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稹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稹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今属河南)人。十五岁以明经擢第。二十四岁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策士,名列前茅,授左拾遗。后任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贵,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四年还京为膳部员外郎,转而依附宦官,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以工部侍郎拜相,后出为同州刺史,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早年与白居易齐名,积极写作新乐府。《上阳白发人》、《西凉伎》、《法曲》、《胡旋女》等诗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另有十九首古题乐府题材广泛,颇存规讽,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如《田家词》、《织妇词》、《估客乐》等。但其诗有结构不严密、主旨不清之病,思想深度与艺术水平均逊于白居易。另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表现了诗人对安史乱前腐败政治的揭露批判,较为著名。《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动人,向为人所传诵。传奇《莺莺传》亦为名篇,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本,影响深远。有《元氏长庆集》。

☚ 贾岛   牛僧孺 ☛
元稹

元稹

元稹 (779—831) 字微之,河南 (今河南洛阳) 人。早年家贫; 后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与白居易友善,合称 “元白”。为新乐府运动的支持者,后期思想消极,醉心佛道。作有传奇 《莺莺传》,有《元氏长庆集》。

☚ 听僧吹芦管   雪后宿同轨店上法护寺钟楼望月 ☛
元稹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郡望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生于西京万年县(今陕西西安)靖安坊。幼孤,聪警过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贞元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补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拜左拾遗。因言时政为执政所恶,出为河南尉。元和四年,拜监察御史,勇于弹劾权幸。后因与当权宦官抗争,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召为膳部员外郎。次年,因转而交结宦官崔潭峻,得其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旋拜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穆宗长庆元年(821),为工部侍郎。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历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等职。文宗大和四年(830),拜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赠尚书右仆射。稹工于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与白居易齐名,人称“元、白”。白居易称“大凡依次用韵,韵同而意殊;约体为文,文成而理胜。此足下素所长者,仆何有焉”(《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与李绅、白居易等一起创作新乐府,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后人论诗多将元、白二人并举。薛雪称“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一瓢诗话》)。贺裳谓“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载酒园诗话·又编》)。司空图则贬二人“气勍而力孱,乃都市豪估耳”(《与王驾评诗书》)。稹亦工书法、善为传奇。其楷书,《宣和书谱》卷二誉为“风流蕴藉,挟才子之气,而动人眉睫”。其传奇《莺莺传》为《西厢记》取材,家喻户晓。有《类集》三百卷、《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小集》十卷。《全唐诗》存诗二十八卷,《全唐诗续补遗》补断句三,《全唐诗续拾》补诗十首、断句五十一。《旧唐书》卷一六六、《新唐书》卷一七四有传。事又见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唐诗纪事》卷三七、《唐才子传》卷六等。年谱多种,以今人卞孝萱《元稹年谱》较为通行。

☚ 宋若昭   崔莺莺 ☛

元稹

元稹

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美籍华人荣之颖(亦作容芷英)著。1977年刊于波士顿。书中有《社会、政治背景》、《生平述略》、《政治改革家》、《文学创新家》、《诗歌天才》、《传奇作者》和《结语》七章。关于元白,有些学者持不确观点,作者有所辨证。

☚ 初唐诗   和刻本汉诗集成总集 ☛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之一。与白居易并称“元白”。与中唐诗人李德裕、李绅并称“三俊”。贞元九年明经及第,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后转向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全唐诗》存诗二十八卷。
索引:元稹,微之、威明。

元稹

臣九岁学诗,少经贫贱; 十年谪宦,备极凄惶。凡所为文,多因感激。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讴谣,虽无作者之风,粗中遒人之采。自律诗百韵至于两韵七言,或因友朋戏投,或因悲欢自遣,既无六义,皆出一时,词旨繁芜,倍增惭恐。( 《全唐文》 卷六五一元稹《进诗状》)

有旨意可观,而词近古往者,为古讽; 意亦可观,而流在乐府者,为乐讽; 词虽近古,而止于吟写性情者,为古体; 词实乐流,而止于模象物色者,为新题乐府; 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仍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其中有稍存寄兴、与讽为流者,为律讽。不幸少有伉俪之悲,抚存感往,成数十诗,取潘子“悼亡”为题。又有以干教化者,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因为艳诗百余首; 词有古今,又两体。自十六时至是元和七年,已有诗八百余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全唐文》卷六五三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全唐文》卷六七九白居易 《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观其立朝大概,交结魏弘简,沮抑裴度之言,以浮躁险薄称于时,至于知贤救难,奋激敢言,凛凛有古直臣之风。夫以元稹为犹能如是,又况不为元稹者乎! (谢薖《谢幼槃文集》卷九《书元稹遗事》)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敖陶孙《臞翁诗评》)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乐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六)

与白同志,白意古辞俗,稹辞古意俗。(周履靖《骚坛秘语》卷中)

昔人言元和以后,诗学淫靡于元稹,今考集中淫靡者未见,何也?按《唐书·艺文志》载《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今所传止六十卷,乃宋宣和间建安刘氏收拾于残缺之馀者,故淫靡者不可得也。王姓之家藏元氏艳诗百馀首,采入《传奇辩证》者十九首,余亦不传。今止录十二篇,以补成一家。然《梦游春词》汰去其半,尚嫌冗杂; 其它一二绝句外,亦未为工,惟《古决绝词》为胜。(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二八)

《连昌宫词》虽中唐之调,然铺次亦见手笔。起数语自古法。”杨氏诸姨车斗风”,陡接“明年十月东都破”,数语过禄山,直截见才。俗手必将姚、宋、杨、李置此,逦迤叙出兴废,便自平直。“尔后相传六皇帝”一句,略而有力,先为结语一段伏脉。于此复出“端正楼”数语,掩映前文,笔墨飞动。后追叙诸相柄用,曲终雅奏,兼复溯洄有致,姚、宋详,杨、李略。通篇开阖有法,长庆长篇若此,固未易才。(毛先舒《诗辩坻》)

微之自是一种轻艳之才,所作排律动数十韵,正是夸多斗靡,虽有秀句,补缀牵凑者亦多,宜为大雅所薄。集中惟乐府诗多佳,如《忆远曲》:“水中书字无字痕,君心暗画谁会君?”《小胡茄引》曰:“流宫变徵渐幽咽,《别鹤》欲飞弦欲绝。秋霜满树叶辞风,寒雏墜地乌啼血”,皆工于刻划也。(贺裳《载酒园诗话》 又编)

曾南丰曰:《津阳门》、《长恨歌》、《连昌宫》俱载开元间事,微之之词,不独富丽,至“长官清贫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委任责成,治之所由兴也。“禄山宫中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险陂私谒,无所不至,安得不乱耶? 微之叙事远过二子。余按南丰此论,似属皮相。此彭渊材所以为五恨之一也。(宋长白 《柳亭诗话》卷二六)

元微之有绝句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次取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或以为风情诗,或以为悼亡也。夫风情固伤雅道,悼亡而曰“半缘君”,亦可见其性情之薄矣。微之始为谏官,号敢言; 后晚节不终,由中人荐为宰相,至与裴晋公为难,阻挠其兵机,使元勋重望无功,而河北遂不可问, 则微之亦适成为半截人矣。 (秦朝《消寒诗话》)

元微之《连昌宫词》亦一时传颂,而失体尤甚。如“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宫闱丑事,播之诗歌,可谓小人无忌惮矣。(施补华《岘佣说诗》)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倩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感,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 《连昌》一篇,足嫓华清长恨。(宋育仁 《三唐诗品》)

元稹

元稹与白居易同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诗论方面观点亦相同,强调风雅比兴,提倡讽谕诗与新乐府。标榜杜甫“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题序》)构成其新乐府创作的理论基础。《杜君墓系铭序》是他系统批评唐诗的专论,首先指出唐代许多诗人在创作上表现各不相同,体制也各有区别,而共同的弊病在于“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因而往往流于偏美,而不能兼备众长:“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所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接着,高度赞扬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集诗歌艺术之大成:“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庚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在将李白同杜甫相比较时,则极力贬低李白:“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摸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稹这种典型的抑李扬杜论显然偏激过甚,品评失当,因此曾受到后世讥评。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号威明,河内(今河南洛阳市附近)人。幼孤贫,由母教读。九岁能诗,十五岁以明经及第,二十四岁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时任左拾遗,因尖锐批评时政,迁河南尉。元和五年(801)任监察御史时,因弹劾权贵,与宦官仇士良冲突,遭“伤面袜走”之辱,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此后依附宦官,职位不断升迁。穆宗时,一度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由于受人排挤而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江东观察史。大和初,入为尚书左丞,兼鄂州刺史。文宗时任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
元稹早年就和白居易唱和,时人称为“元白”;他们的诗被称为“元和体”。又与白居易、李绅等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坚持继承与发扬《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主张“讽兴当时之事”;强调“寓意古题,刺美见事”,同时大力肯定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乐府古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的诗浅易流畅,清峭独绝,精警动人,既善于抒情,又长于叙事。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向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遣悲怀》三首,感情真挚,向称悼亡诗之名篇。所作《莺莺传》,为《西厢记》所本。后期由于热衷仕进,结交宦官,诗文多写身边琐事。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

元稹779—831

唐代重要诗人、辞赋家和传奇作家,新、旧《唐书》有传。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元稹9岁工属文,15岁擢明经,补校书郎,迁左拾遗。因为当柄者恶,出为河间尉,后除监察御史,再出为通州司马,元和(806—820)末召为膳部员外郎。长庆(821—824)初擢祠部郎中知制诏,俄迁中书舍人、翰林疾旨学士,又擢为工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于平章事。因事出为同州刺史,徙浙东观察使,召为尚书左丞,旋拜武昌节度使以卒。元稹有才俊,善为文辞,与李德裕、李绅同称“三俊”;与白居易诗名相埒,时称“元白”。同倡“新乐府”,并尽力实行之,号其体为“元和体”,天下皆诵之。其传奇作品《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写才子佳人恋爱,深受文人喜欢,元杂剧《西厢记》由此演变而来。雅爱律赋,最中体制,又能游咏自如,不拘常格,以散文笔法作之,宋人律赋多学此种。元稹著有律赋5篇,《文苑英华》、《全唐文》见载。有《观兵部马射赋》、《善歌如贯珠赋》等名篇,其《观兵部马射赋》尤能见其赋作风格。著有《元氏长庆集》100卷等多种。

☚ 元结   王令 ☛

元稹【同义】总目录


元稹元九元才子
元稹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8岁丧父后,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远赴凤翔,依倚舅族。家贫无师,由母课读,并从姨兄、姐丈学诗诵经,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后得宰相裴垍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为此得罪宦官权贵。元和五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反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六年,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世于镇。
元稹的创作,以诗的成就最大。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最早写有和李绅《新题乐府》之作,并在《乐府古题序》中,竭力推崇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经验,反对“沿用古题”,主张“刺美见事”,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和艳诗6类,而尤其重视乐府一类讽谕诗。所作《乐府古题》19首和《新题乐府》12首,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捉捕歌》诸篇,或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平,或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内容充实,主题深刻,描写集中,表现有力。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运用宫人对话形式,揭露唐玄宗的奢侈荒淫,提出“努力庙谋休用兵”的主张,寓意显著,结构完整,描写细致,风格新颖,堪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媲美。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于一般泛写的艳诗。《赠双文》、《春晓》、《莺莺诗》、《杂忆五首》、《会真诗三十韵》等,感情真挚,文辞清隽,形象鲜明,颇能感人。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当时,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而朝廷制诰仍沿用骈体。元稹始创新体,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仿效。《旧唐书》说:“元之制策,白之奏仪,极文章之壸奥,尽活乱之根荄”,“贤不肖皆赏其文,未如元白之盛也”。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后世戏曲作者用它的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元稹的赋,今存《观兵部马射赋》、《善歌如贯珠赋》、《镇圭赋》等律赋5篇。在唐代律赋作家中,元稹和白居易被认为是比较突出的。他的赋,典雅、巨制,有些独创。李调元《赋话》中说:“驰骋才情,不拘绳尺,亦唯以元、白为然。”“律赋多有四六,鲜有长句,破其拘挛,自元、白始。乐天清雄绝世,妙悟天然,投之所向,无不如志;微之则多典硕之作,璀璨陆离,使人不敢逼视”。

☚ 柳宗元   杜牧 ☛
元稹

075 元稹779—831

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洛阳 (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 以明经及第。元和元年(806),授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后依附宦官。穆宗长庆元年(821)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次年与裴度同时拜相。后与裴度不睦,为时说所薄,出为同州刺史,转越州兼浙东观察史。后卒于武昌节度使任所。他早年与白居易齐名,文学观点也一致,积极参加新乐府运动,写作新题乐府诗,如《上阳白发人》、《缚戎人》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矛盾。还有一部分乐府诗仍借用乐府旧题,反映了广泛的社会问题,如《织妇词》、《田家词》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的荒淫,颇为后人重视。悼亡诗《遣悲怀》3首,感情真挚、明白如话,成为悼亡诗的翘楚。所作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撰有 《元氏长庆集》。

☚ 白行简   贾岛 ☛
元稹

元稹779—831Yuan Zhen

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早年家贫,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白居易友善酬唱频繁,世称“元白”。
元稹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他们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对杜甫推崇备至,认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在《乐府古题序》中更总结并宣扬了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傍”的创作经验,反对“沿袭古题”,主张“刺美见事”。元和四年,他首先注意到李绅《新题乐府》20首,和作《上阳白发人》等12首(《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新题乐府能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情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往往一题数意,主题不够集中,结构也较松散。他还努力于古题乐府的创作,“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有虽用古题,全无古义者”,“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者”(《乐府古题序》)。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估客乐》、《捉捕歌》等篇,或叙写劳动人民的痛苦,或反映社会现实的不平,或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内容比较充实,形式也较完美。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借宫边老翁之口,追叙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兴衰征象及其原因,旨含讽喻。此篇与白居易的《长恨歌》齐名,叙事详尽,布局完整,曾被后人赞为“铺写详密,宛如画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但也有写得分散的缺点。另外象《行宫》四句,可谓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
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刻画细腻生动,如《赠双文》、《春晓》、《莺莺诗》、《杂忆五首》、《会真诗三十韵》等。但其中也含有轻薄庸俗的成分。悼亡诗为亡妻韦丛而作,多述韦丛安贫治家之事,抒写夫妻情爱和自己的思念,抱憾之情。眼前景、口头语,情真意挚,十分感人。《遣悲怀三首》情意绵绵,如话家常,在悼亡诗中最为翘楚。另外元稹还是“次韵相酬”的诗歌形式的创始者。
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率先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辞美情真,是唐人传奇中的名篇。后世戏曲作者取其人物题材创作出许多佳作,如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官调》和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后世论诗多元、白并提,但“白自成大家,而元稍次”(赵翼《瓯北诗话》)。元稹自己也说“不能过之”(《上令狐相公诗启》)。这是较为公允的。元稹生前曾自编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记议等共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今存60卷。

☚ 白居易   李绅 ☛
元稹

元稹779—831

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河内(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人。他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来又官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谪。继起任工部侍郎,拜相。出任同州刺史,改授浙东观察使,又官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镇的诗歌创作与白居易齐名,世称 “元白”。他对杜甫推崇备至,认为“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他努力于古题乐府的创作,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也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如《田家词》、《织妇词》、《采珠行》等,在揭露朝廷政治的黑暗,反映社会的不平,表现劳动人民的痛苦等方面,都比较充实。元稹诗中最有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长写男女爱情,刻画细腻生动,如《春晓》、《赠双文》、《莺莺诗》 等。另外,元稹还是“次韵相酬”的诗歌形式的创始者。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率先以古文作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元稹生前曾自编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其本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记议等共一百卷,题为 《元氏长庆集》,今存六十卷。

☚ 大历十才子   贾岛 ☛
元稹

元稹779—831Yuanzhen

字微之, 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早年家贫,15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来又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遭贬。继起任工部侍郎,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有《元氏长庆集》。元稹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人和实践者,时称“元白”,两人的文学观点也十分相似。他虽比白居易小六七岁,但却是首先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他也非常推崇杜甫,在《乐府古题序》中更总结并宣扬了杜甫 “即事名篇无复倚傍” 的创作经验, 反对“沿袭古题”,主张“刺美见事”。这对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和白居易一样,元稹的乐府诗歌创作有沿用旧体的,有自创新题的,也有吸收民间形式的。可是,元稹有一个严重的缺点,他曾坦率地承认自己的讽谕诗“词直气粗,罪尤是惧, 固不敢陈露于人”(《乐府古题序》)。这种态度和白居易自称的“不惧贤豪怒,亦任亲朋讥。人亦无奈何,呼做狂男儿”(《寄唐生》)相比较,很显然,一个畏葸,一个壮直。一般说来,元稹和白居易的诗风虽然同尚通俗流畅, 但元不及白自然,在诗歌内容的广度、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元稹也不及白居易。除乐府诗外,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七律三首也很有特色,感情真挚,并能将律诗口语化。这对于律诗的通俗化有一定影响。传奇小说《莺莺传》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杜牧   韦应物 ☛
元稹

元稹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唐代著名文学家。元稹的祖先为鲜卑族拓跋氏,后改姓元。元稹生于西京(今陕西西安)万年县靖安坊。8岁时,父亲去世,元稹随母亲投奔凤翔,依附舅家生活。因家境贫寒,无力延请老师,元稹便由母亲教授读书。元稹非常勤奋刻苦,因而15岁便以明经及第,最初是做校书郎。在此任上,他结识了白居易。两位大诗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情。25岁时娶韦丛为妻,为后世留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从28岁到31岁,元稹先后任左拾遗、河南县尉、监察御史。这是元稹不惧权贵、摧抑不法的时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得罪了当权者,被贬为江陵府参军。31岁到41岁,是元稹贬谪时期。此期间,由于屡受宦官和当政者打击,元稹一改昔日的抗争锋芒,转而依附于宦官和权贵。41岁时,元稹被召回京,先后任同平章事、尚书左丞,但因朋党斗争,于公元830年出为武昌军节度使。次年七月暴卒于任上。
元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平易坦荡中有丽绝华美,别具一格,成就卓异,在当时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时号“元白”。元稹诗以艳诗和悼亡诗为最佳,细致深切,极能感人,如《遣悲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便传为佳句。在艺术形式上,元稹独创了次韵排律,风靡一时。此外,元稹还与白居易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并写出了《上阳白发人》、《连昌宫词》 等名篇。
元稹的传奇创作成就也很高。他写的《传奇》(《太平广记》后改为《莺莺传》),以细致的笔调描绘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悲剧。由于故事真切感人,因而《传奇》成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 一篇小说。宋以后,以 《莺莺传》 为题材改编的戏曲很多,以 《西厢记》 为最有名。
在历史上,元稹常因品行不佳而被批评,若就其文学成就而言,元稹对中唐诗歌和传奇的繁盛是有贡献的。

☚ 隋唐五代   王之涣 ☛

元稹779—831

唐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直言敢谏得罪宦官和守旧官僚,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后出为同州刺史。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交谊深厚,并称元白。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推崇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经验,主张“刺美见事”。所作《乐府古题》19首和《新题乐府》12首,较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人民困苦。艳诗与悼亡诗亦鲜明清隽。又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家境贫寒,自幼发愤苦读。贞元九年(793)明经及第,后登书判拔萃科,任秘书省校书郎。元和间先后任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因直言敢谏,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贬为江曹参军。后转与宦官妥协,先擢为祠部郎中、知制诰,后官至宰相。不久,遭排挤,贬为同州刺史,迁折东观察史。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元稹于诗歌、散文、传奇诸体均有建树。元稹文学观点与白居易相同,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并称“元白”。创作上极力推崇杜甫,在《乐府古题序》中,继承并宣扬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精神,主张“刺美见事”,反对“沿袭古题”。对推动新乐府运动的深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其诗作题材广泛。《新题乐府》12首和《乐府古题》19首,或揭露官军骄横,同情农民疾苦,或讽刺统治者奢侈享乐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对安史之乱前的朝政腐败和招致祸乱的原因,作了全面剖析,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乐府诗外,也有艳情悼亡一类小诗,描写细致,感情真挚,以《遣悲怀》三首最为有名。艺术上,元诗学杜而又富有变化,清新自然,平浅明快,易为人接受,人称“元和体”。他的成就不及白居易。所作散文,首创以散体写作制诰,对文体发展有重要影响。还写有传奇小说《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 白居易   杜牧 ☛

元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元微之文集校补/元氏长庆集/元稹集

☚ 吕衡州集   元氏长庆集 ☛

元稹

元稹779——831

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擢明经;十八年(802)应吏部试判入等,授校书郎;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因屡献言为执政所恶,出为河南尉。丁母忧,服除拜监察御史。使东川,劾节度使严砺等贪状,招怨朋砺者。令分务东台,论奏权臣内官十余事。五年召稹还,次敷水驿,为内官所辱,出贬江陵士曹参军,转唐州从事。十年继贬通州司马,徙虢州长史。十四年冬入京,历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因长庆元年(821)科试案中力主重试,榜落势门子弟,得罪重臣,罢为工部侍郎。次年拜相,未及三月,为人诬陷,出刺同州(今陕西大荔)。三年秋移镇浙东(治会稽,即今浙江绍兴)。大和三年(829)年底回京任尚书左丞,因振举纪纲,为李宗闵辈排挤,次年一月出镇武昌军(治鄂州,即今湖北武汉)。大和五年七月暴卒于任所。“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这是白居易对元稹文学贡献的高度评价;“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这是历史对当时情况的客观描述。元稹工散文,其《才识策》、《论教本书》等。观点鲜明,长于议论;其《杜甫墓志铭》等一反长期忽视杜诗的潮流,第一个对杜甫作出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他的制文更是“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传奇《莺莺传》是“震撼文林”的名篇。其诗文在当时“无胫而走,疾于珠玉”,“贤不肖皆赏其文”。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 许尧佐   吴武陵 ☛
元稹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后转附宦官,起任祠部郎中,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因诋毁裴度,出为同州刺史,改授浙东观察使。又任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有《元氏长庆集》。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和艳诗六类。其中讽喻诗和乐府诗现实意义较强,《乐府古题》十九首、《新题乐府》十二首等反映了人民生活的饥寒困苦。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以对话形式揭露了唐玄宗的荒淫无耻,向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悼亡诗《遣悲怀》三首颇受称颂,向称悼亡诗之名篇。他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二人诗风也极相似,但其艺术成就远逊于白居易。另有传奇《莺莺传》为后世《西厢记》所本。

☚ 姚合   贾岛 ☛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21岁中进士,25岁与白居易同时登科授职并结为挚友。官至左拾遗、监察御史。因直谏论政,迕逆权幸,两次遭到贬谪。其文学反对“沿袭古题”,主张“以刺美见事”,反映民生疾苦。长于诗,推崇杜甫,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世称“元白”。其诗揭露社会矛盾,愤世嫉俗,如《西凉伎》、《法曲》、《驯犀》、《立部伎》、《胡旋女》、《阴山道》等,创作时间较白居易早,但在揭露现实深度、语言和成就均不及白居易。后期所作艳诗虽细腻生动,但已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其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可与白居易《长恨歌》媲美。所作传奇《莺莺传》在唐人小说中传播最广,对唐人传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后世《西厢记》故事取材于此。元稹诗有800余首。原有《元氏长庆集》100卷,宋时已残缺,今本仅60卷。

元稹

元稹公元779年~831年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举制科对策第一,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通州司马、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武昌节度使等。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穆宗即位,因实行两税法已延续40年的钱重物轻、百姓受困问题,令百官讨论如何解决。元稹指出当时“百姓受困,其弊数十”,而不单是由于赋税征钱。他说全国税法一样,但“廉能莅之则生息,贪愚莅至则败伤”,可见关键在于官吏的好坏,而同钱重物轻无关。故他对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并不在意,而认为“患在于法令之不行”,只要令出必行,则“或更大钱,或放私铸;或龟或贝,或皮或刀;或禁埋藏,或禁销毁;或禁器用,或禁滞积,皆可以救一时之弊。”可见,他不能正视货币流通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主张改变赋税征钱的办法。

☚ 白居易   张方平 ☛

元稹779~831Yuan Zhen

poet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he became a minister at Changqing period. Works: Lyric on the Lianchang Palace,Story of Yingying,Lyric of the Peasant Family,Lyric of the Weaving Woman,Picking the Pearls,Temporary Imperial Palace,etc.

元稹779—831

中唐诗人、大臣。字微之。鲜卑元氏,河南洛阳人。隋朝兵部尚书※元岩六世孙,唐舒王府长史元宽之子。幼孤贫,母郑氏亲授书传,9岁即工属文。德宗贞元九年(793),举明经科,补较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一说右拾遗)。迁监察御史,遇事辄举,触怒宦官及守旧官僚,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十四年(819),拜膳部员外郎。后转而依附宦官,借崔潭峻、魏弘简等人援引,渐升迂。穆宗长庆(821—824)初,擢祠部郎中,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二年(822),以工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居位三月,与宰相裴度不和,出为同州刺史,徙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三年(829),召为尚书左丞。寻拜武昌节度使,终以暴疾卒于任所。赠尚书右仆射。擅长于诗,与白居易相埒,号“元和体”,宫中呼其为“元才子”。平素与白居易友善谊深,常相唱和,世称“元白”。著有《乐府古题序》,阐明其文学主张,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之一。有些诗篇用乐府形式,对当时社会矛盾有所揭露,但反映现实的深度不及白居易。后期所作,则多写身旁琐事,又颇多艳诗,诗风对后世殊有不良影响。著述甚丰,长诗《连昌宫词》较著名,与白居易《长恨歌》并称。尝为《长庆宫词》数十百篇,京师竞相传唱。其悼亡诗《遣悲怀》,能将律诗口语化,对律诗的通俗化有一定影响。小诗《行宫》,亦达含蓄至境,为诗家所盛称。有《元氏长庆集》、《类集》等行世。所作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为后来的《西厢记》提供了素材。

元稹779—831

唐杰出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进士。任左拾遗, 出河南尉,拜监察御史。因勾结宦官,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和裴度同时拜相。后出为同州刺史、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史。文宗时,为武昌节度使,以暴疾死于任所。他和白居易友善并齐名,世称“元白”。所作诗多被诸管弦,播传宫禁, 宫中称为“元才子”。他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艳诗六种。元稹自评为“九岁学诗,少经贫贱,十年谪宦,备极凄惶,凡所为文,多因感慨”。其诗多清峻精警之作。所作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779—831

唐诗人。字微之。河南河内(河南洛阳附近)人。和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早年丧父,家贫,由其母教读。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官监察御史,曾与宦官刘士元争厅,贬江陵府士曹参军,移通州司马,改虢州长史。穆宗长庆初,因宦官崔潭峻、崔弘简等援引,授知制诰,一反与宦官斗争的态度。长庆二年(822)拜相。因勾结宦官排斥裴度,被出为同州刺史,后转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他的文学观点,与白居易相近。两人友谊笃深。是新乐府运动的支持者。在为谏官时,也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著名的有《织妇词》、《田家词》、《连昌宫词》、《乐府古题》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也有所揭露。还写了一些悼亡诗和艳情诗,其中有些感情真挚,辞亦清隽,但也有少数作品,思想感情不够健康。还作有传奇《莺莺传》,为后来《西厢记》故事所取材。有《元氏长庆集》。

元稹

(唐·大曆十四年——太和五年 779~831) 河南洛陽人。字微之。幼孤,母鄭夫人親授書傳。九歲能屬文,年少有才名。貞元九年(793)擢明經科,元和元年 (806)舉制對策第一。歷左拾遺,拜河南尉,遷翰林承旨學士、工部侍郎、監察御史、江陵參軍諸職,長慶(821——824) 中累拜中書門下平章事,以歌詞擢為知制誥,旋入相。裴度屢劾之,遂罷相,以武昌節度使卒。稹尤長于詩,為中唐詩壇之巨擘,與白居易齊名,時號“元白”。其詩風平易輕俗,人稱“元和體”。亦工翰墨。宋《宣和書譜》卷三評云:“其楷字蓋自有蘊藉,挾才子之氣而動人眉捷。”稱其所書〈寄蜀人詩〉乃“詩中有筆,筆中有詩,心畫所致也”。太和四年 (830) 嘗撰并書 〈修桐柏宫碑〉。著有 《元氏長慶集》、《會真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