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和白居易,早年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学主张,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他们聚中同游,别后赠诗。这些诗都具有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词浅意切、不事雕琢等特点。 元和五年(810)元稹因弹劾惩治不法官吏,得罪宦官,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815)三月,改授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这年,白居易为左赞善大夫,上书请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八月被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两人同受权贵打击,都被迫左迁外郡,元稹又在通州染上虐疾,病了很久,在病中听到好友也和自己一样遭到不幸,因而写下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章。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残灯”,灯已残了,说明夜已深了。深夜孤灯,谪居难寐,已是凄惨暗淡,更何况久燃油尽,这灯已无光焰,只留下昏昏一片、幢幢几点的黑影子呢?由此可知,首句虽为环境描写,实际上是以景寄情之笔,它已造成一种凄惨悲凉的气氛;次句才写时间(“此夕”)、人物(“君”)、事件(受“谪”)、处所(“九江”),点明了诗人心绪悲凉的原因。合读这两句,才知道诗人为什么将居处写得凄惨悲凉,原来是诗人接到了好友不幸的消息——由京师贬谪到地僻低湿的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是说听到如此令人心悲的消息,使我在垂死之中因心惊而忽然坐起。诗人把“惊坐起”置于“垂死病中”之下,很有分量,极为感人。试想,本是“垂死之病”,当然就很难坐起来;很难坐起而居然因“惊”而“坐起”,此消息之惊人,闻之者之震动,都被这难以预料的特殊举动表现出来了。此句写得见心境、见情状、见出二人友谊之深度,因而被誉之为警句、名句、传神之笔。“惊坐起”之后,常人想象,大概要写“惊”的具体内涵了,然而诗人偏用了一个写景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读了这末句,更觉得诗人实在高明。因为这一景语,不仅回应了首句的“残灯无焰影幢幢”,使人感到顺遂不拗,而且它又包蕴了“惊”的具体内涵,使诗人之情更藏而不露、含蓄不尽了。试想:“暗”字点明了夜深灯灭,灯灭而人难眠,这不正表明了诗人的心绪在继续翻腾么?“暗风”而又“吹雨”,这听中之景不正契合着凄惨悲凉的心境么?“寒”字双关天寒心寒,表明夜更深了,风更紧了,天更冷了,心更悲了。这样的以景结情之句不是更耐人咀嚼么? 元稹把这首诗寄到江州,白居易读后十分感动,在《与微之书》中说:“睹所寄闻仆左降诗云云,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说明这诗感人至深。这诗的主要特点是,作者极其善于描绘和烘托气氛,能使诗人的悲伤心情与所描绘的悲剧气氛熔为一体,似景似情,物我难分,这样就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815)写的。这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重庆达州市)司马,八月,白居易又贬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两人同受权贵打击,被迫离开长安,左迁外郡,心境都很悲凉。元稹在通州染上疟疾,生了很久的病,在病中他听到好友也和自己一样,遭到不幸,就写下了这首诗。白居易看到以后,给元稹写信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足见其深受感动。首句描绘当时景色,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悲剧气氛。灯已残了,可见夜深。深夜孤灯,客居不寐,已是凄凉黯淡,何况此灯又因久燃油尽,已无焰光,只剩下一片昏沉沉的影子呢? (幢幢,昏暗貌。)次句叙所闻。首以“此夕”点明时间,联系上句所写景色,下句所写心情,郑重出之。“君”,点明人,“谪九江”,点明事。第三句写在如此凄凉黯淡的景物中,忽然听到如此惊心动魄的消息,已经使人难以忍受了,何况自己这时又正生着病,而且病得要死呢? “惊坐起”三字,安放在“垂死病中”四字之下,极有分量。垂死之病,当然难以坐起,而居然坐起,则此消息之惊人,闻者之震动,都被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作者所受刺激之深刻及心情之悲痛也自然同样强烈地被表达出来了。末句以景结情,回应首句。此时此地,此种心情,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惟有风雨扑窗而已。风而曰“暗”,应“残灯”;窗而曰“寒”,应“长夜”,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一致,非常协调。 此诗用悲剧气氛来衬托人物的环境和心情,极其出色。它使我们今天读后,也似乎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一切。这不只是由于作者高超的技巧,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真挚浓厚的感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