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西漢 > 郡國五銖 郡國五銖 jùnguówǔzhū 亦稱“元狩五銖”。西漢武帝時鑄幣,因於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令各郡國鑄行,故稱。錢文“五銖”,重如其文。面背均有外廓,穿廓僅見錢背。徑約二·五厘米,重三·五至四克。大小適中,式樣先進,其制爲後世長期效倣,開創了我國錢幣史上歷時七百餘年的五銖錢時代。《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漢書·武帝紀》:“[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 
郡國五銖 郡国五铢 郡国五铢中国古代铜铸币。 五铢钱的一种。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春改革币制后第一批铸造的五铢钱。开始时,由中央政权制定钱样,派人到各郡国开炉监制,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大于四铢、三铢钱。 正面无内郭,外郭稍厚,在0.2厘米以上,重约4克。 但由于由各郡国自行铸钱,中央政府监督难以周全,质量仍无法保证。 因此该钱形文字多有变化,重量也不一,有的仅重0.8克,比法定标准减重80%,而且钱文“铢”字无金旁。 后私铸盛行,郡国五铢钱更加粗劣。 ☚ 五铢 赤仄五铢 ☛ 00013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