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行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各种状态的国家 各种状态的国家平原国家:土国 ☚ 外国 好的国家 ☛ 行国xíng guó指游牧的部落。《史记·大宛传》:“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随畜。” 行国汉朝时,天山以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 行国 行国指古代游牧民族。意为随畜逐水草,流动性大,活动范围广,无固定城郭、庐舍。《史记·大宛列传》: “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汉书·西域传》: “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 ☚ 契丹 大夏 ☛ 行国 行国指汉朝天山以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因为这些民族的生产特点是跟随牲畜,追逐水草,一年四季不断流动,既无固定的房屋,也无固定的城镇,所以称之为“行国”,《汉书·西域传》说:大月氏原来是一个行国,追随牲畜,不断迁徙,与匈奴同俗。车师后部、乌孙、康居等民族所建的国家,都属于此类“行国”。 ☚ 城郭诸国 楼兰 ☛ 行国中国古代文献对游牧民族的泛称。该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意谓以游牧畜牧业为基础的国家。如“乌孙,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自是以后,遂为历代学者沿用。如《汉书·西域传》:“大月氏本行国也,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在中国历史上,除乌孙、月氏外,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都是行国。行国最重要特点就是居穹庐(毡帐),衣皮裘、食肉饮酪,依季节变化,逐水草迁徙。各部贵族及其部众,虽各有份地,但因生产方式粗放,不储草,无棚圈,故牧地俱无法长期固定。每当政治局势安定时,牧地变换通常都不大;可一旦出现动荡,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便立刻弃故土而觅新居,经济基础极脆弱。如大月氏,原游牧于敦煌、祁连间,后因匈奴压迫,即徙居妫水(今中亚阿姆河)以北。又如北匈奴郅支单于,原居漠北,因惧汉朝及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袭击,便率众徙往康居(今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社会经济不发达,其部落联盟、或部族共同体的稳定性也较差。每当其中一部落强盛时,周邻各部便迅速与之结盟,组成部落集合体。但当其势力转弱时,同盟便立刻解体。因其经常转徙,自幼生长于鞍马间,其人皆精骑射,习战斗,善驰骋。尤长于打运动战,游击战,有来如风雨,去如飚浮之誉,以其兵为铁骑。因自然条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行国”,多出现于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与中原各族,虽不时争战,但政治、经济联系也极密切,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联系。 行国xíng guó国人不固定居住的国家,即游牧之国。《史记·大宛列传·乌孙》:"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 行国指称无城郭常处、逐水草畜牧、迁徙不定的游牧部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