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韩故城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韩故城遗址 郑韩故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关,黄水河与双洎河的交汇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郑、韩两国都城遗址。自西周末年郑迁都于此,至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为都时间长达500余年。故城周长19000米,平面极不规则,且中部的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两部分。西边为宫城,东西长2400米,南北长4300米,高10余米,已发现的城门有二座,一在北墙的中部,一在东墙(即隔墙)的北段。城内主要遗存有宫殿区基址、梳妆台及一处地下窖。宫殿区位于城的中部和北部,现存有密集的夯土基址。其西的梳妆台,为地面上仅存的一座夯土台基。地下窖内还有五眼井,有关专家认为,这是贮藏食物的窖穴。东城是郭城,北墙长1800米,东墙长1500米,南墙长2900米,西墙即为隔墙,目前发现的城门只有一座,开在东墙的北段。城内分布着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有铸铜的、制骨的、铸铁的等。遗址内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除此外,在一个韩国的铜兵器坑内,还发现了180多件兵器。兵器铭文表明,其主要是由“大官”和“郑命(令)”两个系统的官府所督的刑徒和工匠铸造的。宫城南部和郭城西南部是春秋时期的贵族墓地。1923年秋,曾在新郑县南门内发现的一郑国贵族大墓中,出土了钟、鼎、鬲、簋、尊、罍、壶、洗、盘、匜、炉,及兵器、车器、马饰等百余件青铜器。包括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铜簋中有八件自成一组,与礼书所载的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合。王子婴次炉的铭文、器形、花纹与同墓中其它器不同,具有明显的楚器特征,有关研究认为,它是楚国令尹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在这批铜器中,最为著名的要属莲鹤方壶,高118厘米,重64.28公斤。此壶在艺术造型上突破了商周以来凝重诡谲的传统,可谓春秋时期青铜器推陈出新的代表作品。这批铜器习惯上被称为“新郑彝器”。郑韩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建筑,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小屯宫殿遗址 汉魏洛阳城遗址 ☛ 郑韩故城遗址 郑韩故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关附近双洎河(古称洧水)与黄河交汇处。西周末年曾为郑国都城。周烈王元年(前375),韩哀侯灭郑,迁都于此。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秦灭韩时城废。郑、韩在此建都长达500多年,故称郑韩故城。故城周长19公里,平面不规则,中部有隔墙,将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残存城垣最高18米,一般10米左右。城内有故宫遗址、郑国祖庙遗址以及冶铁、铸铜、制骨遗址等,还有传说中的郑武公“授印台”、郑庄公“望母台”等遗址。西城是宫城,矩形,东西长2400米,南北长4300米,西南缺角,城内有大型夯土基址,并发现一处地下室,呈矩形平面,地面墙壁铺贴方砖,室内有五眼陶井,可能为贮藏食物用的窖穴。东城是郭城,不规则矩形,北墙长1800米,东墙长5100米,南墙长2900米,西墙即隔墙。城内发现大量手工业作坊,其中铸铜作坊面积达10万平方米,铸铁作坊面积达4万平方米,制骨作坊面积达7000平方米,还出土了大批铁器和陶范。战国兵器坑内出土180多件铜兵器,多由官府督造。贵族墓地位于宫城南部和郭城西南部。1923年秋曾于一座大墓中出土青铜器百余件,有钟、镈、鼎、鬲、𣪕、尊、罍、壶、舟、洗、盘、匜、炉以及兵器、车器和马饰。其中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有一组铜𣪕(簋)共八件,与礼书所载九鼎配八𣪕制度相符,可见墓主人为郑国地位甚高的贵族。出土的王子婴次炉铭文、器形、花纹具有明显的楚器特征,不同于墓中其他器物。新近研究认为乃楚国令尹子重所作,为鲁成公十六年(前575)鄢陵之役楚师败绩时遗物。铜器中以莲鹤方壶为最著名,盖上骈列层层莲瓣,正中立一展翅欲飞之鹤,壶底作双兽欲奔的花座,在艺术造型上突破商周凝重奇诡之风,为春秋青铜器创新之作。郑韩故城是我国迄今现存最完整的周代城垣之一,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制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3. 新郑市 子产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