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正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正秋1888—1935

广东潮阳人
早期话剧活动家。曾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先后编导《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等影片。为中国电影事业开拓者之一。
原名:芳泽
字:伯长、伯常(一作原名)
号:药风
笔名:正秋

郑正秋

纪念郑正秋
影坛前辈郑正秋二三事
中国第一个电影编剧郑正秋
中国故事片创始人——郑正秋
郑正秋工作年表
纪念郑正秋先生
胸中常有兴亡感——纪念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
者郑正秋先生
蔡楚生
郑应时 王维孝
柯边
王云漫
史簇
蔡楚生
成谷等
中国电影1957年7期
羊城晚报1962年10月17日
河北日报1982年2月2日
中国电影时报1985年11月11日
中国电影1957年7期
中国电影1957年7期
大众电影1979年8期
中国影坛的先行者——郑正秋
郑正秋编导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郑正秋与《姊妹花》
郑正秋
芸言
汪滴
毕云程
张洁
影视世界1981年2期
人物1983年3期
大众电影1983年3期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7辑第
75页,民国人物传第4卷第376页
郑正秋郦之中国电影家列传(1)第202页

郑业𢽾
郑业𢽾(1842—1919)墓志铭 王树枂 碑传集补卷二十

郑正秋

纪念郑正秋先生
郑正秋与包天笑
郑正秋电影工作年报(初稿)
中国电影的分水岭——郑正秋和蔡楚生的接力
夏 衍
谭春发
史 簇
柯 灵
文汇电影时报1989年2月4日
中国电影周报1990年12月13日
中国电影1957年7期
电影艺术1984年5期
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者——电影编剧兼导演郑
正秋
封 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5年2期
论郑正秋(上、下)
郑正秋生平系年
顺平时代和观众的艺术家——纪念郑正秋诞辰
一百周年
李晋生
木 子
谭春发
电影艺术1989年1、2期
当代电影1989年1期
当代电影1989年1期
“电影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纪念郑正秋先
生诞辰一百周年
李伟梁电影新作1989年2期
民国人物小传:郑正秋
早期电影事业家郑正秋诞辰100周年
已故电影艺术家郑正秋获中国电影世纪奖
20世纪中国著名电影艺术家郑正秋(1889—
1935)
刘绍唐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李维民主编
李维民主编
*传记文学1995年67卷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58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283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7页
郑正秋

郑正秋1888—1935

电影剧作家。原名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人。1902年肄业于上海育才公学。开始经商,后在徐半梅帮助下弃商从文,在报刊上发表“丽丽所戏评”,评论皮黄戏和新剧。1913年开始编导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为我国第一部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故事短片。此后,创办大中华新剧社,从事新剧活动,编演过一些有爱国思想和社会改革内容的戏剧。1922年参与创办明星影片公司,编导20多部电影。1923年创作《孤儿救祖记》等。次年改编徐枕亚的《玉梨魂》。1927年转向武侠片创作。他所编导的作品还有《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火烧红莲寺》《黑衣女侠》《姊妹花》《苦儿弱女》《好哥哥》《盲孤女》等。

☚ 陈大悲   汪仲贤 ☛
郑正秋

郑正秋1888.12.24——1935.7.16

原名芳泽,号伯常,别号药风。广东潮阳人。1902年在上海育才公学肄业后,被聘为《民言报》剧评主笔,并主编《图书剧报》。主张改革旧剧,提倡新剧,认为戏剧应是改革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1913年任亚细亚影戏公司编剧,编导了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1914年组织新民新剧社,1915年组织大中华新剧社,从事新剧活动,既参加编剧,又参加演出。1916年创作哑剧《隐痛》,新剧《中山被难》、《桃源痛》、《蔡锷》以及《恶家庭》等。1918年创办药风新剧社。1919年入笑舞台和平社新剧部。1922年参与创办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创办明星新戏学校。1923年编写电影剧本《孤儿救祖记》。此后七年里,编导演了五十三部影片。1925年创作话剧剧本《孙中山之死》,亲自登台演出,受到好评。二十年代末,他曾编过《侠风奇缘》这样一些内容和艺术性低下的影片。1932年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受左翼电影工作者的影响,认识到“电影负有时代前驱的责任”,创作道路有了改变。他编写的新剧还有《徐锡麟秋瑾合传》、《石家庄》、《窃国贼》、《女学生的觉悟》、《日本之天灾》等。这些剧本在艺术上造诣较深,风格质朴无华,故事生动,手法新颖,在不同程度上抨击了封建剥削制度,对人民群众寄予深切同情,贯彻了他的艺术应“教化社会”的主张,有一定进步意义。

☚ 郑达   郑江萍 ☛

郑正秋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中国电影事业的先驱。1888年生,1935年去世。广东省潮州市人。1913年编写剧本《难夫难妻》,由张石川导演拍成4本长的影片,是中国第1部故事影片。1922年与张石川创建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导演兼明星影戏学校校长。至20世纪20年代末由他编、导、参演的影片达53部,其中有涉及社会问题、反封建内容的影片,如《孤儿救祖记》(1923)、《玉梨魂》(1924)、《最后之良心》(1925)、《上海一妇人》(1925),还有最早的武侠片,如《火烧红莲寺》(第1集,1928)。进入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的影响下,创作思想更为成熟,编导了影片《自由之花》(1932)、《春水情波》(1933)、《姊妹花》(1933)、《再生花》(1934)等,其中《姊妹花》在当时曾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

郑正秋

015 郑正秋1888—1935

电影编剧、导演、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之一、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原名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县人。其参与编导的《难夫难妻》,是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先后参与发起组织新民、鸣民、大中华等剧社,编演过一些有爱国思想和社会改革意义的戏剧。创办明星影片公司后,编写《孤儿救祖记》,为中国儿童电影史上具有开拓意义之作。又陆续编剧、导演《姊妹花》等影片近30部。从1923—1926年,他相继编导了6部儿童故事片,成为中国儿童电影创作的代表人物。作品具有平易通俗、情节生动的民族风格。

☚ 影视人物   史东山 ☛
郑正秋

郑正秋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家、电影导演、编剧。
郑正秋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祖籍广东潮阳人,生于1888年。幼年时随家人迁居上海,在学校读书期间,对新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影响下,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剧评文章。


郑正秋


1913年,中国另一个电影开拓者张石川和美国商人在上海合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邀请郑正秋做编剧。郑正秋编写了剧本《难夫难妻》,接着与张石川联合导演,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22年,张石川邀请他共同组建明星影片公司,郑正秋除任编剧、导演外,还担任公司附设的明星影戏学校校长。在这期间,他编剧的短片 《劳工之爱情》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达到成熟。1923年他编剧、张石川导演的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的第一部成功的长故事片,中国故事片的基本形态从此开始确定。郑正秋一生编导了50余部影片,其中有抨击封建制度罪恶、要求社会改革的《苦儿弱女》、《玉梨魂》、《育孤儿》、《姊妹花》等; 有迎合市民口味的《孤儿救祖记》、连本剧《火烧红莲寺》、《再生花》; 具有现实意义的《战地小同胞》、《碎琴楼》等。郑正秋称自己的创作是 “为弱者鸣不平”。他最重要的成就,是1934年编导的《姊妹花》。这部影片,由于揭示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再加上著名演员胡蝶 一人出演姊妹俩的出色表演,《姊妹花》成为当时最上座的影片。
1935年7月16日,郑正秋病逝于上海,年仅47岁。
☚ 金焰   郑君里 ☛

郑正秋1888—1935

中国电影编剧、导演、早期话剧活动家,广东潮阳人。1913年从事电影工作,参与编导的《难夫难妻》,为中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1922年起参与创办明星影片公司,编导过影片20余部,著名的有《姊妹花》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