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振铎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 郑振铎1898—1958文学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月刊、《人道》月刊等。又与茅盾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负责编辑会刊《文学旬刊》,同时又负责编辑《戏剧》月刊。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后支持“五卅”运动,参与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后,被迫远走欧洲。1931年回国,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文学系代理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长等职。在此期间,先后主编了《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编辑了《世界文库》。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从事文化出版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了《民主》周刊,反对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还被选为政协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等。1958年出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逝世。他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考古研究。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文学论集》等。 郑振铎
郑振铎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字西谛,笔名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1921年与沈雁冰、周作人等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文学,并致力于苏俄和被压迫民族文学的介绍。同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度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曾旅居法国。1929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抗战后,坚持“孤岛”文艺运动,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等书。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文艺复兴》等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作协理事等职。他的著作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家庭的故事》,散文集《山中杂记》《海燕》《欧行日记》《蛰居散记》等,论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有《郑振铎散文选集》《郑振铎选集》《郑振铎文集》。 ☚ 许广平 谭云山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生于浙江永嘉,原籍福建长乐。1920年与茅盾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编辑《文学旬刊》,又与茅盾、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编辑《戏剧》月刊。后经介绍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从书,从此致力于文学研究事业。1931年任燕京大学教授,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曾主编上海《文学》月刊、北平《文学季刊》,1934年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编辑《世界文库》,1936年6月与周扬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抗战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和胡愈之、许广平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书籍。1949年经香港至北京,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历任文化部副部长、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8年10月在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郑振铎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俄国文学史略》等,并有小说、散文和多种译著传世。郑振铎对中国古典戏曲颇为重视,《脉望馆古今杂剧》即由他发现,并编有《清人杂剧》一、二集,主编《古本戏曲丛刊》一至四集,对中国戏曲研究有重要贡献。 ☚ 任中敏 孙楷第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2.19—1958.10.18字铎民。曾化名陈敬夫。笔名有西谛、CT、文荃、郭源新等。福建长乐人,出生于浙江永嘉。幼年时念过私塾,读完高等小学后,考入永嘉县省立第十中学。在中学时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1917年考入北平铁路管理专科学校。在北平,接触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以及外国文学作品,并结识了瞿秋白等人。五四运动中,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北平学生联谊会的活动。在此期间,还参加过李大钊主持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小组活动。1919年发表新诗《我是少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初期诗作部分收入《雪朝》(1922年)。1919年他和瞿秋白等人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该刊被查封后,1920年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仅出一期又被查封。不久,他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创建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宣告成立,郑振铎当选为书记干事。1920年,他发表了最早的短篇小说《惊悸》。1920年到1923年间,他致力于俄国文学的翻译和评介,并先后担任《时事新报·学灯》编辑,《文学旬刊》主编,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主编《小说月报》,创办《儿童世界》周刊,在这些刊物上努力提倡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这些刊物对于早期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7年曾在上海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四一二事变后,他被迫离别祖国,去英、法等国考察。在国外居留时期,他从事小说创作,连续写了十五篇小说,后与早期小说结集为《家庭的故事》(1928年)出版,以受时代浪潮冲击的家庭生活的主题,表现新旧思想的矛盾,探索着彷徨中的苦闷,文笔清新细致。1929年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处任教或兼课,同时从事编辑《文学》、《文学月刊》杂志。又写了历史题材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等,借古喻今,抨击现实生活中的黑暗,颂扬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抗战初期,他热情迸发,重新从事新诗的创作,歌颂抗日救亡的斗争,后结集为《战号》(1937年)出版。此后他长期蛰居上海,与周建人、许广平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等。在动乱中精心保藏祖国的文化遗产,编著了《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俗文学史》等。抗战胜利后,他创办《民主周刊》,为争取自由民主而斗争。建国后,主要从事文化界和学术研究机构的领导工作,偶尔写些散文。在他逝世后,出版了《郑振铎文集》(1959年)。他的一生在文学活动、文学创作、文学编辑和文学研究上,都有显著的成就,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郑定文 郑康伯 ☛ 郑振铎 郑振铎(生平经历、小说创作及其它文学活动参见小说卷)他有散文集《山中杂记》、《海燕》、《欧行日记》、《西行书简》、《蜇居散记》等。他的文学主张是: “要求‘真率’,有什么话便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斲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率’的残害者。”(《雪潮·短序》)他的散文体现了这种“真率”、“质朴”的文学主张,密切贴近现实,直抒胸臆的精神。如著名的《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质朴地叙述,却激荡着自己满腔的愤懑与沉痛,控诉了帝国主义的血腥屠杀。他的散文真率质朴,又不失其细腻委婉、清新秀丽,这在《山中杂记》、《海燕》中可略见一斑。他还有些考古、旅行杂感,写得简洁古朴,娓娓动人。 ☚ 周黎庵 郑逸梅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字西谛,笔名宾芬、文基、郭源新。福建长乐人。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北方交通大学前身)。1920与沈雁冰、郭绍虞、王统照等发起“文学研究会”,30年代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等职。平生著述甚丰,所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有四章专论唐宋词,分期明确,结合作品论述词家特色和成就,要言不烦,所论多中肯贴切。另著《中国俗文学史》和有关词学论文,对词学研究亦有贡献。 ☚ 任讷 李冰若 ☛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曾就读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20年创办文学研究会,并长期主编《小说月报》。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和复旦大学,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著有《中国文学史》、《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等。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笔名郭源新、西谛,福建长乐人。早年从事编辑工作,曾主编《小说月报》、《文学》、《文学季刊》、《文艺复兴》等刊物,1931年起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并积极参加进步文化运动。建国后历任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涉览群书,勤奋开拓,尤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研究,著有《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等。有关《金瓶梅》的论述主要有《谈<金瓶梅词话>》,影响极大。此外在《中国小说的第二期》、《长篇小说的进展》等篇中也有论及。 ☚ 鲁迅 冯沅君 ☛ 郑振铎 076 郑振铎1898—1958翻译家。原籍福建长乐县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21年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并致力于译介苏联文学。1927年出游欧洲,1929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模宏大。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出访时死于空难。译有亚·奥斯特洛夫斯基《贫非罪》、泰戈尔《飞鸟集》、《俄国短篇小说译丛》等。 ☚ 朱光潜 丰子恺 ☛ 郑振铎 206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笔名西谛、CT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 (祖藉福建长乐)。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积极投身过“五四”运动。1919年末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杂志,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其间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周报》,后曾主编过《小说月报》。“五卅”惨案后,曾撰文记述经过,与沈雁冰创办《公理日报》。“四·一二”政变后旅居巴黎从事创作。1929年初回国到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并主编《世界文库》。“九·一八”后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历史小说。抗战后,写长诗《芦沟桥》,在“孤岛”参与编辑《鲁迅全集》等书籍。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秋率团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逝世。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郑振铎文集》。 ☚ 王统照 田汉 ☛ 郑振铎 224 郑振铎1898—1958文学史家、戏曲史家、藏书家、作家。曾发现《脉望馆古今杂剧》。所编《清人杂剧初集》、《清人杂剧二集》、《古本戏曲丛刊》第一至第四集,搜求大量珍本,是研究中国戏曲的重要资料。 ☚ 吴梅 冯沅君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Zheng Zhenduo现代作家、评论家、文史学家。常用笔名西谛、郭源新。祖籍福建,出生地浙江永嘉(今温州)。 ☚ 王统照 许地山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Zhengzhenduo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等。生于浙江永嘉。19岁时靠亲友帮助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求学,“五四”运动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和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起,长期主编《小说月报》,并写了许多文学理论文章。1927年被迫出国避难。1929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编辑文学刊物。解放后曾任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郑振铎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等。学术专著有《俄国文学史略》,这是中国介绍俄苏文学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泰戈尔传》,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文学大纲》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此外还有《民俗学浅说》、《中国俗文学史》等等。在文学理论方面有《佝偻集》、《短剑集》等论著。他还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图书。译著有《新月集》、《灰色马》等。作品收入《郑振铎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郭沫若 许地山 ☛ 郑振铎 郑振铎现代著名作家、文史学家。生于1898年,卒于1958年。曾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福建长乐人。1917年,郑振铎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郑振铎立即投入其中,与瞿秋白等人一起合编《新社会》旬刊。1920年,创办《人道》月刊。1921年,到上海商物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与茅盾、王统照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创办会刊《文学旬刊》,还组织创建“民众戏剧社”,编辑《戏剧》月刊。1922年,郑振铎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期刊《儿童世界》。1923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五卅”运动初期,郑振铎与叶圣陶等人一起合编《公理日报》,并撰写了《街血洗去后》。这一时期,他还撰写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等著作,同时还翻译了一些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郑振铎被迫出走欧洲。1931年,郑振铎回国以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这一时期,他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并撰写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与鲁迅一起合编《北平笺谱》,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短篇小说。1934年,郑振铎来到上海,出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还为生活书店编《世界文库》,并参与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1936年,与茅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郑振铎积极参加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坚持进步文化工作,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进步书籍,同时编著了《中国俗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等著作。1945年,郑振铎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民主运动,创办《民主》周刊,宣传革命、民主的进步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振铎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郑振铎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振铎文集》。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左为郑振铎 ☚ 张恨水 郁达夫 ☛ 郑振铎中国现代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组织者。曾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参与组织、领导了建国初期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文博事业各项法令与规划的起草、制订,对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作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藏书家。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1921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任《小说月报》、《文学》、《文学季刊》及《世界文库》主编。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主要学术著作《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此外,还编印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大型图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史略》等。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笔名有西谛、郭源新等。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在北京求学时,接触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时,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年夏,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学灯》、《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丛书》、《戏剧》、《诗》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22年1月,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先驱。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其时,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成为当时重要理论评论家。1925年,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同年,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与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签发《人权保障宣言》。其时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和《文学大纲》等。1927年旅居法、英等国。1928年回国,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1938年出版《中国俗文学史》,代表了当时该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还有文学史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考古专著《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译著《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等,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 朱自清 丰子恺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前后,结识瞿秋白、许地山、耿济之等,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与矛盾、叶圣陶、王统照、郭绍虞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1921年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1922年主办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周刊《儿童世界》,1923年接替矛盾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1927年“4.12”政变后,旅居巴黎。1928年10月回国,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此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6年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抗日战争期间,创办《救亡日报》,参加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抗战胜利后,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编《民主》周刊,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9年2月,郑振铎从上海绕道香港至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局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以及文联常委、作协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曲协理事等职,多次参加促进和平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活动。1958年10月,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研究》、《佝偻集》、《短剑集》、《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文学大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文学》以及文学丛刊《世界文库》、《中国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参加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等。 ☚ 方孝岳 罗根泽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现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常用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夏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瞿秋白、许地山等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改革社会。1921年1月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随后即去上海,先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后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旬刊》。此时所作新诗收入《雪朝》 (8人合集)中以真率、质朴的文字,表现觉醒青年对光明的追求。1923年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并发表大量文学评论,批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和“血与泪的文学”。“五卅”惨案发生后,与叶圣陶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此间创作的短篇小说编入《家庭的故事》,称为“将逝的中国旧家庭的片影”。还著有散文集《山中杂记》和学术专著《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大革命失败后被迫远走欧洲。次年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抒写海上见闻与离愁别绪的散文集《海燕》。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借助希腊神话描写现实生活,歌颂反抗精神; 还写有《中国文学论集》、《疴偻集》等论文集。1935年春,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主编《世界文库》,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工作,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等。1936年6月被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并写有文学论集《短剑集》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后者同名短篇取材于文天祥的《指南录》,刻画了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跌宕多姿,格调苍凉悲壮,文笔古朴遒劲,为其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与胡愈之等组成“复社”,出版《鲁迅全集》、《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抗战胜利后,主编《民主》周刊、《文艺复兴》月刊,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缅友协会长等职; 编著出版的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中国文学研究》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1959、1963、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郑振铎文集》1至3卷。 ☚ 田汉 瞿秋白 ☛ 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著名作家、报刊活动家和文学期刊的编辑、撰稿人。笔名西谛,曾用名郭源新,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与瞿秋白等合编《新社会》旬刊,次年又创办《人道》月刊。1920年底,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进步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并负责编辑会刊《文学旬刊》,同时期,与欧阳予倩等组织“民众戏剧社”,编辑出版《戏剧》月刊。1921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丛书。1921年创办《儿童世界》。1923年起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五卅”运动中,与胡愈之等合编《公理日报》,支持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31年,主编《文学》月刊与《文学季刊》。1934年为生活书店编辑《世界文库》。1936年6月与周扬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与胡愈之、许广平等组织“复社”秘密出版《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书。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办《民主》周刊,次年被封禁。全国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失事遇难。他的著作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丛》等。 ☚ 恽逸群 活学活用 ☛ 郑振铎1898~1958Zheng Zhenduocontemporary writer and scholar,his penname was Xi Ti or C.T. or Guo Yuanxin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县,生于浙江永嘉县。1920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5月旅居巴黎,1929年回国。1931年起先后在上海复旦,北平燕京各大学任教,致力学术研究,并编辑文学刊物。抗日战争期间,在上海从事进步文化工作。1945年后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创办《民主周刊》。1949年从上海秘密绕道香港到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任文化部副部长,并多次参加促进和平和文化交流的国际活动。1958年10月17日出国访问阿富汗、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中途因飞机失事逝世。著有《中国俗文学史》、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郑振铎文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