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鄂温克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鄂温克族传统伦理思想鄂温克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鄂温克族,自称“鄂温克”,亦称“艾温克”、“埃文克”,为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历史上对异地而居的鄂温克族居民,曾分别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鄂温克”。原住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在史籍中,与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同被称作“索伦部”、“喀木尼汉”、“喀木尼堪”、“喀穆尼坎”等。现有26, 31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解放前,主要从事牧业、农业及狩猎业,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有制残余。鄂温克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早在该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已依稀可见。如《父女成亲》,描写远古洪水泛滥,人类只有父女二人幸存于世。为了延续后代,繁衍子孙,父女只好婚配成亲,挑起发展人类的重担。后生七子,并给每子赐一姓氏。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鄂温克族先民们曾经有过血亲婚配的史实及其相应的性道德观念。《伊达堪》、《巴特尔桑》、《北斗的故事》、《来墨尔根》和《米凯斯克》等,也反映了鄂温克族先民们在该民族形成过程中敢于战天斗地、勇于同各种神魔鬼怪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道德意识和民族精神。鄂温克族传统伦理思想在该民族的民间故事中也有广泛、生动地反映。如《使羊尾巴堵嘴的故事》,描述老人活到一定岁数,皆要用羊尾巴堵嘴的形式将其活活堵死,以及后来如何改掉了这一陋习,使尊老敬老成为该族人民普遍推崇的道德风尚。《兴安岭的故事》、《寻福记》、《顶针姑娘》、《猎人和老虎》、《老猎手和山神》等,则集中歌颂了鄂温克族人勤劳、勇敢的品质和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与道德愿望,以及敢于同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生活习俗中,鄂温克族人的道德观念仍留有较浓厚的原始公有制遗迹。以前在牧区社会结构中有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组成的“尼莫尔”组织,它是氏族社会残留下来的生产形成。其规模不一,少则三五户,多则十几户,结合时间也长短不一。“尼莫尔”内实行互助合作,没有剥削。此外还有一种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家族集团叫“毛哄”,多由七八户或十一二户聚居于同一村寨。“毛哄”由“毛哄达”即族长管理族内事务。族长一般由各户共同选举产生,多由40岁以上的聪明能干的人担任。“毛哄”组织的最高权利由各户老年人组成的“毛哄会议”掌握,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处理并解决族内成员不和、不敬、不孝、酗酒打人、同氏族青年男女间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等族内事务,若发现有严重问题的成员,“毛哄达”即通过“毛哄会议”进行惩罚,犯罪者将从族谱中除名。“毛哄”组织联合耕种小块土地,其收获物皆由各户均分;所饲养的牲畜往往也是合群放牧。鄂温克族人素重文明礼貌,并有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如强调尊敬长辈与老者:见到老人要敬烟,行屈膝礼;骑马途中遇见老人须下马请安,侧身让老人先过。要求人们热情好客,认为“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无人照顾”,凡有客来,皆须敬烟敬茶,拿出最好的肉来款待。鄂温克族人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儿童从小就被教育成为勇敢忠厚、勤劳诚实的人,还要求他们把团结友好、遵守规范、尊老爱幼、扶助弱者、信守诺言等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与规范。其公共仓库,从不上锁,无论何人出猎或旅途中断了粮食皆可到仓库里去取,日后再主动归还。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他们世代相承的道德习俗。在婚姻道德上,鄂温克族人盛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禁止氏族内通婚。择偶的道德标准是勤劳、正直、能干。通行的舆论认为:寡妇再嫁是好事;帮助寡妇找对象是积德。牧区的寡妇若不愿脱离亡夫家,即可另招一男人同居;若想离开则有权带走自己的财产;但亡夫的兄弟也有权留下孩子和一半财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