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思想方法的辩证性
辩证的思想方法,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自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进行思维,特别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进行思维的方法。它要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充分认识对立面的统一与斗争,注意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实现认识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正确处理矛盾关系,进而推动事物的健康发展。
邓小平精通唯物辩证法,自觉按照辩证思想办事,他的思想与工作方法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首先,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所倡导的两点论。这表现在:
(1) 对毛泽东的两点论。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如何对这样一位有极高威望的伟人进行评价,是事关我们党和国家以往的历史和今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邓小平运用两点论对毛泽东进行评价,既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功勋,又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毛泽东的缺点、错误。他指出: “毛泽东同志不是没有缺点、错误的,要求一个革命领袖没有缺点、错误,那不是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9页)任何一个人,当然也包括领袖人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完全的肯定与完全的否定都是不符合马克思辩证法的,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2) 两个基本点。邓小平认为,中国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8页)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开放提供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环境;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为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提供物质基础,只有把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搞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两个文明建设。邓小平关于同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也是他运用两点论思想方法的光辉典范。他指出,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又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与条件。
(4)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右倾机会主义倾向和 “左” 倾机会主义倾向。因为这两种倾向都是以思想与实际相分裂,以认识和现实相脱离为特征的。我们党在历史上由于对这两种错误倾向认识不够,在政策上出现过许多失误。邓小平运用辩证思想方法看到了 “左” 与右的同一性,他十分精辟地说: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 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5) 两手抓。邓小平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考察并研究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两手抓、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两手抓、建设与法制两手抓、改革与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两手抓,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两手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8页)但抓的过程中,还是要心中有数,不是精力各半,而是要突出 “中心”。其次,辩证的思想方法不仅要求两点论,而且要求重点论,即认识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时,要把握其主要的方面; 在认识一个复杂事物系统时,要把握住其中主要的子系统。毛泽东说过: 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邓小平在恢复中央领导职务后,运用重点论解决了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
(1) 恢复并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76年粉碎 “四人帮” 后,华国锋提出了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使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解放思想,正确地对待与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就成了当时头等大事。于是,邓小平抓住这一主要矛盾,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这篇讲话中提出了首先要解放思想的观点,他说: “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
(2) 邓小平运用重点论方法,科学地分析国内存在的各种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观点,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根据邓小平的这一理论,全会果断停止了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个基本路线,作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是政治路线上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从而使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3)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邓小平在全面分析四个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因为 “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页)邓小平不但从理论上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在他恢复工作后,还亲自抓科学和教育工作。
(4)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在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后,提出了当前的工作重心是抓经济建设,“搞现代化建设”。他指出: 搞好现代化建设也就是新时期的最大政治。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一切任务都应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最后,邓小平辩证思想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他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指出: 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正是根据这一哲学原理,他确定了我们党的基本指导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综上所述,邓小平无论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都严格地遵守唯物辩证法,当然也注意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他的这种具有辩证性的思想方法永远指引着我们的思想路线与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