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重本抑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重视的方面

重视的方面

把重点放在某方面:着(着重;~手;~想) 注重 置重
 着重某方面:踦(踦重) 侧重 偏重 偏向 畸重 觭重 置重 趋重
 加强领导,特别着重某方面:抓(~生产)
对事物有所偏重:畸轻畸重 偏重畸轻 偏轻偏重 畸重畸轻 觭轻觭重
重视德行:贵德
 重视道德修养:好脩
重视人才:牵马坠蹬 称贤荐能
 君主或高官重视人才:敬贤下士
 非常重视人才:爱才好士 爱人好士 爱才若渴 怜才若渴
重视农业:重农 重丰 贵本 强本 崇本 敦本
 重视农业,轻视商业:重农抑商 重农轻商 贵农贱商 崇本抑末 重本轻末 重农轻末 重本抑末 敦本息末 抑末敦本 厚本抑末
重视工商业:贵末
重视音乐教育:贵乐
诗文、绘画创作重形式轻内容:离神取貌得貌遗神
辞赋家在写作时非常重视音乐韵律:咀征含商
重视友情:敦友
 重视友情,不使人为难:讲交情
重视恋人或伴侣而轻视朋友感情:重色轻友
重视义气:重义 重气
重视名分:敬分
 重视名誉:崇名 重名
重视生命:尊生
重视根本的,放弃无关紧要的:崇本弃末

☚ 重视   珍视 ☛

重本抑末promoting fundamental and containing accidental

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的政策。《汉书·文帝纪》:“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这里说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商业,但也有把“末”的概念扩大为工商业。秦汉以后历代王朝推行重本抑末政策,一方面重视农业,一方面限制商业。限制商业的目的是遏阻商人势力的发展,以缓和商人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了防止农民的弃农经商,从而稳定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历代王朝实行重本抑末政策时,统治阶级中对重农很少分歧,对抑商则有程度上的差别,甚至有些人反对抑商。

重本抑末

219 重本抑末

亦称重农抑商或强本弱末。中国历史上关于主张重视农业而轻视或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思想。“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和手工业。先秦的思想家李悝、商鞅、荀况等,把农业视为衣食之源,是充裕财政收入的源泉,是取得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主张以农为本。他们认为,“雕文刻镂”一类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为末业。他们重农轻商,但并不否定工商业的社会职能。商鞅认为,商与农、工为国家不可缺少的三种功能,为社会所必需。但他们认为商业不创造财富,如果听任它们过度发展,侵占农业劳动力,势必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国家必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政治和经济上采取各种措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使“末技游食之民”尽量回到农业中去,以保证大多数人致力于农业生产。该思想对巩固封建制度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日益突出。唐宋以后,特别到了近代,批判和反对抑商的观点渐多。

☚ 大同思想   井田论 ☛

重本抑末

战国时期商鞅、《管子》作者和荀子等把业农包括家庭纺织业称之为“本”,把奢侈品生产和流通称之为“末”。从韩非以后“末”大体上成为工商业的通称。认为重视前者,必须限制后者,以保证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参见“重农抑商”。

重本抑末

见 “重农抑商”。

重本抑末

重本抑末

韩非子对商鞅重农抑商思想的发展,体现了韩非子重视农业,限制消费的思想。他认为,农为衣食之本,工商为经济之末。“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而纂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 ( 《诡使篇》)。他认为,本决定末,农决定商,生产决定消费。重本抑末,则本末皆存; 轻本重末,则本末皆亡。他认为,本末是对立的,重本必须抑末,重末必定损本,只有重本抑末,才能既促进生产、又保证消费。“不能具美食而劝饿人饭,不能为活饿者也; 不能辟草生粟而劝贷施赏赐,不能为富民者也。今学者之言也,不务本作而好末事,知道虚圣以说民,此劝饭之说” (《五蠹》)。为此他提出,治国之道在于重本抑末,发展生产限制消费,“使工商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趋本务而外末作” (同上)。
农商与本末连用,变重农抑商为重本轻末是韩非子对先秦法家经济思想的发展,并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占支配地位的经济管理思想之一。这种思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曾经起过推动农业,富国强兵的作用。而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因而也不利于加快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 奢贫俭富论   《管子》富民论 ☛
重本抑末

重本抑末

战国以后封建正统经济思想家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思想。其内容实质是以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来维护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它是根据“农本工商末”的认识提出的。由于人们常以商来作为工商业的总称,所以重本抑末又称“重农抑商”。李悝的“尽地力”和“禁技巧”是重本抑末的先声。之后,商鞅明确提出“事本禁末”,其《变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史记·商君列传》) 将重本抑末作为经济政策加以实施,在秦国变法中,采取鼓励农业发展和抑制商业发展的农战政策。韩非继商鞅之后力主耕战,并直接将商工之民视为有害于社会发展的“五蠹”之一。嗣后,重本抑末遂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农业是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统治阶级攫取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自然条件的好坏,农业人口的增减,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丰荒和社会的安定。从生产领域游离出来的人口大量涌向手工业及流通领域,势必破坏农业和工商业的正常比例,从而使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动摇封建统治。商鞅、韩非等主张抑工商的基本方面,是主张对工商业加以限制,使其不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于工商业的社会职能,则并不否认。商鞅把商与农、官称为国家三种不可缺少的力量。韩非也说商“能以所有致所无”(《韩非子·难二》)。农业是整个古代社会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主张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抑末作为重农的一项措施,在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巩固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上有其积极作用。但是,重本抑末又有阻碍商品经济发展的一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使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对立或冲突愈演愈烈;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趋向腐朽,重本抑末观念的消极作用也就愈来愈明显。重本抑末观念给予先秦后历朝以巨大影响。秦始皇时将商贾与罪犯等同看待; 汉高祖则明令商人不得衣绸佩剑,不准乘车骑马,不准做官,不得购买土地等。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上宣扬“末盛则本亏,末修则民淫”,片面夸大工商业与农业的矛盾,力主“进本退末”,“抑末利而开仁义” (桓宽: 《盐铁论·本议》),把重本抑末视为永世不变的教条,为后世正统思想家顽固地坚持这一教条,反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到清代雍正时的上谕,仍称“凡士工商贾,均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大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五十七,《雍正五年上谕》)。徐鼒也强调说:“今之筹国用者,在于重农桑而已矣。重农桑必先贵粟帛,贵粟帛必先禁淫侈。”(《务本论· 自叙》)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自汉尤其南宋以后渐多思想家对抑末提出异议。如南宋叶适指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 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记言序目》 卷十九,《史记》一) 明清之际黄宗羲也认为“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系“世儒不察”所为,提出工商皆本(《明夷待访录·财计三》)。近代包世臣认为农工商三者缺一,则人不能生活,提出“本末皆富”(《庚辰杂著二》)。资产阶级思想家王韬、郑观应等摈弃重本抑末的传统观念,提出“恃商为国本”(《弢园尺牍》)、“以商立国”(《盛世危言》); 康有为、梁启超等更进一步提出“定为工国”、“以工立国”的新观念。

☚ 本末   禁末 ☛

重本抑末

见“重农抑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6: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