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qì xuè❶指体质强度:谁知凤姐禀赋~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鬥智,心力更亏。(五五·1284)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也不是好事。(四五·1040) ❷呼吸和血脉:请医疗治,医生又说,“~相逆,当进宽胸顺气之剂。”(七九·1979) 精力 精力气血 色力 荣气 精神力气:精气神 心思精力:心神 心血 精神,精力:魄 做正常的工作后还有剩余的精力:行有余力 精力衰退:衰谢 身体精力、机能等减退:身体衰弱 神经衰落 心脏衰弱 (精神和体力:精力)
另见:精神1 力气 旺盛 衰弱1 ☚ 精力 精力充足 ☛ 气血气与血的合称。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两种重要物质。参见气、血各条。 气血 气血中医学对运行于经脉之中形态不同的两种物质气与血的合称。气与血均源于水谷,化生于脾胃,其精专营养者化为血,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是脏腑官窍躯体百骸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具有藏舍气,防止气散逸的作用;其活动能力强的称为气,功能是推动血的运行,裹摄血液勿散逸,温煦血液、保持血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气与血相互为用,又可相互转化,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之说。 ☚ 气 津液 ☛ 气血vital energy and blood中兽医学名词。指机体中的两种基本物质。“气”的含义较广,既包括运行于体内的精微物质,又包括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的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互相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气血 气血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是指在脉中循环不息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及肾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来源。津液和营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如《难经·二十二难》概括说:“血主濡之”;血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液的正常运行于脉中,环周不休,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如属奇恒之腑又被称为“血之府”的脉的完整、通利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必要条件。此外,心主血脉、脾统血、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以及肺朝百脉等功能的相互配合,对血液的正常运行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基本物质相关:气的温煦、推动、固摄作用,以及津液的润滋作用,使血行有动力,使血液保持一定的粘稠度,都是保证正常血行的重要因素。血的病理主要有:血虚,由血液生成不足或耗伤太过,而致血量虚少,其主要表现如面色无华或萎黄,肌肤干燥、目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心悸,失眠,健忘,脉细弱无力。血瘀,指血液运行不畅而发生的瘀滞,其主要表现如刺痛,舌或皮肤见瘀点、瘀斑,或唇舌青紫,出血夹有血块,腹腔发生症积痞块,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脉涩等。血热,指血分有热的病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如出血,舌红、脉数或发热等。其中,血虚、血瘀较多见于老年病过程中。气,(参见精气神)在此仅介绍与血的相互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这是气与血在属性和功能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肾中精气,在生成、运行等方面又密切相关。故《灵枢·营卫生会》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元代滑寿在《难经本义》中说:“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其相互关系可概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为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故说“气为血之帅”;由于血能载气、化气,故说“血为气之母”,从而保持气血间的调和平衡、互根互用的正常关系,“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丹溪心法·六郁》)。在病理上,气血病变亦相互影响。气虚不生血可致血虚,而成气血两虚;不摄血可致出血,而成气虚失血;行血无力可致血瘀,而成气虚血瘀;气滞,行血不利,亦致血瘀,而成气滞血瘀。血虚或失血,可导致气虚或气随血脱。血瘀亦能阻气,而成气滞血瘀。在治疗上,血虚常配补气药以收气能生血之效;出血常重用补气固气药,以收气能摄血之效;血瘀常配行气药或补气药,以收气能行血之效。 ☚ 精气神 津液 ☛ 气血 气血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基本物质。《素问·调经论》明确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血为水谷精微所化,气属阳,血属阴,二者不可分离。在气血关系中,气为动力,血为基础,故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之论。由此可知,机体绝不存在无气之血,更不存在无血之气。因此,气和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影响的。 气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首先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如《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孔颖达疏曰:“云精气为物者,谓阴阳清灵之气,氤氲积聚而成万物也”,《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王充《论衡·自然》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这些都说明了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物质。可以说,气是古人对物质和能量的朴素概括。古人所说的气,是肉眼所不能见的极微小的物质颗粒。气和物是统一的。气的理论被引进到中医学领域,同样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指出人是物质的,是靠天地之气而生养的。又《六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亦说明了人的生命活动,是以气为物质基础的。因此,中医学气的含义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之特性,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作用,因而中医学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所谓“真气”即指人体的正气而言。《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真气的来源,一是接受自然界的空气及先天赋予的精气。一是接受食物中的精微,通过上焦心肺的布散达于全身,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因而气是人体的根本。所以宋·杨士瀛《仁斋直指小儿方论》说:“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转运者,气也; 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成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气者也,非独人身之根本乎?”由于气的分布不同及其功能活动的各异,故有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之分。兹分述如下: 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原,亦最初之义,故元气即是先天之气。它是人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故称为原气。元气主要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降生之后,又依靠后天水谷之精微的滋养和补充。元气中含有元阴元阳两个部分,人体各脏腑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才能各自发挥其不同的功能,所以张景岳说:“非此(指元阴)不能滋”,“非此(指元阳)不能发”(《景岳全书·传忠录下·命门余义》)。由此可知,结合到脏腑之气而言,元气实际上就是肾气。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身体则康强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劳损,则会出现元气衰惫而诸种病变丛生。 宗气 宗,有汇宗、根本之义。宗气聚于胸中,又称“大气”、“动气”。它是由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气结合,经心肺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因此,属于后天之气。它能推动肺的呼吸和血液的运行,如《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五味》称宗气为大气,它说: “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宗气为诸气所宗,故名“气海”。它不仅对呼吸和心的搏动有推动作用,而且与整个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都有密切关系。故周徵之在《读医随笔》中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虚则短促气少,实则喘喝胀满”。宗气虽积于胸中,但随心肺之血气流动于全身,故又称曰“动气”。结合到脏腑之气而言,宗气即心肺相合之气。宗气的生理功能,既以动为特征,故劳倦或郁结,往往为宗气的病变。 中气 即中焦脾胃之气,乃脾胃功能活动的总称。脾胃活动产生了中气,中气又支持了脾胃活动。其生理作用是腐熟和运化水谷,化生营养精微。由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都有赖于脾胃所化生的精微支持,因此称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功能减退,中气不足,气血化生无力,生命活动也就衰减乃至停止。《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李东垣《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亦说: “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说:“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总上所述,中气是概括脾胃之气而言,以其位于中焦,能溉四旁,故以“中气”名之。 营气 营有营运和营养二个含义。营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轻柔而富有营养的物质。营在经脉之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于全身而发挥其营养作用。故《素问·痹论》说: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就明确地指出了营气的生成、运行和功能。由此可知,营气,实质上就是血液的营养物质和功能。因血液周流于全身,而具有营养作用,所以称为营气。正如《营卫生会》所说:“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由于营气存在于血液之中,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所以《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正因为血与营气有着如此的密切关系,故常常相提并论而称“营血”。 卫气 卫有保卫、卫护之义。卫气亦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是水谷精微中比较慓悍滑疾的部分,属于阳气之一。故《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灵枢·营卫生会》说:“浊者为卫”,这里的浊,应理解为强悍之义,而不是混浊之义。故张介宾注此说:“浊者属阳,其性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是为卫气”。卫气的运行不受经脉的约束,它行于经脉之外,外而肌腠皮毛,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如《素问·痹论》说:“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故卫气的主要功能是:保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内而煦濡脏腑,外而温暖皮毛。故《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总之,由于气的分布在人体的部位不同,则其名称各异,但就其生成来源来说,不外三个方面。 ❶元气,即先天之气,这种气在出生之前就已禀受于父母,先天之气藏于肾中,出生后赖后天之气以滋养。 ❷水谷之气,它是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的精微而来。 ❸自然界的清气,由肺吸入体内。元气为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合自然界之清气为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相合而构成充养人身的“气”,即是真气。由此可知,人体正气的强弱,与先天禀赋、肺的呼吸及脾胃的运化功能有最密切的联系,其中脾胃的受纳与运化功能尤为重要,这就是《内经》所谓之“胃气”。“胃气”为气的源泉,故《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里所说的“常气”即指生命活动的一切气。生命活动之气必须依赖胃气的支持,因此古人强调胃气的重要性,其道理即在于此。张介宾《景岳全书·胃气解》说:“盖胃气者,正气也”。犹言人之正气,即由于胃气之所出。此外,脏腑之气是对元气分布于不同脏腑及其特点的概括,又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肝气是生发之气,主疏泄,主藏血; 心气是火热之气,主血脉,主藏神;脾气是水谷之气,主运化,主统血;肺气是清肃之气,主一身之气,司呼吸; 肾气是元阴元阳之气,主藏精。六腑亦各有其气,如胆气、胃气(此指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三焦气、膀胱气、大小肠气等。经脉之气,则称经气,亦都是它们各自生理功能之概括。 由于气运动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时刻推动和激发着各种生理活动,所以中医学又有“气化”和“气机”等理论。所谓“气化”,是指机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转化。气化过程及生理活动所表现的种种形式,则称“气机”。换言之,气的运动就是气机。气的机能活动(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 人体之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的循环、津液的输布等,无不依赖于气的激发和推动。例如,元气是人体气的根本,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机能和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中,都起着激发和动力作用。若元气衰微,则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脏腑功能衰退等。宗气有推动心脏搏动和血液运行的功能,若宗气不足,则心脏搏动无力或节律失常,血液运行不畅等。中气有运化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之功能,若中气不足,则气血生化无源,升清降浊功能失常等。 温煦作用 人体之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赖气的温煦熏蒸作用。从阴阳属性上论,气属阳,血属阴,但气又有阴阳之分,气中之阳(即阳气)有温煦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若气虚而温煦作用减退,多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以及内脏功能衰退的寒性病变等。 防御作用 阳气能充实于肌表,以防御外邪的侵袭。《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即指阳气运行于周身,则肌腠得以坚固,而为卫外之用,则邪气无从入侵。相反,阳气不能卫于外,则腠理疏豁,病邪得以随时入侵,即《评热病论》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病邪虽已侵入,只要阳气存在,仍能奋起与之斗争,驱除邪气,使之外出。《灵枢·刺节真邪》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所谓“气归之”、“气因于骨”,即是指正气聚积于病邪入侵之处与病邪作斗争而言。 固摄作用 固摄,为控制、统摄之义。气的固摄和动力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血液的运行和汗液的排泄等,一方面受气的推动,另一方面受气的固摄,不致妄泄。气的固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❶统摄血液的运行,使之不溢出于脉外。如脾主统血,若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则出现便血、崩漏、紫癜、鼻衄等症。 ❷控制汗液与尿液,使其有规律地排泄。如卫气主司汗孔之开合,开合失司,则出现多汗、少汗或无汗等症。肾气主司二便,若肾气虚弱,固摄无权或气化失常,可出现多尿、遗尿或尿少、尿闭等症。 ❸固摄精液,使之秘藏而不妄泄。肾主藏精,若肾气虚弱不能固摄,可出现遗精、早泄或滑精等症。 ❹升举脏腑,使之保持一定的部位。若气虚下陷(主要指中气虚陷),固摄无力,则可致内脏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症。 气化作用 机体内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转化,叫做气化。精微物质的化生以及精微物质转化为功能和废物,都是气的功能。因此,气化作用是气的功能之一。气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及其相互转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等,即是精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及代谢产物的产生和排泄等。如尿的产生和排泄是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素问·灵兰秘典》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如津液的化汗、化涕、化唾、化泪等,均属之。 “气化”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其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为辅助,担负着生命活动的全过程。气化学说是古代医家对机体内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的朴素认识。气在人体内不断地运动,无处不到。气在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运动形式(即气机)是升降出入四个方面。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则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反之,若气的升降出入障碍,则机体的功能活动失常,甚至完全丧失而生命告终。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又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具体到脏腑功能的升降出入,如肺之宣发与肃降; 肝升肺降;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膀胱的排泄,大肠的传导等,无一不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在病理上的升降出入失常,则可表现为肺失宣降、胃失和降、脾不升清、气虚下陷、肾不纳气、心肾不交、水气凌心、以及阴阳气血逆乱等。 血 血是经脉中流行的赤色液体,它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经过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过程(气化)而形成的。如《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血是经脉中具有一定节律运行的含有丰富营养作用的液体物质。由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在经脉中周流不息,循环无已。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这就指明血液是不可能离开经脉而运行的。 血的生成 中焦脾胃是血液化生的基础,故有“营出中焦”之说。由于脾胃接受水谷,经腐熟消化之后,摄取其中的精微,成为血液最根本的物质,再通过在心肺中会合的作用,血液的化生才得以完成。故《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皆是对血液生化过程的概括。此外血液的化生,还必须有赖于营气的参与。营气不但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血液的生成具有动力作用。营和津液由脾上输于肺,再由肺入心脉化赤为血,故《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另一方面,精和血还可以互相转化。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血。诚如《张氏医通》所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景岳全书·血证》亦谓: “人之初生,必从精始,精之与血,若乎非类……而血即精之属也”。此即后世“精血同源”说之所由来。由此可知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津液)和精髓作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肺、心、肾、肝、营气等的共同作用而完成的。 血的功能 血在气的推动下,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循行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 “血主濡之”。正由于血的营养作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灵枢·本脏》说: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张介宾在这个基础上则对血的作用作了更详细的说明。《景岳全书·血证》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为肌肉之丰隆,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倘至血脱,则形何以立?气何所归?亡阴亡阳,其危一也”。同时,血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有“神为血气之性”之说。神志活动由心所主,但其产生必须得到心血的营养,心血充足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思维敏捷。故《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平人绝谷》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都说明神志的产生是以血液为其物质基础的。 血液的循行 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流布全身,环周不休。《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心、肺、肝、脾等脏器共同作用的结果。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与宗气的生成有密切关系,而宗气的功能之一是贯心脉以行气血。此外,循行于周身的血脉,均要汇聚于肺脏,并通过朝百脉的作用,血液才能敷布周身。脾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脏的统摄,方能不溢出于脉外。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以调节经脉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的循环血量维持在一个恒定水平上。 由上可知,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在很多脏器的相互配合下所完成的。其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都可以引起血行失常的病变。例如,心气不足,血运无力,进而可导致“心血瘀阻”证。肺气(或宗气)不足,则血行无力,可引起“瘀血”证。脾气虚不能统血,可产生各种出血证。肝血不足,可见妇女月经量少,甚至经闭;肝气不调,疏泄失职,又可导致吐血、衄血及妇女崩漏等证。 ☚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津液 ☛ 气血qì xuèqi and bloo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