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箭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箭喻》

明·李贽2

吐谷浑阿豺有疾3,召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4?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5,然后社稷可固。”

阿豺有子二十人,终生同心协力。

1选自《初潭集》。2李蛰(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著作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3吐谷浑:古族名,亦作吐浑,从事游牧,用汉文,居今甘肃、青海一带。4汝曹:汝辈,你们。5戮(lu)力:合力。

【析点】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王室内部的争位夺权而导致王朝覆灭者不乏其例,许多帝王对此忧心忡忡,采取许多措施以确保皇权的递接和社稷的永固。吐谷浑王阿豺亦是如此。他深谙王室成员的团结至为重要,于弥留之际向母弟——他的舅父,晓喻这一道理。

阿豺深明教育方法:他不讲大道理,而是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诱导。以一箭易折,十九支箭不能折的事实,上升到国家民族大事的高度上,阐明了“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的大道理。阿豺善于选择喻体:吐谷浑是游牧民族,箭是生活中狩猎的工具,又是自卫防敌的武器,因而它是力量的象征;而二十支箭正是二十个儿子的象征,力量只有聚集合一才能无敌。阿豺也善于选择托国之人。他不是召来二十个儿子加以训诫,而是向舅父昭示大理。这是因为慕利延从国说是顾命大臣,从家说是长辈,这双重身份使他在吐谷浑王室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他才能统率、号令自己的儿子。果然,慕利延不负托国之厚望。这一切证明,至少在身后事的处理这一点上,阿豺称得上是个明主。知古足以鉴今,《箭喻》至今对后人仍有多方面的启示


《箭喻》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箭喻

 

·李贽·


 吐谷浑阿豺有疾,召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乎: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
 阿豺有子二十人,终生同心协力。
 

[选自《初谭集》]

●●
 一个比喻写出一个人物:阿豺。
 写出个什么样的人呢?写出一个深谋远虑、善于用形象教育别人的人。阿豺,历史上实有其人。当他临死的时候,耽心兄弟子侄为争夺权位自相残杀,便以箭为喻,来教育家里人要团结。
 这个比喻的运用,反映了人物的深谋远虑。在历史上,当一国之君去世后,其子侄兄弟为争皇位互相杀戮,结果社稷不保,他们自己的性命也不保。实际上,很多王朝的覆灭,并非灭于外敌之侵犯,而是灭于自己的内讧。所以阿豺的箭喻是以古为鉴,认识兴替的规律的表现,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在现实中,阿豺有子二十人,平日出现过矛盾的苗头,这苗头便是未来内讧的因素,他预为防备,这也是反映他远见卓识是察微知渐的结果。
 这个比喻的运用,反映了人物性格上善于教育的特征。他不是压服,不是凭空地讲道理,而是让人从感性上去体会,再从理性上开导。阿豺病重时,召母弟慕利延去,先不说明意图,只要求母弟先拿一支箭折之,再拿十九支折之。单独一支箭,一折就折;十九支箭合在一起,则折不断。当慕利延有了实际体会后,阿豺才从道理上点明:汝曹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由于道理是在感性的基础上自然引发出来的,所以易为人接受。这正是阿豺善于引导的表现。
 所以通过一个比喻的运用便能写出一个人物,在于这篇小说写得集中。整篇小说,没有背景的渲染,没有多余的议论,作者集中写了箭喻一个情节,不枝不蔓,故此人物也突出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5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