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逻辑哲学 (上) 并列正书名: Elsevier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Logic 主要责任者: [美国]戴尔·杰凯特(Dale Jacquette);刘杰,郭建萍 责任方式: 本卷主编;本卷译者 出版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000 千字 页码: 1-742 中图分类号: B81-05 装帧: 精装 分辑名:上 语种:中 定价:380.00(全两册) 出版时间:2015-12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 丛书责任者:[以色列]道·加比(Dov Gabbay),[加拿大]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加拿大]约翰·伍兹(John Woods);郭贵春,殷杰 丛书责任方式:英文本丛书主编;中译本丛书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之一,共收录138条词条。 被引频次:3 逻辑哲学 (下) 并列正书名: Elsevier Handbook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hilosophy of Logic 主要责任者: [美国]戴尔·杰凯特(Dale;刘杰,郭建萍 责任方式: Jacquette) 本卷主编;本卷译者 出版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2000 千字 页码: 567-1524 中图分类号: B81-05 分辑名:下 语种:中 定价:380.00 出版时间:2015-12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责任者:郭贵春,殷杰 中译本丛书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之一,共收录234条词条。 被引频次:3逻辑哲学 逻辑哲学指对逻辑学的本质、意义,逻辑方法的有效性及其根据,逻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从哲学上进行探讨的学派。逻辑哲学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后汇入科学哲学的研究之中。其中,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是逻辑哲学中有较大影响的两个派别。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是由逻辑实证主义发展而来的。最初,罗素创造了逻辑原子论,企图用纯演绎的形式逻辑方法来说明世界的结构。他把不带“所有”或“有些”语词的命题和不带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作原子命题,认为可以从已知为真的全部原子命题出发演绎出一切其他的真命题。和原子命题对应的是“原子事实”,即主观感觉的经验和材料。他提出哲学的任务,就是用原子事实来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批判那些常被当作基本的而不加以批判的概念。维特根施坦(L·Wittgenstein1889—1951)对罗素的逻辑原子论作了发挥,写了《逻辑哲学论》一书,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在序言中概括了这本书的意义:“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他为思维和语言划出了一条界线,在界线这边,世界是我的世界,是可以描述的;而在界线的那边,我之外的物自体是神秘的,应该保持沉默。维特根施坦认为在可以描述的世界却存在语言的不完善和误用,因此关于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不是虚假的问题,而是根本无意义。这样,他把一切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提出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哲学的任务是进行语言的分析,因此有必要构造完善的和精确的人工语言来代替自然语言。他考察了名称和对象,区分了基本命题和命题,指出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确定逻辑推论的性质以及完善的、精确的语言所必须遵守的条件。他认为由这样的语言遵守一定的条件而构造出来的命题,就成为现实的形象、现实的模型。 维也纳学派把逻辑实证主义发展为逻辑经验主义,认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就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提出一种清晰而精确的经验主义理论。 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石里克(Moritz Schlick1882—1936)、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亨普尔(Carl Gustav Hempel 1905—)、科恩(Jonathan Co-hen 1923—)和艾耶尔(A·Ayer)。石里克为逻辑经验主义提出一个基本信条: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这个学派认为,任何论断世界上的某种东西的陈述和假设,都必定是可以用描写我们能以直接经验和直接观察所确立的某物的句子)来加以直接或间接检验的。它用经验内容或经验意义作为陈述和假设的可检验性标准,并以此解释了经验主义的基本学说:一个陈述,只有在它可以被观察句子(即描述由观察直接确立起来的发现的句子)所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检验的时候,才可以作出一个有关世界的论断。它用自己的意义标准判定了形而上学的命题是无意义的;并且还用来衡量科学家提出的学说是否是一种科学理论。 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卡尔纳普看到:如果证实的意思是决定性地、最后地确定为真,那么从来没有任何综合语句是可证实的。于是他提出一项任务:修改对证实的要求,用“可认可性原则”来代替“可证实性的原则”,使原来的证实问题转换为认可的问题。之后,莱辛巴哈(Hans Reichenbach1891—1953)同意:绝对证实不可能,而只能逐渐认可。接着,他把这个观点修正为:一切语句都是概率性语句。艾耶尔则区分了“强”证实和“弱”证实。对于一个语句的强证实,要求绝不会被以后的经验所反驳。但这种强意义的证实并没有应用的可能。如果经验可能使一个命题的真实性成为或然的,则这个命题就是弱意义下可证实的。关于可检验性和意义的问题,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主要课题。 逻辑经验主义关于意义和证实的研究经历了从意义的原子论和分子论转向整体论的过程。意义的原子论是说,单个符号(词)先有意义,其后系统才有意义;分子论是说,系统(或符号串)的意义先于单个符号的意义。整体论是说,唯有系统的意义才可以确定,符号和符号串都没有固定的意义。亨普尔指出,在一种经验主义的语言里,一个陈述的认识意义并不是单与观察命题有关系,而是表现在它与这种语言中其他一切陈述的逻辑关系的整体之中,只有整个理论系统才具有认识意义。 逻辑经验主义所致力研究的意义和证实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沿着证实问题,逻辑实证主义通向了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他一方面以“否证”概念为核心,另一方面又取消证实。沿着意义问题,从逻辑经验主义可以通向库恩(ThomasKuhn 1922—)的科学革命观。 证伪主义 主要由波普尔所创立的一种逻辑哲学,其他代表人物有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沃金斯(John Watkins 1924—) 等人。他们都认为经验并不是科学理论产生的唯一来源和万无一失的,但也不承认理性是先验的、正确的。他们否认有科学发现的逻辑,认为放弃科学发现逻辑的研究是自然的、合理的,因为科学的发现是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直觉、顿悟等)的过程。所以,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已提出的科学理论的评价和选择上,分清何种理论是科学的,何种是非科学、伪科学的。 在知识如何成长,科学如何进步的问题上,波普尔认为知识成长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机制是批判。他的证伪主义的根本在于否证,而否证的本质在于否定。批判作为科学发展的主要机制也在于否定。批判是实践经验对理论的批判,以及互相竞争的理论之间的相互批判。科学理论所以要接受批判,乃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能错误,都包含着潜在的错误,并且总有一天会经不起检验而被证明是错误的。因而,任何一个理论都是科学发展的一个暂时的阶段,科学走上更高阶段的一个暂时的过渡。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科学总是表现为一种不断否证、不断批判或者“不断革命”的永不停息的发展机制。 波普尔在证伪的基础上构筑起他的科学发展模式:首先往往是(不全是)已有理论同新的观察事实不符,出现谬误,提出问题,于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新的理论(或猜想),暂时与观察一致而达到某种真理,但是这个新的理论在以后无穷的观察事实面前又会暴露出谬误来,从而又提出新的问题,导致新的理论。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无穷。这种发展模式可概括为“问题——猜想——反驳——问题”。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首先是把归纳主义从观察到理论的公式颠倒为从理论到观察的逆公式。这样,整个科学进化机制的原动力就变了,它不再是消极地等待经验事实的积累,而是积极地由人去创造。于是,全部科学机器都是由人的创造精神运转的,科学是人类的创造性事业。波普尔这种从归纳主义到演绎主义的转换,意味着把科学知识的起源从观察转移到猜想。他高度评价了猜想的预测性质,认为猜想愈是大胆,就愈能覆盖更大面积的未来,预测的能力也就愈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猜想也愈是可能出错,成功的可能性愈小。于是波普尔作出了一个大胆的论断:理论的预测力表示它的信息含量,不出错的可能性表示它的概率。 最后,波普尔绘制成一幅科学进步的全景:由实际问题所激发的猜想是偶然的、随机的、甚至是非理性的,但是最后总要经过经验事实的裁决而纳入理性的轨道。科学并不象皮尔士(C·peirce)所设想的那样,只能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逐步积累,直到填满整个框架。科学恰恰不断经历着“革命、冲突、突变”:一种猜想代替另一种猜想,一种理论代替另一种理论。科学就是不断否证,不断批判,不断革命。理性并不在于永远保持正确,而在于不断地批判谬误。因此,科学要求批判精神——一切服从于经验的事实的裁判,一切根据实际效果来判断,没有任何先天的思想权威可以取代,也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有了这种批判精神,科学才能沿着日趋正确的道路前进。这种精神是在古希腊或文艺复兴那样的历史时期的文化中所具备的。在这种条件下,科学才能诞生和发展,而科学本身的发展又反过来更加强了这种批判精神,使它更深刻地渗透到文化背景之中。 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等逻辑哲学提出了如下一些供科学家思考的问题: 科学是历史的还是逻辑的?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科学的发展是不是渐进积累的过程? 是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 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怎样的? 科学革命通过达尔文式选择实现吗? 前后相应的科学理论有没有可比性? 科学进步到底有没有理性标准? 科学进步是接近真理的客观过程吗?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 ☚ 集合论悖论 七 西方文学 ☛ 00000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