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中暑防治
中暑是由于体热平衡失调,水盐代谢紊乱或因阳光直射头部导致脑膜、脑组织受损害等所引起的一种急性过热性疾病的总称。它是热区部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行军作战的情况下,对部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
发病因素 气温、气湿、太阳辐射和气流是引起中暑的主要气象因素。机体对热不适应、缺水失盐、劳动强度过大或在烈日下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进行军事活动也容易引起中暑。此外,疲劳、睡眠不足、发烧、饮酒、体弱、肥胖、某些慢性病或皮肤病如痱子、服用某些药物如巴比妥盐、酚噻嗪和抗胆碱能药物等,都是中暑的诱发因素。
中暑的类型 中暑的前驱症状有:全身疲乏无力、大量出汗、口渴、头昏、头痛、胸闷、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步态不稳、体温正常或略为升高。 中暑的类型按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❶热射病:由于外界气温高、湿度大、或因机体散热功能发生障碍,影响热平衡调节,以致体热蓄积,体温不能保持在生理极限之内,引起了体温过高的病理状态。主要特征为体温过高(40.5~43.3℃),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如精神错乱、烦躁不安、癫痫样抽搐、谵妄或昏迷,有的病人有汗闭现象,皮肤干热潮红。热射病病人的预后可因体温高低的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体温在41.6℃以下的,死亡率为8%左右; 在42.7℃以下的,约为30%;超过42.7℃以上,可达70%左右。
❷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体内缺水失盐没有得到及时补充,使循环血容量减少,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因而发生热衰竭,或由于心血管功能不全,在热环境下发生虚脱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腋温可低于正常,但肛温可超过38℃,严重时出现昏倒,甚至神志不清。
❸热痉挛:由于食盐摄入量减少,加上大量出汗时丢失氯化钠,使体内组织氯化物含量降低,引起肌肉痉挛。轻症者发生对称性小肌肉群抽搐或痛性痉挛,以两侧手指、腓肠肌多见。重症者躯干肌群也发生痉挛。
❹日射病:由于头部受到强烈日光曝晒,引起脑膜充血和脑组织的损害,往往以突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为特征。病人感到虚弱无力,颜面潮红或苍白,有剧烈的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谵妄不安或意识不清等。体温多在38~38.5℃,重症时达到40℃以上。
中暑的预防 首先要进行热习服锻炼,以提高机体的耐热能力。抓好热习服锻炼是部队预防中暑的重要措施之一(参见“热习服锻炼”条);根据气象预报,合理安排作业,加强卫生监督。在野外进行军事劳动,要适当增加休息次数或延长休息时间。在最热季节而劳动强度又较大时,应尽量安排在早晚进行。对新战士、体弱、久病初愈或有慢性病人员,应列为重点观察对象或作适当安排,在作业时要勤询问、勤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先兆中暑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发展成中暑; 适当补充水盐(参见“热区军事劳动水盐补充”条),重视生活保障;减少身体受热或促进散热。行军作业时应注意头部遮荫,如戴草帽或用树枝编织伪装帽,防止太阳直射头部。在烈日下长时间劳动时,可敞开衣领、卷起衣袖,也可用凉水湿毛巾包敷头部。避免在通风不良处休息,作业时不穿新衣服,行军时背包不宜过大。
急救措施 中暑病人的救治,关键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急救措施,迅速把重病人送到医院。在野战条件下当发现有中暑前驱症状或中暑患者时,应迅速将病人移至通风荫凉处,卸下武器装备,敞开上衣,解开腰带,如地面过热可设法铺上树叶等隔热物品。对热射病患者,应就地急救,争取时间迅速降温。若附近有水源,可向患者身上洒水或用冷湿毛巾敷头部和擦拭皮肤并扇风。也可采用化学冰袋放在头颈、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使之降温。除体表冷却降温外,也可口服冷开水或冷淡盐水、人丹、十滴水,或用清凉油涂抹太阳穴及鼻孔周围,或在前颈部采用“刮痧”“拑痧”等办法急救。在条件许可时,也可静脉输入4℃左右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还可用针刺或其它药物降温,然后迅速后送。对热衰竭患者,应使其平卧,神志清醒者可给予口服冷盐水(0.1~0.2%),神志不清者可闻芳香醑氨液及用针刺治疗。条件许可时,可给予静脉输液,补液后凡收缩压仍低于80mmHg者可选用升压药。对热痉挛患者,轻症者口服淡盐水或吃咸菜和凉开水。单纯服用盐片没有好处,因为会引起恶心、呕吐,从而加重盐的负平衡。抽搐较重者应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必要时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精神紧张者,可给于镇静剂,也可用针刺治疗。对日射病患者,头部可用冰水或化学冰袋冷敷降温,身上用凉水擦澡、扇风等,以降低体温。对重症患者,可以缓慢地皮下或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并根据出现不同症状给予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