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振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振铎1898—1958

原籍福建长乐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
著名文学史家,藏书家。曾任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郑振铎文集》等。
小名:木官
字:警民、铎民
号:西谛、卤谛
笔名:子汶、云纹、友荒、文学研究会上海同人、文基、本刊同人、本社同人、禾忠、主编者、玄览居士、记者、幼舫、西、西梯、西谛、西源、纫秋、纫秋山馆主人、纫秋主人、纫秋居士、纫秋馆主、远、何谦、谷、谷远、依知、幽芳居士、幽芳阁主、铎、郭源新、宾芬、谛、敬夫、编者、新、源、源新、C、CCT、CT、KH、T、YK
化名:陈敬夫
别名:陈思训

郑振铎1898—1958

文学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月刊、《人道》月刊等。又与茅盾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负责编辑会刊《文学旬刊》,同时又负责编辑《戏剧》月刊。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后支持“五卅”运动,参与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后,被迫远走欧洲。1931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文学系代理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长等职。在此期间,先后主编了《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编辑了《世界文库》。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从事文化出版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了《民主》周刊,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还被选为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等。1958年出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逝世。他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文学论集》等。

郑振铎

欧行日记
郑振铎和儿童文学
不是悲伤的时候——神念郑振铎同志
郑振铎
郑尔康 盛巽昌
靳 以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4年版214页
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3月版581页
文汇报1958年10月22日,靳以选集第五
卷第536页,靳以散文小说集(下集)第
264页
哭振铎
悼念郑振铎
胡愈之
(印度)海曼歌·比
斯瓦斯
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日
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6日
郑振铎同志的一生
哀念郑振铎同志
振铎老友周年祭
“留下了一片赤诚的心”——回忆郑振铎教授在
捷克斯洛伐克的日子
夏 衍
俞平伯
叶圣陶
(捷克)米列娜·维
林格罗娃
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6日
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6日
光明日报1959年10月17日
光明日报1959年10月17日
悼念振铎
忆振铎兄
勤奋、俭朴、不断前进的一生——忆我的父亲郑
振铎
巴 人
平 伯
郑尔康
光明日报1959年10月18日
光明日报1961年10月15日
光明日报1978年10月20日
忆念郑振铎先生
郑振铎和“儿童世界”
郑振铎的“欠债”
郑振铎和中国古代木刻
现代中国作家录:郑振铎
郑振铎先生访问记
悼郑振铎同志
郑振铎同志传略
悼振铎
臧克家
盛巽昌
章德良
刘玉山
凌 梅
婀 丝
郭沫若
巴 金
解放日报1981年12月9日
文学报1982年5月13日
解放日报1985年2月10日
人民日报1985年4月8日
读书月刊1930年1卷1,2期
现象1934年1期
考古学报1958年4期
考古学报1958年4期
收获1958年6期,文教资料简报(江苏)
1984年7,8期,巴金选集第九卷第315
页,怀念集第80页
悼西谛
和振铎相处的日子
唐 弢
靳 以
收获1958年6期
人民文学1958年12期,靳以散文小说集
(下)第269页
悼念郑振铎先生
忆西谛先生
西谛先生的风格
忆西谛先生
何其芳
吴 晗
铁 弦
吴 岩
文艺报1958年20期
图书馆1961年3期,吴晗杂文选第52页
图书馆1961年3期
文物1961年11期

郑振铎死于非命
中外文学史家郑振铎
追念振铎
陈敬之
李立明
冰 心
*艺文志1967年20期
*良友之声1974年79期
文艺报1978年6期,*中国现代作家资料
选粹第2集第80页
郑振铎(1898—1958)关志昌*传记文学1979年34卷1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345页
父亲与书——记郑振铎同志和他的藏书
郑振铎与儿童文学
“孤岛”时期的郑振铎
郑振铎与《子恺漫画》
鲁迅与郑振铎
郑振铎在温州
作家的可贵友谊:郑振铎与阿英
郑振铎日记手稿
郑振铎没有编过《新中国》月刊
西谛先生
郑尔康
柯文溥
高君箴
毕克官
高君箴
叶大兵
吴泰昌
刘 烜
徐重庆
季羡林
新港1979年2期,新华月报1979年7期
榕树文学丛刊1979年2辑
社会科学(上海)1979年4期
书林1980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1期
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3期
散文1980年3期
文献1980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1年1期
文汇月刊1981年5期,新华文摘1981年
7期
郑振铎的几个笔名
郑振铎对古籍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论“血和泪的文学”——郑振铎早年文学思想研
究之一
瞿光熙
熊光荣
陈福康
文学报1981年35期
学术论坛1982年1期
新文学论丛1982年2期
藏书家的郑振铎
郑振铎与俄国文学
郑振铎与我国最早的社会学专刊
郑振铎编辑的报刊
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的十年
郑振铎在目录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最后一次讲话(1958年10月8日)
回忆郑振铎和他的《中国版画史》——纪念郑振
铎逝世二十五周年
苏 精
陈福康
陈福康
陈福康
郑尔康
张厚生
郑振铎
赵家璧
*传记文学1982年40卷5期
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1期
社会1983年1期
出版史料1983年2辑
出版史料1983年2辑
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2期
试论郑振铎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
郑振铎与古代戏曲书籍
郑小梅
鲁 海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3年3期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3年4期
——1984年1期
郑振铎抗战时期大事年表陈福康抗战文艺研究1983年6期——1984年1
郑振铎是否参加过社会主义青年团
浅谈郑振铎对古籍的收藏与整理
郑振铎传略
郑振铎著译系年
鲁迅与郑振铎
西谛藏书与西谛书目
郑振铎著译系年补遗
郑振铎与《古今杂剧》
郑振铎的文学思想
西谛先生与书目工作
回忆郑公二三事
郑振铎倾囊买书
陈福康
李艳秋
陈福康
程韶荣黄杰
温祖荫
李葆华
程韶荣 黄杰
陈建 袁文龙
管 权
陈福康
程俊英
历史档案1984年2期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4年2期
晋阳学刊1984年2期
福建师大学报1984年2期
福建论坛1984年2期
黑龙江图书馆1984年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3期
福建论坛1984年5期
福建论坛1984年6期
文献1984年19辑
图书馆杂志1985年2期
人物1985年6期
郑振铎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理论的介绍和扬弃
郑振铎与版本
郑振铎
陈福康
孔 尊
陈福康
文艺论丛第20辑第253页
文坛史料第308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5辑第
98页
郑振铎(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3分册第19页

郑振铎(1898—1958)
郑振铎(1898—1958)
郑振铎
忆陈毅同志与父亲郑振铎的交往
郑振铎
王永宽
张敏孝
林曼叔等
郑尔康
陈敬之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58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16页
*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辑第18页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第171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文学研究会
与创造社第35页
郑振铎
郑振铎(三则)
郑振铎
李立明
英 良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09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193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53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11页
郑振铎传略
郑振铎(1898—1958)
忆西谛
郑振铎抢救民族文献
郑振铎
新闻界名人介绍:郑振铎(1898—1958)
忆西谛
在编辑岗位上的郑振铎
郑振铎没有参加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大
郑尔康
陆荣椿
辛 笛
陈福康
阿 英
李健吾
佟家桓
陈福康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436页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427页
中国现代作家资料选辑第2集第84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73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5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79页
文学回忆录第224页
他人集第104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22辑第252页
忆西谛
郑振铎玄览堂
怀念郑振铎同志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欧行日记
回忆西谛先生
郑振铎与《小说月报》的变迁
让文艺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光明的责任
——论郑振铎的文艺创作
郑振铎
郑振铎同志的一生
郑振铎和他的《中国版画史》
编辑生涯四十年——记我的父亲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人民政协代表郑振铎
郑振铎
唐 弢
周而复
赵 聪
编纂组
郑振铎
刘哲民
高君箴
陆荣椿
魏 桥等
夏 衍
赵家壁
郑尔康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生命册上第168页,回忆·书简·散记第
150页
*近代藏书三十家第173页
怀念集第58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44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4册第145页
郑振铎文集第2卷第257页
郑振铎书简第230页
郑振铎选集(下)第1303页
郑振铎选集(下)第1307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248页
夏衍杂文随笔集第625页
编辑忆旧第431页
编辑记者一百人第445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414页
*新中国人物志(下)第79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27页

郑振铎

回忆郑振铎诞生90周年和逝世30周年
郑振铎年谱
郑振铎传
一代才华:郑振铎传
石榴又红了:回忆我的父亲郑振铎
悼念郑振铎、谭玉模两同志
五卅运动中的郑振铎
追思——西谛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保存者、开拓者和建设者——郑振铎先生评传
鹰鹗高翔于晴空之上——抗战中郑振铎先生的
感人事迹
陈福康选编
陈福康编
陈福康
陈福康
郑尔康
陈鹤翔
瞿光熙
端木蕻良
陈福康
陈福康
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380页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633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673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65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393页
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6日
新民晚报1961年5月30日
北京日报1978年11月12日
光明日报1986年3月11日
中国青年报1987年7月7日
书魂——怀念父亲郑振峰
郑振铎和中国版画史研究
文学研究现代化的先驱——纪念郑振铎先生诞
生九十周年逝世三十周年
郑尔康
李平凡
陈鸣树
人民日报1988年12月26日
人民日报1989年1月10日
文艺报1989年4月8日
宣传社会改革而奔走呼号——记“五四”时期的
郑振铎
陆荣椿人民政协报1989年5月2日

忠贞为国永忆渠——想起了郑振铎先生
悼念郑振铎先生
纪念郑振铎先生逝世一周年
回忆郑振铎同志
金 梅
何其芳
夏 鼐
廖静文
天津日报1989年9月1日
文艺报1958年20期
考古1959年12期
新文学史料1979年3期
合藏书家、学者于一身——闲话郑振铎别具一
格的治学方法
张鸿才图书与情报1983年4期
郑振铎著译著编校序跋书目
郑振铎与《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
陈福康
刘玉山
文教资料简报1984年7、8期
版画世界1985年11期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郑振铎三十年代在北
平的两次演讲
陈福康新文学史料1986年1期
郑振铎笔名、别名辑录笺注
郑振铎与苏联文学
郑振铎传略
郑振铎前期编辑思想
论郑振铎的儿童文学思想
郑振铎后期编辑思想
郑振铎和《小说月报》
郑振铎的翻译活动
《郑振铎年谱》序
浅谈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分类上的贡献
郑振铎目录学思想概述
论郑振铎的文学遗产思想
郑振铎与报刊
陈福康
陈福康
程韶荣等
陈福康
陈福康
陈福康
江 山
克 己
郑尔康
曹瑞菁
黄景行
陈福康
江向东
新文学史料1986年1期
外国文学研究1986年4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编辑之友1986年4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编辑学刊1987年2期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7年2期
中国翻译1987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7年3期
湖南高校图书馆1987年3期
图书馆学研究1987年6期
学术月刊1987年12期
新闻研究资料1987年总38辑
辛勤的耕耘,难忘的建树——郑振铎的文学批
陈福康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郑振铎研究三十年概述程韶荣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4期,文艺界通
讯1989年3期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记我的父亲郑振铎
郑振铎与中国古代版画
郑振铎致唐弢信(四十六封)
怀念郑振铎先生
好将群力追前驷——郑振铎学术研讨会综述
郑振铎与《小说月报》
郑振铎与中国文学目录学
郑振铎与文学研究会
郑尔康
卞 吉
郑振铎
程俊英
柯 人
陈福康
王胜祥等
陈福康
文物天地1988年6期
文物天地1988年6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1期
文艺界通讯1989年2期
编辑学刊1989年2期
福建图书馆学刊198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9年4期
郑振铎与王任叔王克平新文学史料1989年4期,文艺界通讯1989
年4期
一代才华化电花——西谛师生平轶事
郑振铎在中国新文学建设中的贡献
点感想——纪念郑振铎先生诞辰九十周年
郑振铎先生二三事
郑振锋对古籍整理工作的重大贡献(下)
郭 蕊
陆荣椿
张 蔷
赵家欣
陈福康
燕都1989年5期
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5期
美术1989年10期
散文世界1989年12期
出版史料1990年1期
蛰居虎窟旁的日记——郑振铎一九四三年日记
(二)
陈福康整理出版史料1990年1期
郑振铎先生与文物考古工作
郑振铎一九四九年日记
中国现代藏书家郑振铎
郑振铎笔名释
郑振铎与民族传统文化
论郑振铎对中国现代学术的贡献
李健吾与郑振铎
著名文学家郑振铎诞辰9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
北京举行
王世民
陈福康整理
楚 人
吴航斌
林荣松
刘开明
韩石山
李方诗等主编
文博1990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2、3期
高校图书馆工作1990年2期
语文月刊1990年8期
福建学刊1992年1期
东岳论丛1992年3期
晋阳学刊1995年1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60页

纪念人物:已故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郑振铎诞
辰100周年《郑振铎文博文集》出版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422页
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考古学家
郑振铎(1898—1958)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2页
郑振铎传——激流中的勇士
郑振铎
郑振铎老兵谱新传
郑振铎(1898—1958)
郑振铎(1898—1958)
陈福康
陈福康
黎 霞
戴显群
京 声 溪 泉
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第一卷第108页
民国人物传第5卷第46页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339页
近现代福州名人第348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486页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字西谛,笔名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1921年与沈雁冰、周作人等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文学,并致力于苏俄和被压迫民族文学的介绍。同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度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曾旅居法国。1929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抗战后,坚持“孤岛”文艺运动,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等书。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文艺复兴》等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作协理事等职。他的著作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家庭的故事》,散文集《山中杂记》《海燕》《欧行日记》《蛰居散记》等,论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有《郑振铎散文选集》《郑振铎选集》《郑振铎文集》。

☚ 许广平   谭云山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1920年与茅盾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旬刊》,又与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编辑《戏剧》月刊。后经介绍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从书,从此致力于文学研究事业。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曾主编上海《文学》月刊、北平《文学季刊》,1934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编辑《世界文库》,1936年6月与周扬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和胡愈之、许广平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书籍。1949年经香港至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8年10月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郑振铎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等,并有小说、散文和多种译著传世。郑振铎对中国古典戏曲颇为重视,《脉望馆古今杂剧》即由他发现,并编有《清人杂剧》一、二集,主编《古本戏曲丛刊》一至四集,对中国戏曲研究有重要贡献。

☚ 任中敏   孙楷第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8

字铎民。曾化名陈敬夫。笔名有西谛、CT、文荃、郭源新等。福建长乐人,出生于浙江永嘉。幼年时念过私塾,读完高等小学后,考入永嘉县省立第十中学。在中学时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17年考入北平铁路管理专科学校。在北平,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并结识了瞿秋白等人。五四运动中,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北平学生联谊会的活动。在此期间,还参加过李大钊主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小组活动。1919年发表新诗《我是少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初期诗作部分收入《雪朝》(1922年)。1919年他和瞿秋白等人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该刊被查封后,1920年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仅出一期又被查封。不久,他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创建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宣告成立,郑振铎当选为书记干事。1920年,他发表了最早的短篇小说《惊悸》。1920年到1923年间,他致力于俄国文学的翻译和评介,并先后担任《时事新报·学灯》编辑,《文学旬刊》主编,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主编《小说月报》,创办《儿童世界》周刊,在这些刊物上努力提倡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这些刊物对于早期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7年曾在上海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四一二事变后,他被迫离别祖国,去英、法等国考察。在国外居留时期,他从事小说创作,连续写了十五篇小说,后与早期小说结集为《家庭的故事》(1928年)出版,以受时代浪潮冲击的家庭生活的主题,表现新旧思想的矛盾,探索着彷徨中的苦闷,文笔清新细致。1929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处任教或兼课,同时从事编辑《文学》、《文学月刊》杂志。又写了历史题材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等,借古喻今,抨击现实生活中的黑暗,颂扬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抗战初期,他热情迸发,重新从事新诗的创作,歌颂抗日救亡的斗争,后结集为《战号》(1937年)出版。此后他长期蛰居上海,与周建人、许广平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等。在动乱中精心保藏祖国的文化遗产,编著了《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俗文学史》等。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民主周刊》,为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建国后,主要从事文化界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领导工作,偶尔写些散文。在他逝世后,出版了《郑振铎文集》(1959年)。他的一生在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编辑和文学研究上,都有显著的成就,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郑定文   郑康伯 ☛

郑振铎

郑振铎

(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参见小说卷)他有散文集《山中杂记》、《海燕》、《欧行日记》、《西行书简》、《蜇居散记》等。他的文学主张是: “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斲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率’的残害者。”(《雪潮·短序》)他的散文体现了这种“真率”、“质朴”的文学主张,密切贴近现实,直抒胸臆的精神。如著名的《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质朴地叙述,却激荡着自己满腔的愤懑与沉痛,控诉了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他的散文真率质朴,又不失其细腻委婉、清新秀丽,这在《山中杂记》、《海燕》中可略见一斑。他还有些考古、旅行杂感,写得简洁古朴,娓娓动人。

☚ 周黎庵   郑逸梅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字西谛,笔名宾芬、文基、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方交通大学前身)。1920与沈雁冰、郭绍虞、王统照等发起“文学研究会”,30年代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等职。平生著述甚丰,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有四章专论唐宋词,分期明确,结合作品论述词家特色和成就,要言不烦,所论多中肯贴切。另著《中国俗文学史》和有关词学论文,对词学研究亦有贡献。

☚ 任讷   李冰若 ☛

郑振铎1898—1958

福建长乐县人。曾就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0年创办文学研究会,并长期主编《小说月报》。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等。
在《中国文学史》中,郑振铎系统地论述了唐诗的发展阶段及其艺术性。他对初唐诗坛,特别注重王梵志、寒山、拾得一派诗人,认为他们是几个“怪诗人”,“完全独立于时代的风气之外,不管文坛的风沿如何,庙堂的倡导如何,他们只是说出他们的心,称意抒怀。”他称颂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它“展布了种种的诗坛的波涛壮阔的伟观,呈规了种种不同的独特的风格。”他具体比较了王、孟山水诗的区别:“王维是个客观的田园诗人,浩然则是个性很强的抒情诗人。王维的诗境是恬静的,浩然的诗意却常是活泼跳动的。”他认为李白“并不是远于人间的”,他十分关心世事。他的风格“豪迈联合了清逸”,“恰好代表了这一个音乐的诗的奔放的黄金时代。”他认为,杜甫“是一位真实的伟大的诗人。不惟心胸阔大,想象的深邃异乎常人,即在诗的艺术一方面,也是最为精工周密,无瑕可击的。”郑振铎还高度评价了中唐韩、白诗派的创新精神,他说:“韩愈把沈、宋、王、孟以来的滥调,同艰险的作风一手拗弯过来。白居易则用他的平易近人、明白流畅的诗体,去纠正他们的庸熟。韩愈是向深处险处起去的,白居易是向平处浅处起去的。这使五七言律的园苑里更增多了两朵奇葩。”郑振铎从初唐论述到晚唐,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评价了唐朝各个时期诗人的创作特征及时代风貌,线索清晰,观点鲜明。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笔名郭源新、西谛,福建长乐人。早年从事编辑工作,曾主编《小说月报》、《文学》、《文学季刊》、《文艺复兴》等刊物,1931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并积极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建国后历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涉览群书,勤奋开拓,尤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研究,著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等。有关《金瓶梅》的论述主要有《谈<金瓶梅词话>》,影响极大。此外在《中国小说的第二期》、《长篇小说的进展》等篇中也有论及。

☚ 鲁迅   冯沅君 ☛
郑振铎

076 郑振铎1898—1958

翻译家。原籍福建长乐县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21年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并致力于译介苏联文学。1927年出游欧洲,1929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模宏大。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出访时死于空难。译有亚·奥斯特洛夫斯基《贫非罪》、泰戈尔《飞鸟集》、《俄国短篇小说译丛》等。

☚ 朱光潜   丰子恺 ☛

郑振铎

206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作家。笔名西谛、CT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 (祖藉福建长乐)。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积极投身过“五四”运动。1919年末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杂志,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其间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周报》,后曾主编过《小说月报》。“五卅”惨案后,曾撰文记述经过,与沈雁冰创办《公理日报》。“四·一二”政变后旅居巴黎从事创作。1929年初回国到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并主编《世界文库》。“九·一八”后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历史小说。抗战后,写长诗《芦沟桥》,在“孤岛”参与编辑《鲁迅全集》等书籍。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秋率团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逝世。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郑振铎文集》。

☚ 王统照   田汉 ☛

郑振铎

224 郑振铎1898—1958

文学史家、戏曲史家、藏书家、作家。曾发现《脉望馆古今杂剧》。所编《清人杂剧初集》、《清人杂剧二集》、《古本戏曲丛刊》第一至第四集,搜求大量珍本,是研究中国戏曲的重要资料。

☚ 吴梅   冯沅君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Zheng Zhenduo

现代作家、评论家、文史学家。常用笔名西谛、郭源新。祖籍福建,出生地浙江永嘉(今温州)。
1917年郑振铎到北京求学,接触了大量西方和俄国文学作品。不久,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11月,他与瞿秋白等人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1920年他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1921年他参与创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他主编《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并写下大量文学评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批评家。1924年后他陆续完成了《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文学大纲》和《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学术专著,还创作了现实题材和神话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
郑振铎一生对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儿童文学、民俗学、考古学等诸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学语文课本选了郑振铎的两篇作品。散文《猫》通过写猫的不幸遭遇,劝诫人们凡事不可主观臆测,妄下断语,否则就难免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寓言《荒芜了的花园》讽喻了20年代初的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了空谈派,告诉人们:光说不干,一事无成。

☚ 王统照   许地山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Zhengzhenduo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等。生于浙江永嘉。19岁时靠亲友帮助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求学,“五四”运动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和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起,长期主编《小说月报》,并写了许多文学理论文章。1927年被迫出国避难。1929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编辑文学刊物。解放后曾任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郑振铎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等。学术专著有《俄国文学史略》,这是中国介绍俄苏文学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泰戈尔传》,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文学大纲》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此外还有《民俗学浅说》、《中国俗文学史》等等。在文学理论方面有《佝偻集》、《短剑集》等论著。他还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图书。译著有《新月集》、《灰色马》等。作品收入《郑振铎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郭沫若   许地山 ☛
郑振铎

郑振铎

现代著名作家、文史学家。生于1898年,卒于1958年。曾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福建长乐人。1917年,郑振铎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郑振铎立即投入其中,与瞿秋白等人一起合编《新社会》旬刊。1920年,创办《人道》月刊。1921年,到上海商物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与茅盾、王统照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创办会刊《文学旬刊》,还组织创建“民众戏剧社”,编辑《戏剧》月刊。1922年,郑振铎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期刊《儿童世界》。1923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五卅”运动初期,郑振铎与叶圣陶等人一起合编《公理日报》,并撰写了《街血洗去后》。这一时期,他还撰写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等著作,同时还翻译了一些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郑振铎被迫出走欧洲。1931年,郑振铎回国以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这一时期,他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并撰写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与鲁迅一起合编《北平笺谱》,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短篇小说。1934年,郑振铎来到上海,出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还为生活书店编《世界文库》,并参与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1936年,与茅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郑振铎积极参加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坚持进步文化工作,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进步书籍,同时编著了《中国俗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等著作。1945年,郑振铎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民主运动,创办《民主》周刊,宣传革命、民主的进步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振铎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郑振铎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振铎文集》。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左为郑振铎

☚ 张恨水   郁达夫 ☛

郑振铎

中国现代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组织者。曾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参与组织、领导了建国初期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文博事业各项法令与规划的起草、制订,对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作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藏书家。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1921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任《小说月报》、《文学》、《文学季刊》及《世界文库》主编。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主要学术著作《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此外,还编印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大型图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史略》等。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笔名有西谛、郭源新等。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在北京求学时,接触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时,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年夏,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学灯》、《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丛书》、《戏剧》、《诗》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22年1月,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先驱。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其时,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成为当时重要理论评论家。1925年,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同年,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与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签发《人权保障宣言》。其时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和《文学大纲》等。1927年旅居法、英等国。1928年回国,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1938年出版《中国俗文学史》,代表了当时该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还有文学史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考古专著《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译著《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等,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 朱自清   丰子恺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前后,结识瞿秋白、许地山、耿济之等,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与矛盾、叶圣陶、王统照、郭绍虞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1921年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1922年主办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周刊《儿童世界》,1923年接替矛盾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1927年“4.12”政变后,旅居巴黎。1928年10月回国,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此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6年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抗日战争期间,创办《救亡日报》,参加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抗战胜利后,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编《民主》周刊,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9年2月,郑振铎从上海绕道香港至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局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以及文联常委、作协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曲协理事等职,多次参加促进和平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活动。1958年10月,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研究》、《佝偻集》、《短剑集》、《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文学大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文学》以及文学丛刊《世界文库》、《中国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参加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等。
郑振铎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著述宏富,在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创作、民间文学的整理研究以及古代绘画艺术、文物考古、中外文化交流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文学史研究方面。他高度重视俗文学,以相当多的篇幅论述俗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对将一部文学史只写成是一部正统诗文史,在对古代散文的具体评析上,他推崇先秦诸子、司马迁的文章、陶渊明的散文、柳宗元的山水记,认为这些作品没有丝毫虚饰模拟之弊,都是以抒写性情为第一要义的。他认为,先秦诸子虽然不以文学为业,“但他们的文章,却也是光彩焕发,风致遒美,其结构的严整,文句的精粹,都为汉以后散文作家所少见。他们每能在盛水不漏的严密的哲学思想,装载于美丽多趣的文字里,驱遣着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活泼而有情致的文辞,为他自己的应运。因此,他们的作品,便不惟成了哲学上的名著,也成了文学上的名著。”他称颂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舒卷自如、丰泽精刻的文笔写出的“空前的大著”,虽然汉代两司马并称,但司马迁的重要实远过于司马相如。他还认为陶渊明的散文与其诗一样,能独立于时代风尚之外,貌似淡泊,实为丰腴,与当时一般以彩艳来掩饰其浅陋者恰恰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丝毫虚骄的心情,总是“以随随便便的称心称意说出他整个情思”,这便是他“真实的伟大的所在”。从这种崇尚自然、真实、反对虚饰的文学观出发,他也很看重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说柳“在永、柳诸州所作者,尤为精绝,往往有诗意画趣,是古文中的真正的珠玉,”给予很高的评价。

☚ 方孝岳   罗根泽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现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常用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夏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瞿秋白、许地山等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改革社会。1921年1月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随后即去上海,先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后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旬刊》。此时所作新诗收入《雪朝》 (8人合集)中以真率、质朴的文字,表现觉醒青年对光明的追求。1923年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并发表大量文学评论,批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和“血与泪的文学”。“五卅”惨案发生后,与叶圣陶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此间创作的短篇小说编入《家庭的故事》,称为“将逝的中国旧家庭的片影”。还著有散文集《山中杂记》和学术专著《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大革命失败后被迫远走欧洲。次年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抒写海上见闻与离愁别绪的散文集《海燕》。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借助希腊神话描写现实生活,歌颂反抗精神; 还写有《中国文学论集》、《疴偻集》等论文集。1935年春,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主编《世界文库》,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工作,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等。1936年6月被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并写有文学论集《短剑集》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后者同名短篇取材于文天祥的《指南录》,刻画了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跌宕多姿,格调苍凉悲壮,文笔古朴遒劲,为其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与胡愈之等组成“复社”,出版《鲁迅全集》、《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抗战胜利后,主编《民主》周刊、《文艺复兴》月刊,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缅友协会长等职; 编著出版的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中国文学研究》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1959、1963、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郑振铎文集》1至3卷。

☚ 田汉   瞿秋白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

著名作家、报刊活动家和文学期刊的编辑、撰稿人。笔名西谛,曾用名郭源新,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旬刊,次年又创办《人道》月刊。1920年底,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并负责编辑会刊《文学旬刊》,同时期,与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编辑出版《戏剧》月刊。1921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丛书。1921年创办《儿童世界》。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五卅”运动中,与胡愈之等合编《公理日报》,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31年,主编《文学》月刊与《文学季刊》。1934年为生活书店编辑《世界文库》。1936年6月与周扬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与胡愈之、许广平等组织“复社”秘密出版《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书。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办《民主》周刊,次年被封禁。全国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的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丛》等。

☚ 恽逸群   活学活用 ☛

郑振铎1898~1958Zheng Zhenduo

contemporary writer and scholar,his penname was Xi Ti or C.T. or Guo Yuanxin

郑振铎1898—1958

原籍福建长乐县,生于浙江永嘉县。1920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5月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1931年起先后在上海复旦,北平燕京各大学任教,致力学术研究,并编辑文学刊物。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1945年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创办《民主周刊》。1949年从上海秘密绕道香港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并多次参加促进和平和文化交流的国际活动。1958年10月17日出国访问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途因飞机失事逝世。著有《中国俗文学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郑振铎文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