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都Dū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山东之平邑、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河南之义马、湖北之洪湖、安徽之贵池、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 《姓氏考略》据 《通鉴·胡注》 云: “郑公子阏字子都,后以为氏。”此以字为氏,系出姬姓。
❷ 《姓氏词典》 据 《新纂氏族笺释》 注云: “以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田姓,系战国时齐公族大夫公都子的后代。”
❸为清代满族姓都佳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
汉代有都稽,临淄人; 宋代有都隋,宗正少卿;明代有都穆,礼部郎中。

都dū

❶國都。班固《西都賦》:“漢之西都,在于雍州,寔曰長安。”
❷建都,設都。班固《西都賦》:“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張衡《西京賦》:“漢氏初都,在渭之涘。”
❸城邑。班固《西都賦》:“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蔡邕《述行賦》:“濟西溪而容與兮,息鞏都而後逝。”
❹區域,地方。張衡《西京賦》:“取殊裁於八都,豈啟度於往舊。”
❺居。東方朔《答客難》:“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澤及後世。”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初恭王始都下國,好治宮室。”
❻雅麗。《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絶殊離俗,姣冶嫺都。”司馬相如《美人賦》:“司馬相如美麗閑都。”
❼聚。見“都場”。
❽專指成都。揚雄《蜀都賦》:“武儋鎮都,刻削成蘞。”

都dū

“都来”只用一“都”字,义与“都来”同。白居易《解苏州自喜》诗:“身兼妻子~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此犹云统统。《西昆酬唱集》李宗谔《南朝》诗:“惆怅雷塘~几日,吟魂醉魄已相寻。”此犹云不过。《花草粹编》六李后主《虞美人》词:“问君~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犹云统统。柳永《鹤冲天》词:“青春~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犹云不过。《花庵词选》僧仲殊《夏云峰》词:“~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此犹云算来。《张千替杀妻》剧:“~不到一时半刻,寻思到百计千方。”此犹云统统。


都dōu

❶副词,有却义,多在复句的下一分句中表语气转折。杜甫《可惜》诗:“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欢娱地,~非少壮时。”都非,犹却不是。白居易《岁暮道情二首》诗:“壮日苦曾惊岁月,长年~不惜光阴。为学空门平等法,先齐老少死生心。”意谓少壮时尚十分惊怕岁月易逝,及至年长却不去爱惜光阴,这是由于学到了齐老少等死生的佛法之故。又《绣奴叹》诗:“虽凭绣床~不绣,同床绣伴得知无?”元稹《夜闲》诗:“感极~无梦,魂销转易惊。”小序云:“此后并悼亡。”又《赠卢秘书》诗:“偶有冲天气,~无处世才。”武元衡《南昌滩》诗:“物色可怜心莫限,此行~是独行时。”按此一作元稹诗,“限”字作“恨”,于义较胜。杨万里《谢赵行之惠霜柿》诗:“核有~无底,吾衰喜细尝。”“底”疑即“蒂”字,全句意谓霜柿有核而无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四:“夜来梦见一条蛇儿,~是龙的头角。”

❷用于转折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则有“并、绝”义。崔颢《赠怀一上人》诗:“入讲鸟常狎,坐禅兽不侵。~非缘未尽,曾是教所任。”意云并非俗缘未尽,乃是教化而成。张籍《咏怀》诗:“望月偏增思,寻山易发劳。~无作官意,赖得在闲曹。”杨衡《题花树》诗:“~无看花意,偶到树边来。”按此系首联。

❸时间副词,尚、还义,多与“未”字连用,表示动作状态还没有发生。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三首》之三诗:“富贵徒言久,乡闾殁后归。锦衣~未着,丹旐忽先飞。”韩愈《春雪》诗:“新年~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居易《新居早春》诗:“渐暖宜闲步,初晴爱小园。觅花~未有,唯觉树枝繁。”又《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及寤而书适至兼寄桐花诗……》:“上论迁谪心,下说离别肠。心肠~未尽,不暇叙炎凉。”以上均为与“未”连用之例,“都未”均犹言“尚未”“还没有”。杜牧《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以诗赠行》诗:“因书问故人,能忘批纸尾?公或忆姓名,为说~憔悴。”此不与“未”字连用之例。“都憔悴”为尚蹭蹬不达之意。此诗为作者早期作品,当系于监察御史任上因移疾而分司东都时作,故有此语。

❶丰腴的样子。李清照《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曹勋《江神子》(帝俞赓载下方壶):“尽道南丰,仙骨秀而都。”
❷算来。仲殊《夏云峰》(天阔云高):“都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都几日”,算来几日。

☚ 根底   都齐 ☛

都dū

(1)不过,只不过。同“大都(1)”。晏殊《蝶恋花》:“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1—104)(2)算来。同“大都(2)”。仲殊《夏云峰·伤春》:“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得余芳,已成幽恨。都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1—550)韶华,春光。王安石《甘露歌》:“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万里晴天何处来,真是屑琼瑰”。(1—205)(3)总共,统统。贺铸《青玉案·横塘路》:“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1—513)都几许,总共多少。(4)搭头语。不影响后面词语的意思。朱敦儒《苏武慢》:“除奉天威,扫平狂虏,整顿乾坤都了。共赤松携手,重骑明月,再游蓬岛。”(2—837)都了,了。完毕。

☚ 兜鞋   都处 ☛

都dū

❶上古行政区域名。周制四县为都。《鄘风·干旄》二章: “孑孑干, 在浚之都。”毛《传》:“下邑曰都。”
❷都城,国都。《小雅·十月之交》六章: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郑《笺》:“专权足己,自比圣人,作都立三卿。”朱熹《集传》: “孔,甚也。圣,通明也。都,大邑也。周礼,畿内大都方百里,小都方五十里,皆天子公卿所封也。向,地名,在东都畿内。”《小雅·都人士》一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郑《笺》:“城郭之域曰都。”朱熹《集传》: “都,王都也。黄黄,狐裘色也。”《商颂·殷武》三章:“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朱熹《集传》: “言天命诸侯各建都邑于禹所治之地。”
❸闲雅,优美貌。《郑风·有女同车》一章: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毛《传》:“都,闲也。”郑《笺》:“洵,信也。言孟姜信美好,且闲习妇礼。”朱熹《集传》: “都,闲雅也。”

☚ 配   索 ☛

读音d·u(-),为u韵目,属u—ü韵部。当孤切,平,模韵。
❶首都。
❷都市;城市。
❸国。
❹聚集;汇集。
❺美盛貌。
❻凡;总;全。
❼头目;首领。
❽姓。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d·ou(-),为ou韵目,属ou—iu韵部。当孤切,平,模韵。
❶全;全都。杜甫诗:“农事都已休。”
❷副词,相当于“已经”。
❸语气词,起强调作用。

上一条: 下一条:

都dǔ

❶大。例:壮~~地美!
❍ 地方宽~~的大。
❷美盛。例:身体长得美~~,壮实得很!
❍ 事情办得蒇~~的、嫽~~地好!
《广雅》:“都,大也。”《小尔雅》:“都,盛也。”

都dou1

(副)嵌在两个同形动 词中间,强调“已然”动作,后面必须直接或间接搭配“了”:走~走到这里了。|来~来了。

〔dou〕sat: 他什么~没说。wud ghob nhangb satjex pud。


〔du〕dud: 首~。shoutdud.

ㄉㄡ;ㄉㄨdōu; dū4607噘。赣语。江西高安老屋周家〖tu55〗。~起嘴筒俚。把衣服当口袋装东西。兰银官话。甘肃武威。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词》:「~本『都会』之都,引申凡会聚处曰~。今以裳承物曰~,音转为『兜』。」大声训斥。客话。罗翙云《客方言・释言》:「大言骂人曰~。~,敦之转。敦本义训责问。」厉害;不讲理。西南官话。云南昆明〖tu44〗。这个婆娘最~了,动不动就嚷‖你有那~的,样样事要由着你。云南腾冲〖〗。那个人~得很,不要惹他。指大或小,美或丑等到了极点,并可表示反义。西南官话。云南昭通。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昭人言~字甚奇,有极大、极美极好、极小、极丑、极恶相反诸义。如曰此人封~嘞,可指为极美好言,亦可指极丑恶言。按此即顶、底二字之混合,到顶曰~,到底亦曰~也。吴人言到顶,又言笃底,即此义矣。」也。客话。广东南蓢合水〖tu33〗。粤语。广东广州〖tou55〗。佢~系我嘅同学他也是我的同学‖咁~好嘅这样也好‖我一啲~唔知我一点也不知道‖我~去。广东从化〖tu23〗、高明明城〖tou455〗、鹤山雅瑶〖〗、珠海前山〖tu55〗。香港〖to55〗。澳门〖tou55〗。闽语。广东中山隆都〖tu55〗。还。粤语。广东广州〖tou55〗。独幕剧《血的教训》:「佢呢个人~唔错㗎还不错。」广东江门白沙〖tou23〗。倒。徽语。安徽绩溪〖〗。你尔一下~好快你这一下倒很快‖我搭佢熟事~是熟事,就是没么老讲的来我跟他熟悉倒是熟悉,就是不怎么说得来‖你讲的~好容易,你来做做看。在。吴语。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章炳麟《新方言・释词》:「《尔雅》:『~,于也。』…今吴越间言于犹用~字。如置诸某处则曰放~某处,或曰安~某处。绍兴作德驾切,苏州作丁莫切。」客话。罗翙云《客方言・释词》:「《史记・夏本纪》:『被明~。』索隐云:『《尔雅》、《左传》谓之孟诸。』『诸』、『~』二字古声同通用,诸,于也,~,亦于也。于训同在。今语言于言在,皆用~字。如置诸某处,则曰放铎某处;我在者里,则曰我铎者里。铎即~音之变。」表示赞许、同意。兰银官话。甘肃武威。李鼎超《陇右方言・释词》:「《书》:『皋陶曰:~!』~为叹美之辞。今人善而诺之曰~,读如者,音近寨。」用在代词后面作词缀。晋语。河南获嘉〖tou°〗。俺~‖恁~‖他~‖咱~。

都du

❶大邑,城市。《论衡·别通》:“人之游也,必欲入~,~多奇观也。”(必欲:一定要。)《荀子·富国》:“田畴秽,~邑露。”(田畴秽:田地荒芜。邑:小城。露:比喻荒凉。)
❷国都。《后汉书·赵典传》:“献帝迁~长安。”
❸大。《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柱,傍行八道。”(傍行八道:周围安设了八道机关。)

〈隐〉清末以来湖南长沙蔬菜行指数目二。参“江、都、神、少、歪、乱、星、哈、曲”。

都;全dōu quán

【同】 都可作副词;都可表示范围,指整个、一切的意思;都是中性词;都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都能作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异】 “都”侧重指整个范围,有全部都具有某一状态的意思;只能作状语;没有构词能力,但有关联作用,常与“无论”、“不管”、“即使”等搭配,起关联作用、关联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只有副词用法。[例]无论你到时来不来,我们的会~要如期召开。“全”侧重指某种现象的普遍性;表示范围广;除作副词外,还可作形容词,表示整个、全部的意思;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构成“全部”、“全副”、“全能”、“全局”、“全力”、“全体”等许多词;能作定语,例如:“全人类”、“全方位”、“全世界”等;可作谓语,例如:“新家的家具还不全”;“都”没有形容词用法。[例]参加会议的人~到齐了。
【反义】 全—缺 残

都dōu

❶表示总括,全部
 △ 两个人~很聪明。
❷表示加重语气
 △ 我~累坏了。
另见190页dū。


都dū

❶大城市
 △ ~市。
❷特指首都
 △ ~城|国~。
❸姓。
另见188页dōu。

❶全;完全:~在︱~好︱~是︱全一。
❷表示加重语气:他饭~不吃就要走。
另见 du。


❶首都,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城︱国~︱京~︱陪~︱故~︱旧~︱行(xing)~︱奠~︱定~︱建~︱迁~。
❷大城市:~市︱~会︱通~大邑。
○~督(古代的军事长官。辛亥革命时各省曾设都督,兼管民政)。
另见 dou。

都dōu

副词。
❶ 表示全部:都赞成│都来了。
❷ 甚至:他都不明白,我能明白吗?
❸ 与“是”合用,说明理由:都是他,要不我们队就赢了。
❹ 与“连”字呼应,表示强调语气:连他都不会唱,我能会唱吗?
❺ 表示已经:雨都下了,还不撑开伞?
另见127页dū。


都dū

❶ 大城市:都市│都会│通都大邑。
❷ 特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首都│建都│都城。
❸ 因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瓷都│煤都│钢都。
❹ 姓。
另见125页dōu。

(2次)
❶都丽;美好。惟佳人之永~兮《章·悲》
❷雅。此指娴雅的风度。习以~只《大》

都dū

❶首都;都城。《离骚》:“又何怀乎故都?”
❷ 优美;美好。《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悲回风》:“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朱熹集注:“都,美也。”汪瑗集解:“指德行而言。盖谓君子德行之美,恒久而不变也。”蒋骥注:“永都,言其美始终一致也。”金开诚校注:“只有佳人永远美好,无论经过多少年代,始终自我珍重。”汤炳正今注:“都,美好。”

1dou

另见du。大都2 全都


都du

另见dou。都城 都督 都会 都市 成都 大都 奠都 定都 瓷都 钢都 古都 故都 国都 建都 京都 旧都 煤都 陪都迁都 首都 陶都 雾都 行都1 都中纸贵2 通都大邑

都(一)dū (二 ) dōu

【辨形】 右是阝,不是卩。10画。形声。
【辨义】都(一)dū
❶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都城|都门|赤都|奠都|定都|古都|故都|国都|建都|京都|旧都|陪都|迁都|首都|行都。
❷ 大城市:都鄙|都会|都市|钢都|通都大邑。
❸ 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政权机关。
❹ 姓。
〔都督〕古时的军事长官。
〔都凡〕总共。
〔都丽〕美丽。
〔都统〕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
〔都雅〕文雅。
〔都俞吁咈〕这四个字都是叹词,形容君臣之间谈论和洽。
〔大都〕
❶ 大多。
❷ 大城市。
❸ 元都城,在今北京。
(二)dōu
❶ 全,完全:都好|都会|全都|全家都工作。
❷跟“是”合用,说明理由:都是这场暴雨,害得我们误了一天工。
❸ 表示语气加重:饭都顾不得吃一口就要走。
❹表示“已经”:饭都凉了,快吃吧。
【辨析】二音主要区别是:
一、词性有所不同:都(一)dū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并作名词性、叹词性语素构成成分;(二)dōu只作副词。
二、表义范围不同:都(一)dū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状态等,并用于姓氏;(二)dōu表示范围、语气、时间等。
三、语法功能不同:都(一)dū构成词语后可作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二)dōu用于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只作状语。

都dou

<副>❶表示总结全部,总括的对象一般放在“都”前。前面可以有“全、每、各、不论、不管”等配合使用:这个意见我们全~同意|每道题他~答对了|各地~在开展植树造林运动|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认真负责|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坚持锻炼。注意问句中总括的对象(疑问代词)须放在“都”后。如“老师今天都讲了些什么?”
❷甚至;也:老师待我们比亲生儿女~好|这么大的事你~不知道? |他一句话~不说|街上连个人影儿~没有。
❸已经:~十二点了,快下课了|冬天~过了,用不着制棉衣了|这部电影我~看过了。

(反)只

都dōu

副词。
❶对前面的人、事、物表示概括:(贾母)将他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二人~没话,只得听着。(二九·681)有事没事,~害不着什么。(七·162)士隐只得将田庄~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一·21)
❷表示转折;却;倒:(封肃)虽是务农,家中~还殷实。(一·21)小淫妇,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里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的,你~会看人下菜碟儿。(六十·1410)
❸表示强调: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老爷~不理他的,你珍大哥也不理他。(七·168)一夕话说的贾琏脸~黄了。(二一·475)只管放心吃,~有我呢。(八·187)
❹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素日~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吓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 (二五·577)马道婆见他如此说,便探他口气说道,“我还用你说,难道~看不出来!”(二五·568)
❺表示动作或事实已经发生: 方才大奶奶~往厅上姨太太处去了。(六二·1469)令官~准了,你们闹什么! (二八·647)周瑞家的又问板儿道,“你~长这么大了。”(六·135)另见du。


都dū

京城,京都: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一·18)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我只不信。(五六·1330)
另见 dou。


都dū

❶城郭之域曰都。《詩經·小雅·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黄黄。” 鄭玄箋:“城郭之域曰都。”
❷去國五百里。《周禮·天官·外府》: “以九式之法,均節邦之財用,掌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財用。”鄭玄注: “郊,四郊,去國百里。野,甸稍也。甸去國二百里,稍三百里,縣四百里,都五百里。”
❸謂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周禮·春官·宗伯》: “都宗人: 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鄭玄注:“都,謂王子弟所封及公卿所食邑。” 《周禮·夏官·司馬》: “都司馬: 每都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 鄭玄注:“都,王子弟所封及三公采地也。”
❹邑有先君之主曰都。《春秋傳服氏注四》: “分之都城。” 注: “邑有先君之主曰都。”(《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封畿 > 都
都  dū

古指距王城四百里外至五百里之地。詳“縣”。

都、全;仅、只

○都dōu

(副)表示总括全部:~是你把事情弄坏了 |人~来齐了 |那儿~有些什么书? |无论新书旧书~带着|什么时候~可以来|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 |他无论干什么,~很带劲儿。

○全quán

(副)都:不管大小,~要| 刚才他~说出来了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学生~出席了 |孩子~对妈妈说了。

●仅jǐn

(副)只:~有一口气|~一个就够了 |绝无~有|硕果~存|我~去过济南|我~请教过他|我~问一句话|这地方,我~望了望,没来得及游览。

●只zhǐ

(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一斤够吗? |~剩一个了 |~可意会,不可言传|~见物,不见人|~知其一,不知其二|~见树木,不见森林|~此一家,别无分店|~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我~相信她|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去过一个大城市|这本书,我~翻了翻,还没详细看。

都←→只dū ← → zhǐ

都:表示总括。
只:仅有。
【例】 她呢,她忽然丢掉了过去的矜持和沉默,一下子,好象对待老朋友一样什么都倾心告诉了他。(杨沫: 《青春之歌》) 干部们顺着他的手看去,只见陈旅长带着五六个干部从坡上走来。(杜鹏程:《保卫延安》)

都dū

〖名词〗
一、大城市,也特指首都 ,京都,京城(11)。《郑伯克段于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都市,[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送杨少尹序》:祖道都门外。——在京都的城门外替他们饯行。《梓人传》:视都知野。——观察了京城就了解郊区。
二、古时地方区域名(1)。《送杨少尹序》: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丞相有爱惜他的意思,就禀明皇帝任命他做其都的少尹。


都dū

〖动词〗
居,处在(1)。《义田记》: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世上处在三公的高位,享受优厚俸禄的人。

都dōu

副词。全,都,表示总括。林觉民《与妻书》:“常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另见113页dū。


都dū

❶ 城市。《廉颇蔺相如列传》:“指从此以往十五~予赵。”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淮左名~,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❷ 国都,首都。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柳永《雨霖铃》:“~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❸ 大。《后汉书·张衡传》:“中有~柱,傍行八道。”
❹ 总,总共。曹丕《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为一集。”
❺ 优美。《诗经·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
另见112页dōu。

*

B6BC
(一)du❶首都,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建~/定~/~城/迁~。
❷古代指有先君宗庙的城邑。
❸大城市:~会/~市。
❹古代行政区划名。夏制十邑为都。周制四县为都。宋元明清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政权机关。
❺〈文〉汇聚;聚集;总汇:谨将先生的文章~为一册,出版印行。
❻唐、宋时军队的编制单位。
❼姓。
(二)dou❶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在前:全家人~进城去了/他不管什么时候~在家/这些事~得他来干。
❷跟“是”合用,说明理由:~是他临事不慌,事情才办得这么干净利落/~是这场水灾,害得今年又歉收了。
❸表示“甚至”:她待孩子们比亲妈妈~好/今天一点儿~不热/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❹表示“已经”:饭~凉了,快吃吧/天~黑了,他们还没收工/人~死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全部

全部

全(全个;全般;全体;全副;全量;全套;全付;全班;全数;全盘;全然;大全) 整(整整;整个;整体;整部) 合(合盘;合计;~家;~村) 阖(~第) 浑(浑全;~身是劲) 总 通(通通;通同;通统;通体;通盘;通共;通计;通总;通数;通类;通前彻后;通前澈后) 满(~碗;~身;~面;满盘;~打~算;~门抄斩) 统(统统;统通) 毕(原形~露) 一(一起;一总;一切;一皆;一概;一体;一并;一是;一古脑儿;一股脑儿;一股拢总)俱(一应~全;面面~到) 佥(~同) 胥(万事~备) 均(~安;~好) 举(~国;~家) 概(~数) 扫(扫地;扫数) 尽(尽尽;尽底;尽行;尽皆;尽多;尽都;尽数;罄尽) 竭 纯(~粹) 镇遍(~地;~体) 顿(顿自;顿然) 应(一应) 净 绝 浑(~身) 所有 诸有 不遗(~余力)囫囵 齐齐 种种 诸余 连根 倾巢 连头搭脑 百分之百
全部、总共:兠肚连肠
表示全部:尽 皆(悉皆;咸皆;尽人~知) 悉(~数) 咸(老少~宜) 毕 具 侪 偕 备(关怀~至) 全(完全;全然;纯全;十全) 都(都卢) 率 类 了(~无长进;~不相涉) 断(~无此理)干净 纯然 纯粹 十成 一定 根本(~不理) 绝然 浑然 简直 通身 彻梢 统统 统通
表示整个,全部:连头带脑 连头夹脑 连头接脚 连头连脚 连头搭脑
完全、十足:彻头彻尾 彻首彻尾
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不折不扣
某范围内的一切:凡(~是) 是(都~;总~) 连(~人带马)
事物的全部:体(总~;整体;一体;全体;统体) 全豹
一切物质的总体:宇宙 世界
形成的整体:个儿(论~买)
结合紧密,不可分裂的整体:铁板一块
全部一起:趸(~批;~数)
全部,无遗留:连汤带水

另见:数量 总括 齐全 ︱部分

☚ 全部   包括 ☛

总括

总括

总(总共;总合;总计;括总;兼总) 包(包括;包举) 统(统统;统共;统括;统纪;统总;笼统)综(综括;综摄;该综) 蔽 共(共计;~有;一共;统共;拢共;通共;满共) 毕 合(合共;合计) 拢(拢总;拢共) 通扯 通类 一括 浑括 通约 通晐 最凡 猥计
表示总括:总(~共;~计;~之) 诸 均 都(全~;大~)
总括全部:概赅
总括一定范围内的全部:凡是 都凡 大凡 但凡 应是
总括起来说:总而言之 总而论之 总而括之 统而言之 究而言之 括以一言 说来道去 说来说去 蔽以一言 一言蔽之 一言以蔽之
总而言之,简要说来:要而言之 要而论之
总括性的话:一言抄百总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总之
总括性用语:归根到底 归根结底 归根究底 归根究袛 归根结蒂 充类至尽 充类以尽 九九归一 九九归原
包孕总括:孕括
(总的包括:总括)

☚ 包括   包含 ☛

美好1

美好1

美(美美;美满;~梦;~妙;美善;盛美) 丽 孔 佳(~丽;~话;~味;~好;清佳) 玉 贞 令(~名;~闻;令美) 灵 旨 英(英媛) 备 那 都 妙(~品;窈妙;端妙) 姿 夸 优(~秀) 瑶(~章;~草) 琦(~丽;~行) 珇 甘(~美;~霖;~梦) 甜(~美) 佼(~好;~健) 俶 淑(淑淑;淑美;淑嫮)艾(少~) 优 休(休美;休姱;休懿) 脩(脩嫮;脩美) 修 茂(茂美;熙茂;图文并~) 皇 婳(姽~) 姣(姣好;姣美) 妍(妍好;妍妙;妍淑;清妍) 姝(~女;姝好) 姼 嫮 婘 姱(姱美) 娟 媚(媚好) 嫽 婉(婉美;婉娩;婉婉;婉妙) 嬿 媠(逶媠) 嫭 祎 祩 窈(窈妙;窈眇) 嘉(嘉令;嘉良;嘉美;嘉丽;清嘉;靖嘉) 赟 懿(懿邵;懿茂;懿美;徽懿) 脕 善(~心;善好;倩善;清善) 韶(韶令;~华;~景) 邵 劭(劭美;清劭) 羭 懋 锦 巧(~笑) 昭华 华好 夸好 饰好 交好 琰琬 黄黄 济楚 绮靡 馣馤 亹亹 周旋 媞媞 窈眇
美好的:玮 琼(~楼;~姿) 徽(~号;~音)
美好与丑恶:美丑 好丑 妍丑 妍蚩 妍媸 媸妍
美丑,好恶:妍鄙
事物的美好:锦片
清高美好:清劭
美好而有光泽:遒泽
美好而茂密:灵茂
美好而幽静:丽密
美好而柔婉:丽柔
温和美好:和淑(气候~)
贤明和淑:明淑
温润美好:润美
华丽美好:绮粲
华美,美好:靘好
艳丽,美好:靓(靓姝)
明亮美好,可爱动人:明媚
灿烂美好:荼锦
雄壮美好:壮美
柔和美好:软美
软和美好:软熟
纤细美好:纤妍 纤媚
精良美好:精好 精善 精妍
幽静美好:幽娟
洁净美好:洁美 静嘉 修姱
洁白美好:皓丽
素雅美好:冷艳
清雅美好:清旨
娴雅美好:闲美
清新美好:倩秀 清令 清婉 新美
幸福美好:嘉福 乐湑
和睦美好:和和美美
丰富美好:饶美 丽硕
真实美好:真善美
轻快美好:轻倩
轻盈美好:娥媌
兴盛美好:隆美
珍贵美好:珍好
珍奇美好:琦 珍美 琛丽
渊深美好:渊懿
完善美好:劭令
自以为美好:自好 自美
同样美好:相徽
美好特出:秀出
非常美好:胜(~景) 孔嘉 孔臧
人或物十分美好:遗光 驰耀 驰曜驰耀 霞明玉映 光彩照人
特别美好:美异 异善 超胜 殊胜
极其美好:渊令 渊穆
最美好:极美
无限美好:无疆之休
差不多算美好了:苟美

另见:愿望 前途 好 美妙 美丽1 美满 ︱丑恶

☚ 美好   美好的样子 ☛

统领

统领

部(部率) 勒(率勒;亲~六军)统(统帅;统率;统纪;统御;统临;统摄;统带;统楫) 领(领挈;整领) 董(董齐;董督) 录总(总要;总率;总御;总驭;总领;总录;总护;总帅) 都 督摄(绾摄) 御(将御) 监(监御)收率
统领其事:领事
统领天下:统天
统领部属:摄下
统领军事:管军
 统领指挥军队:督军
 统领作战:督师
统率兵众:都部
管辖统领:管领 提调
 总管,统领:都督
 一并管领:兼领
统辖统领:辖统
掌管统领:掌统
纠集统率:纠率
聚集统率:纠帅 纠勒
 聚合统率:鸠勒
训练统率:训率
训诲统御:训御
坐镇统率:镇率
(统辖带领:统领)

☚ 率领   督率 ☛

首都

首都

京 都(都城;都国;国都) 国门国城 宫邑 首善(首善之区;首善之地)
古代对国都的通称:上京
旧时的首都:故国 古都 故都 旧都 旧国 旧京
前朝都城:遗都
前朝旧都城:遗京
迁都后称原都城:留都
首都外另立的都城:陪都 陪京 贰都
首都之外临时的首都:行都
敌方首都:敌都
敌方的都城、巢穴:黄龙(直捣~)
破败的都城:露国(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首都)

另见:中心

☚ 城市   京都 ☛

大(~型;浩~;憨~;哆~) 巨(~大;~型) 冯 洪(~大) 渠 鸿(~文) 弘(~大;~裕;~图) 恢(~弘) 元(~龟) 介(~福) 丰 丘(~牛) 至 皇(~~) 湟京 甫(~田) 山(~响) 莽(~雨) 胡(~福) 郅 祁(~寒) 邱奕 弈 丕(~业) 老 夸 硕(~果) 讵 浑 粗 简 阜(~陵) 封(~羊;~豖;~狐) 俊 纯 峻肤 贲(~鼓) 坟(~仓;~烛) 垺 殷 桓 魁 僤(~怒) 訏(~谋) 重(~金;~价;~赏) 剧(~寇;~盗) 厦(~屋) 闳 宏穷 穹(~石) 都 庞 菿 斗(~胆) 嚭 懋 颙 马(~蜂;~蓼)
大的:倬 大者 鹏鲸
扩大,大:
高,大:
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斗大 大如斗
所观者大:观海
如此之大:许多
这样大或那么大:偌大
这般大:许大
大而多:洪茂
大而茂盛:硕茂
大而有力:粗壮
大而美:鸿姱
大而久长:隆长
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大而无当 廓而无当
大的样子:闳闳

另见:程度 水平 形象 ︱小

☚ 大   大小 ☛

城市

城市

城(城厢;城池;城阃;城郛;城邑) 市(市城;本~;阛市;闉市) 鄽郭 池隍 都邑
城郭,城市:郛郭
整个城市:全城
城和邑:城邑
商业城市:马头
大城市:都(都市;都会;都府) 朝邑马头
主要城市:
省行政机关所在地:省城 省垣 省治会垣 会城
四通八达的都市:通会 通都
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大城市:通都大邑 通都大埠 通都巨邑 通衢大邑 通邑大都
在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中心
州城:郡(州郡) 府城 府治 州治
国都附近的州郡:四辅
地势险要,辖境辽阔,人阜物丰的大郡:雄郡
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雄州
地位重要、任务繁杂的州郡:雄繁
边关的郡城:关郡
县城:县郡 县邑 邑城
古代指京都所治的县:赤邑
盛产某物的城市:都(煤~;锡~)
依山而筑的城市:山城 山郭
边远的城市:边鄙 戍城
靠近国界的城市:边邑 边城 鄙邑
小的城市:斗城 保城
偏僻的城邑:穷雉
国都之外的小城邑:离乡
很小的城市:弹丸之城 弹丸小邑
险要雄伟的城邑:雄都
荒凉的城市:空城 枯城
荒凉的古城:荒城
荒远的城邑:野都

另见:城 城池 城墙 城区 街道 交通 环境

☚ 城市   首都 ☛

建国

建国

立国 辟国 鼎定 建家 开庭
建立新国家:开国 开元 开原
建立国家,使之兴旺昌盛:兴邦立国 立国兴邦
封建时代王侯在封地上建国:开藩
建立王朝:定鼎
建立新王朝:凿干
 新的封建王朝开始建立:开运
建立年号:登号
建立国都:都(建都;置都)
开始建国:肇国
选才建国:选建 选造
武功建国:马上功成 马上得天下
重新建立国家:重建江山 干坤再造
重新建立或治理国家:重整干坤 再整干坤
(建立国家:建国)

☚ 树立   建业 ☛

都dū

当孤切,平模。
❶城邑,都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邑曰筑,~曰城。”
❷都城;首都。《韩非子·扬权》:“有国之君,不大其~;有道之臣,不贵其家。”
❸优美,漂亮。《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
❹总计,总共。白居易《自喜》:“身兼妻子~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
❺副词。全,尽。向子《鹧鸪天》:“~将泪作梅黄雨,尽把情为柳絮风。”

〖都〗

(一)粵 dou1〔刀〕普 dū

❶ 有先帝宗廟的城市,後指首都,國都,京城。許慎《說文解字》:「有先君之舊宗廟曰〜。」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無曰邑。』」諸葛亮《出師表》:「興復漢室,還於舊〜。」(舊〜:指東漢首都洛陽。)
❷ 定都。揚雄《解嘲》:「〜於洛陽。」
❸ 都市,城市。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予趙。」

(二)粵 dou1〔刀〕普 dōu

副詞,表示全部。姜夔《揚州慢》:「漸黃昏,清角吹寒,〜在空城。」

军队编制单位。《新唐书·兵》:“及僖宗幸蜀,田令孜募神策新军为五十四都”。又《唐会要》卷七十二:“光启元年(885年)……召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诸都统领称都将,亦称都头。北宋承五代旧制,在指挥(营)之下设都的编制。一百人为一都。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南宋屯驻大军无都的编制。

西夏毅宗谅祚年号。1057—1062年, 凡六年。

行政区划名。始于商殷,周为定制,4县为都。官名。军队编制单位。《周礼·地官司徒》:“9夫为井,4井为邑,4邑为丘,4丘为甸,4甸为县,4县为都。”《晋书·地理志》:“昔在帝尧叶和万邦制,8家为邻,3邻为朋,3朋为里,5里为邑,10邑为都,10都为师,州有12师焉。”官名。汉时匈奴有都官。《史记·匈奴列传》:“诸24长,亦各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之属。”军队编制单位。《唐会要》:“光启元年(公元885年)……令孜召募新军54都,每都1000人。”《宋史·兵志》:“河北、河东强壮……500人为指挥使,100人为都,置正、副都头2人,节级4人。”

☚ 窦州   都鄙 ☛

❶古代中国、日本、朝鲜国都的名称。
❷指中国都邑。1.指通都大邑。《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三)国之一”。2.指有宗庙的邑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有宗庙先君之主日都,无曰邑”。
❸藏语意为两条河流交会的地方。如“成都”。在今四川、青海、甘肃边境两河交会的某山谷高原,为成侯部族聚居之处。参阅李金彝等《成都考》。

㊀ du ❶首都。
❷大城市。如:都市。
❸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政权机关。
❹唐以后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田令孜召募新军五十四都,每都千人。当时各都立有名目,如杨行密号黑云都,李嗣源号横冲都等。其统兵将领有都将,也称都头。宋代百人为都,统兵官有都头、副都头。
❺姓。㊁ dou 副词。❶表示总括。如:全班都打了优秀。
❷与“是”结合,说明理由。如:都是大家勇敢杀敌,才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❸表示“甚至”。如:排长待我比亲兄弟都好。
❹表示“已经”。如:时间都过了,快走吧。

都du

(一)感叹词,相当于“呵”。如:❶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尚书·皋陶谟》“都”句:皋陶说:“呵! 〔重要的〕在于了解贤人,在于安抚人民。”)
❷禹曰:“都!帝!慎乃在位。” (《尚书·益稷》“都”句:夏禹说:“呵!帝王!谨慎就能永居君位。”) (二)副词。(A)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周遍性,相当于“都”。如:
❸然则凤皇、骐麟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 (《论衡·讲瑞》“都”句:既然这样,那么凤凰、骐麟都和普通鸟兽属于同类,只是身体颜色奇异罢了,哪里能是不同种类呢?)
❹备明旦自来至云营,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为胆也!”(《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二十四年》“都”句:刘备第二天天亮亲自来到赵云的兵营中,视察昨天交战的地方,说:“子龙浑身都是胆啊!”) (B) “都”与“不”“无”连用作“都不”“都无”,相当于“一〔点儿〕…也不”“一…也没有”等。如:
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世说新语·伤逝》“都”句:王子猷、王子敬一起病重,而子敬先死。子猷问左右的人说:“怎么一点消息也听不到?这个人已经死了。”说这话时毫不悲恸,就要车去奔丧,一声也没哭。)
❻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翳,太傅叹以为佳。(《世说新语·言语》“都”句:当时天空清朗月色皎洁,连一丝云翳也没有,司马太傅赞叹以为风景佳丽。)

☚ 动   独 ☛

都dōu

 ❶ (表示总括全部) all:关于这件事,该说的我 ~ 说了。 I have said all there is to be said about it. 任何一件值得做的事 ~ 应该把它做好。 Whatever is worth doing at all is worth doing well.
❷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 just because of:~ 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迟到了。 It was all because of your dawdling that we were late. ~ 是下雨,运动会才延期的。 Just because of the rain,the sports meet was put off.
❸ (表示强调) even:他连看 ~ 不看它一眼。 He didn't even look at it. 这种事连小孩 ~ 知道。 Even a child knows all this.
❹ (表示“已经”) already:~ 8点了,你还不走? It's already eight o'clock. Why don't you get a move on? 她 ~ 90岁了。 She's already ninety.
另见 see also dū。


都dū

❶ (首都) capital:故 ~ onetime capital;
迁 ~ move the capital to another place
❷ (大城市) big city;metropolis:鞍山是我国的钢 ~。 Anshan is our country's steel metropolis.
❸ (姓氏) a surname:~ 穆 Du Mu
另见 see also dōu。
◆都城 capital;
都督 (military) governor;
都会 city;metropolis;
都市 city;metropolis;urban;
都市学 urban studies

都 (dū)读潴 (zhū)

【都】蓄水的地方。
例1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素问·生气通天论》)
译文 人体的阳气在烦劳过度的情况下就会亢盛鸱张,因而导致阴精逐渐耗竭,到了夏季又加上炎热,则阳愈亢而阴愈亏,引起阳气郁积,就容易发生煎厥病。伴见双目失明不能看东西,耳内闭塞听不到声音。其功能紊乱像坏了的蓄水池一样,病势危急如急流不可遏止。
例2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译文 膀胱是聚蓄水液的器官,津液藏在那里,通过人体的气化作用则能排出废液。
都同潴。潴,古作猪。《史记·夏本纪》: “彭蠡既都。”《索隐》: “都,古文《尚书》作猪。” 《论衡·书虚》引猪作潴。《史记·夏本纪》: “被明都。” 《索隐》: “明都音孟猪,孟猪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此泽久已湮灭,故址在今商丘县东北。《水经·卷四十·<禹贡〉·山川泽地所在》: “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郦道元注: “古文以为猪野也。”都野 (猪野) 又名休屠泽,即今甘肃民勒县东北的白亭海。
猪、潴同都。《书·禹贡》: “荥波既猪。” 《周礼·夏官·职方氏》郑玄注引 《禹贡》及《史记·夏本纪》均作“荥播既都”。《水经注·济水》引 《禹贡》猪作潴。《书·禹贡》: “大野既猪。”《史记·夏本纪》猪作都,扬雄 《徐州牧箴》引 《禹贡》猪作潴。《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郑玄注: “猪,都也,南方谓都为猪。”王彦坤说: “《史记·夏本纪》: ‘导河泽,被明都。’ ‘原隰底绩,至于都野。’ 《汉书 ·地理志》 ‘都’ 并作 ‘猪’。”今按“作 ‘猪’ 者方言”。这是 “因方言差别而同词异音”。“表现为同词音变”,“猪与都声近韵同”。这充分说明 “猪”是方言词,猪、都同源。
《广雅疏证·卷九下·释地》: “都、猪古同声。”都、猪、潴三者古音均属端母鱼部,通于 “聚” 义,都可指聚水之处 (海湾、湖泽、水池)。《书 ·禹贡》孔安国 《传》: “水所停曰猪。……马 (融) 云: ‘水所停止深者曰潴。’”潴是猪的同源分化字。《周礼·地官·稻人》: “以潴蓄水。”郑玄注: “猪,旁隄也。”阮元说: “唐 《石经》、宋本、嘉靖本潴作猪。” (《周礼注疏校勘记》) 《礼记·檀弓下》孔颖达 《正义》: “猪是水聚之名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规偃猪。”《释文》: “猪,陟鱼反。《尚书》传曰: ‘停水曰猪。’”《穀梁传·僖公十六年》: “民所聚曰都。”《管子·水地》: “而水以为都居。”房玄龄注: “都,聚也,水聚居于下卑也。” 《汉书·地理志》: “大野既猪。”颜师古注:“猪,停水也。”《汉书·王莽传上》: “既以诛讨,则猪其宫室以为汙池。”颜师古注: “猪谓蓄水汙下也。”《广雅·释诂三》: “都,聚也。”王念孙 《疏证》: “都之言猪也。……都、猪皆聚也。”《广雅·释地》: “都,池也。”王念孙 《疏证》: “《月令》注云: ‘蓄水日陂,穿地通水曰池。’ ……《韩诗外传》云: ‘禽兽厌深山而下於都泽’。都犹猪也。” 《水经注·文水》: “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猪。” 《文选·木华海赋》: “弘往纳来,以宗为都。”李善注:“郭璞曰: ‘九水所潜,故曰九都。’”唐 《初学记》卷七引 《风俗通》: “湖,都也,流渎四面所隈都也。”徐锴 《说文系传》引 《博物志》云: “停止东方曰都。” 《说文新附》: “潴,水所停也。”《伤寒六书·卷一·伤寒琐言》: “盈天地至大而运行者,莫如元气与水。且以有形论之,则江湖河海,溪涧沟浍,以为行水潴水之道焉。”《说文通训定声·豫部》: “猪,字亦作潴。”

☚ 第二节 同源字异读汇释_同源异形字   革 ☛

❶西汉时匈奴王。挛鞮氏。※乌珠留若鞮单于子,※稽留昆与※方之同母兄。任匈奴左日逐王。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单于侍子方还归匈奴后,复受遣与妇入侍汉,保持与汉和好关系。
❷元代农村基层行政设施。参见“里正”。(1081页)。

楚方言。意为老。参看“悈”。

❶宋代基层军事编制单位,每都百人,由都头或副都头统率。
❷宋代乡村基层单位。

军队的编制单位。唐末五代之际,军队中已有都的编制。诸藩镇所设特种兵和牙兵中就有燕子都、落燕都、厅子都等名。五代时形成为指挥以下的军事编制。《五代会要·京城诸军》:“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都,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都的长官称为都头。北宋沿五代之制,以都为指挥以下的军队编制单位,都的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

禁军编制单位,为指挥之下属编制。始见于晚唐。“(中兴元年五月)分忠武八千人为八都”(《资治通鉴》卷154)。自唐至五代、宋,都所辖兵额由数千以上,降为百人。北宋时“都一百人”(《武经总要·前集》)卷1《军制》:“大凡百人为都。”每一都禁兵组成,骑军与步兵不同。骑军每都含枪手、旗头共十三人,其余八十余人为弓箭手;步兵每都含都刀手八人、枪手十六人,其余七十余人为弩手(《河南先生文集》卷20《奏阅习短兵状》)。

都dū

城纸贵

❷通大邑

❹通邑大

金文;篆dū

[阝(在右,邑,意符) + 者(聲符)→都(《説文》:“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從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爲都。”都:可以居住大量人口的大城市。揚州隋代稱江都,可見當時已經是濱江(揚子江)大城市,隋煬帝大築江都宫苑,定爲行都,後來就在這裏被宇文化及所殺。迄今,隋煬帝墓仍在邗江〈原爲江都〉縣槐泗鎮小陳村,有清康熙帝的題字碑“隋煬帝墓”。引申爲彙聚、總括、全部〈大家都dōu好〉。)]
《詩經·鄘風·干旄》:“在浚之都。”(在的都城。)
[西漢] 司馬遷 《史記·五帝本紀》:“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年成了村落,二年成了城鎮,三年成了都市。)
[宋] 無名氏《九張機·其六》:“六張機,行行都是耍花兒,花間更有雙蝴蝶。”(耍花兒。有趣、好看的花兒。)

都都

(10画)
❶dōu
❷dū

【提示】者,8画,旧字形9画,日上多一点; 日,中间一横宋体与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阝 ,2画,起笔是横撇弯钩; 旧字形3画,起笔是横折。

*都dōu

10画 邑部 副词。
(1) 总括全部: 人~来了|饭~吃光了|什么~干。
(2) 表示强调,语气加重: 写得一点儿~不对|连小孩儿~去了,我们还能不去|~是路不好走,要不我早来了|~这么晚了还不睡。
 另见dū(90页)。


*都dū

10画 邑部 
(1) 大城市: ~市|通~大邑。
(2) 首都: 京~|建~。
(3) 总括: ~为一集。
(4) 姓。
 另见dōu(89页)。

都()


𦅫鎛, 殷周金文集成271, 春秋中期或晚期
(與)鄩之民人都啚(鄙)。

中都戈,殷周金文集成10906,春秋
中都。

侯馬盟書91:5,春秋
中都。

庚都司馬鐓,殷周金文集成11909,戰國
庚都司馬。

廿九年高都令戈,殷周金文集成11302,戰國
高都命(令)陳

古璽彙編59,戰國
庚都右司馬。

古璽彙編281,戰國
陲(陳)之新都。

古璽彙編3237,戰國
鈛(戈)邗都。

古璽彙編5196,戰國
都。

古璽彙編198,戰國
昜□邑□□昷之鉨。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574,戰國
中都。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40,戰國
中都。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049,戰國
西都。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910,戰國
高都。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921,戰國
高都。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39.2,戰國
中都。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40.1,戰國
中都。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沬之陳37,戰國
甬(用)都(教)於邦。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452,西漢
武都。

居延新簡EPF22.153A,西漢
張掖居延城司馬武,以近秩次行都尉文書事。

泰山都尉孔宙碑額,東漢
有漢泰山都尉孔君之碑。

元萇温泉頌額,北魏
魏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雍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雍州刺史松滋公河南元萇振興温泉之頌。

魯詮墓表,晉
涼州都尉。

張冏妻蘇恒墓誌,隋
直衛第一都督。

元鍾墓誌,隋
即以其年歲次辛未十月癸丑朔二十一日癸酉遥窆於東都郭城東北十里邙山之陽。

段志玄墓碑額,唐
大唐故右衛大將軍楊州都督段公之碑。
《説文》: “都,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从邑者聲。周禮: 距國五百里爲都。”
此字小篆从者聲,出土實物文字中所从“者”寫法變化十分複雜。戰國實物文字中還有一類寫法不从者聲,而从旅聲。“者”、“旅”古音相近。
許慎解釋“都”是有先君宗廟的城市。引申大城市皆可曰“都”。

☚ 郡   鄰 ☛

都1.dū 2.dōu

周代金文、小篆到隶楷从邑(右耳刀),者声。音变声母舌尖音分化为翘舌音,韵母合变开口,同堵睹赌例。读dū。本指国家首都。如:建都。引申指大城市。组词如:都市|都会。又“都”本有聚集,大等义。引申为全,完全义。口语变音作dōu。如:工作都要做好。

都★常◎常


形声,从邑,者声,本义读dū,先君宗庙所在的城邑,引申为都城、大城市等;又读dōu,假借为副词,相当于“完全”“已经”等。
【辨析】
❶以“都”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dū:嘟。
❷都/郊/野/鄙 这四个字与城市区划有关:“都”指城内;“郊”指城外,是城的周围地区;“野”指郊以外的地区,是远郊区;“鄙”指比郊更远的地区,与邻国交界。另外,“都”和“鄙”同样是行政区划单位,前者大,后者小。
❸都/邑/国 见499页“邑”。

〈副〉用同“多”。用于疑问句,询问数量或程度。
《金》二三: 你爹来家~大回了?又九四: 你今年~大年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