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学说
中医学关于衰老机制的学说。认为气血失调,气虚血瘀是导致衰老的主要机制,源于《黄帝内经》,近年由中医界明确提出。具体内容是:气血是维持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难经》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凡人脏腑机能活动及其所需精血津液的运行,均由气推动以维持活力,保持体内新陈代谢的恒温环境,血才能发挥润养生理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气渐衰疲,作用减退,首先出现气血失调,继之因气虚而血行缓涩,以致瘀结;脏腑组织失于血的润养,机能退化,又加重了气虚血瘀,形成恶性循环,终致衰老直至死亡。衰老变化的这种机制,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和实验研究,得到证实。人体进入老年后,皮肤色素沉着、粗糙、老年斑和巩膜混浊,都是典型血瘀不润的表现;常见的老年病证如胸闷、心悸、头晕、乏力、浮肿等以及西医学的心脑血管硬化病、前列腺肥大、颈推病等都是血瘀深化的结果,也是常见的导致衰老的原因,通过益气化瘀方药治疗能得到缓解,或增进健康,延缓衰老。实验研究主要是从健康老年人的甲皱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改变验证气血失调、气虚血瘀的变化机理。通过对老龄动物主要脏器的镜检,也证明了类似人体气虚血瘀的变化,是引起内脏机能减退,导致衰老的基本原因。这就从理论和实践上阐明了气虚血瘀的衰老机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