郁不平之气。诗的前两句“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是说诗人在暮色中的东皋低徊怅望。“东皋”既是实指诗人家乡绛州龙门的某个地方,也是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登东皋以舒啸”之句,表明自己的隐士身份(王绩自号“东皋子”)。中间四句写薄暮中的山野景物。举目远眺,到处是苍凉惨淡的秋色,树木萧条憔悴,群山在夕阳的余辉中也呈现出萧瑟之状。诗人低沉悲凉的情绪,给无尽的秋原涂上了一层忧郁黯淡的色彩。“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表面上是写动,似乎为萧瑟的秋景带来了些许生气,但其中的“返”、“归”,却是以他人皆有所归来反衬自己的欲归无所,更显出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内心的凄凉。既然现实中孤独无依,找不到可以倾诉感情之人,只好追怀古代那些洁身自好的隐士,以伯夷和叔齐那样的人作为自己的思想上的同道和处世的楷模了。“采薇”,是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临终作《采薇歌》一事,歌中充满怨愤不平之气。王绩此诗以“采薇”事作结,表现出了他对唐不满,不愿与唐朝统治者合作的心情。
远望

远望

望(望视;长望;永望;迥望;绵望;逾望;遥望;遐望;瞻望;长眺) 眺(眺瞻;远眺;迥眺;遥眺;遐眺;迥眺;长眺) 瞰(遐瞰;延瞰) 阚 睎(遐睎) 窅 了 送目 远目 远临 远看 远览 远盼 远瞩 远观 透远 引睇 眇觌 眇视 邈视 瞥视 遐览 遐顾 遐窥 遐瞩 遐观 旷望 遥目 遥观 遥睇 遥看 遥视 遥瞩 遥睹 遥瞻 瞻见 瞻眺 遐瞻 高视 玄览 手撘凉棚
居高望远:高观
登高远望:览(凭览;跻览) 了望 了望登望 高望 临望 眺瞩 升眺 登眺 临眺
 羁旅者登高望远:旅望
 在高处了望:了高
注目远望:凝望 凝眺
窥看远望:觇眺
凝神远望:眺注
悠闲地远望:清眺 闲望
伸颈远望:延眺 延望 引望 引领
立而长望,远眺:长企
在野外远望:野望
眺望,远望:盼望 顾眺
往将来看:瞻望(~未来) 展望 摅望 向前看
 展望并思考:瞻念
 观看瞻望:视瞻
 回首瞻望:顾詹
放眼远望:纵目 睇目 远眼 远眸 睇目 纵目 驰目 骋望 骋观 极望
尽着目力远看:穷目 蒿目 极目(极目远望;极目远眺;极目迥望) 极眼 极眺 目极 游视 骋望 绝望 骛望 望断
 尽目力往四周远望:极目四望
 纵情游玩,极目远望:游心骋目
 极目远望,看不到边际:极望无际
纵目远望:骋目
纵目四处远望:骋目流眄
远视的样子:盲洋 矊眇 望阳 望羊 望洋 绵眇
引颈远望的样子:鸿立
眯眼远望的样子:眇眇

☚ 顾盼   眺望 ☛

《野望》ye wang

Gazing into the Fields→王绩 (Wang J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1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