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bìléizhēn保护建筑物等免受雷击的金属棒。装在建筑物顶端,通过导线跟一端埋在地下的金属物连接。 避雷针bì léi zhēn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的一种装置。1838年,裨治文在《美理哥合省国志略》(卷之十八)中,称避雷针为“铁杆”。1849年,林鍼在《西海纪游草》中称避雷针为“铁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出现“防雷尖叉”、 “防雷铁”、“防雷针”、“挡雷针”、 “避雷铁”、“避电针”等名称,“避雷针”一词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如1903年特社译《世界通史·近世史·第二期》:“法兰克林波士顿人,以刷工长文艺,为文士,发明避雷针。”1909年《图画日报》第七十八号:“迄今西洋多用一金属之针树于屋上,而用金属线与地下相联络,以防其害焉。雷将落于屋上之时,先附于此针,而借线导之于地下,及其落则势力已分矣,故不能为害,此避雷针所由名也。” 避雷针lightning rod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构成的防止直接雷击的防雷保护装置。接闪器由圆钢或钢管焊成,固定在较高的支架上,经引下线与接地体连接。当雷电先导由云中向下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与突出地面的避雷针之间的电场强度增大,雷电先导沿电场强度较强的方向发展,与由避雷针发出的迎面先导汇合,击中避雷针。避雷针将雷吸引到自身并导入地中,保护其周围比它低矮的物体免受雷击。 避雷针周围其他物体免受雷击(雷击概率很小)的空间称为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工程上采用模拟实验方法确定。❶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个圆锥体(图1)。在被保护物高度hx的水平面上,保护半径为: 当 式中h为针的高度;p为保护半径不与针高成正比增大的系数,当h≤30米时p=1,当30米≤h≤120米时p=5.5/ 。 ❷两支等高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如图2所示。两针外侧的保护半径与单针时一样。在两针中间0-0'截面上最小保护高度为h0=h-D/7p。式中D为两针间的距离(米);其余符号同前。在0-0'截面中,在高度为hx的水平面上保护范围一侧宽度为bx=1.5(h0-hx)。必须使两针间的距离D<7(h-hx)p,一般D/h不宜大于5。 ❸三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可两针、两针分别验算,只要在被保护物高度上两针连线外侧的bx≥0,则三针组成的三角形内部就都在保护范围内。 ❹四支避雷针及以上的保护范围,分别以三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验算。 
图1 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图2 高度为h的两等高避雷针1及2的保护范围 当用避雷针保护电气设备时,还必须防止反击,即防止雷击避雷针后再由针对电气设备放电。避雷针的位置应避开道路及经常有人通过的地方。 避雷针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B. Franklin1706~1790)于1749年发明的。随后在很长时间内,对避雷针的保护作用、保护范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模拟试验研究。20世纪中叶,又对“闪击距离”(雷电先导头部与地面目标间的临界击穿距离)进行了研究。根据“闪击距离”可以确定雷击中避雷针(线)、地面或被保护物体的范围及各种雷击的概率。避雷针 避雷针Bileizhen保护高建筑物免遭雷击的装置。它是一根粗铁条(或铜条),尖锐的一端伸出所要保护的建筑物的上空,另一端和深埋在地下的金属板很好连接。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原理制成的。集中在导体尖端的大量电荷,其电场强度大到使周围的空气发生电离而引起的放电现象,叫做尖端放电。当带有大量电荷的雷雨云接近地面时,就会在地面上感应出大量的异号电荷,这时避雷针尖端处的电荷密度很大,从而电场强度也很大,因此产生尖端放电现象。避雷针尖端周围的气体分子被电离而产生大量的离子,与尖端所带的电荷异号的离子,受到吸引而趋向尖端,与尖端上的电荷发生中和;与尖端所带电荷同号的离子,受到排斥而飞向空间。尖端放电效应使地面感应的电荷减少,总效果相当于感应电荷从避雷针的尖端放到空间。利用避雷针尖端缓慢而连续地放电,避免了雷雨云与大地之间剧烈的瞬间火花放电(雷击),因而防止了雷击对建筑物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避雷针实际上是一个“引雷”针。可见,要使避雷针起作用,必须保证尖端的尖锐和接地通路的良好;一个接地通路损坏的避雷针,将更容易使建筑物遭受雷击损害。 ☚ 雷电 静电的应用 ☛ 避雷针用在建筑物等上面的避免雷击的装置。 避雷针 避雷针避雷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保护高层建筑等免受雷击的一种装置,一般建立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避雷针是美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52年在美国费城发明的。18世纪期间,富兰克林在远离欧洲的美国独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并在电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自1739年,富兰克林便开始研究雷和闪电的现象及本质。在研究中,他逐渐认识到雷电的电本质,并产生了疑问,即闪电在被尖端吸引或放出时,能否会像莱顿瓶一样,产生电流? 在他的论文里,他指出: 由于尖端与莱顿瓶在各个特殊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以在那些特殊方面,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而它们在这一方面一致,也是可能的。他认为,可以用尖端的作用,引下闪电。他设计一种岗亭实验:在某个高塔顶上或山顶上,安上一种岗亭,它的大小足以容纳一个人和一条带电凳。把一根铁杆从凳的中央升起,并经过椅子弯出门外,然后向上竖起约7米或10米,而且要把铁杆的上端削尖。这样,如果保持凳的清洁和干燥,一个人站在上面,这时当可能带电和放出电火花的低云掠过时,铁杆就可以从云中把电引到他身上。 在认识到了尖端放电的特殊效应以后,在1750年7月,给柯林孙的信中,富半克林提出了 “用这个尖端的力量来保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 的建议。但是由于富兰克林对岗亭高度的要求,他的岗亭实验一直没能够完成。而法国的达利巴尔德,首先完成了把雷与闪电中产生电引下来的实验。达利巴尔德仅仅通过一根13米的铁杆,便把电从中引了下来。这时,雷电的电本质基本已经被证明了,但富兰克林自己又进行了著名的 “风筝实验”,通过确实放入云层中的风筝,引下了电。这样,他更确切地证明了雷电的电本质。1752年9月,富兰克林又在他的房间里,树起了一根铁杆,引下雷雨天空中产生的电,再一次验证了尖端效应。到1754年,富兰克林的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被梅伦的的普林迪茨地方的一个牧师迪维什第一次实现了。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的一座大楼上,也建起一根避雷针; 1762年,英国的威廉·沃特森在英国树起了第一根避雷针。到了1782年,在费城大约共树起了400根避雷针。 最初,一些神学家们反对树立避雷针。他们认为,雷和闪电是神的愤怒的表示,干扰它们是不敬的。但是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约翰·温思罗普作了有力的回答: 就像用上帝赐给我们的方法,来防预雨、雪和风的后果一样,预防闪电的破坏,同样是人类的职责。避雷针发明以后,被很快地推广使用了。但是不久,有人发现,避雷针并不能绝对地预防闪电雷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避雷针的失败,归结于接地不好、或者是由于尖端不够尖。人们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改进。但是,一直都没有多少效果。到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人们认识到了真正的困难。原来,富兰克林的关于避雷针的理论是不完备的。现在人们认识到,经过种种改进的避雷针仍然失败,是由于在放电过程中可能产生振荡的缘故。虽然并不完美,但避雷针仍然被一直使用。通常的避雷装置,一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❶一根固定在建筑物最高处的铁棒,一般高5米至10米,它的顶端焊有铜质或白金针尖; ❷把它们顶端引下的由导电金属线制成的引下线; ❸在引下线与大地之间,保证引下线和大地相连的接地线。避雷针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战胜自然的又一例证。虽然并不完善,但对于保护高层建筑等免受雷击,避雷针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半导体 CT扫描仪 ☛ 避雷针 避雷针避雷针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保护高层建筑免受雷击的一种装置,一般建立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避雷针是美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52年在美国费城发明的。18世纪期间,富兰克林在远离欧洲的美国独自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并在电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自1739年,富兰克林便开始研究雷和闪电的现象及本质。在研究中,他逐渐认识到雷电的电本质,并产生了疑问,即闪电在被尖端吸引或放出时,能否会像莱顿瓶一样,产生电流?在他的论文里,他指出: 由于尖端与莱顿瓶在各个特殊方面都是一致的,所以在那些特殊方面,可以对它们进行比较。而它们在这一方面一致,也是可能的。他认为,可以用尖端的作用,引下闪电。他设计一种岗亭实验: 在某个高塔顶上或山顶上,安上一种岗亭,它的大小足以容纳一个人和一条带电凳。把一根铁杆从凳的中央升起,并经过凳子弯出门外,然后向上竖起约7米或10米,而且要把铁杆的上端削尖。这样,如果保持凳的清洁和干燥,一个人站在上面,这时当可能带电和放出电火花的低云掠过时,铁杆就可以从云中把电引到他身上。 在认识到了尖端放电的特殊效应以后,在1750年7月,给柯林孙的信中,富兰克林提出了 “用这个尖端的力量来保护房屋、教堂、船舶等等免除闪电的轰击”的建议。但是由于富兰克林对岗亭高度的要求,他的岗亭实验一直没能够完成。而法国的达利巴尔德,首先完成了把雷与闪电中产生电引下来的实验。达利巴尔德仅仅通过一根13米的铁杆,便把电从中引了下来。这时,雷电的电本质基本已经被证明了,但富兰克林自己又进行了著名的 “风筝实验”,通过确实放入云层中的风筝,引下了电。这样,他更确切地证明了雷电的电本质。1752年9月,富兰克林又在他的房间里,竖起了一根铁杆,引下雷雨天空中产生的电,再一次验证了尖端效应。到1754年,富兰克林的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被梅伦的普林迪茨地方的一个牧师迪维什第一次实现了。176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的一座大楼上,也建起一根避雷针; 1762年,英国的威廉·沃特森在英国竖起了第一根避雷针。到了1782年,在费城大约共竖起了400根避雷针。 最初,一些神学家们反对竖立避雷针。他们认为,雷和闪电是神的愤怒的表示,干扰它们是不敬的。但是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约翰·温思罗普作了有力的回答: 就像用上帝赐给我们的方法来预防雨、雪和风的后果一样,预防闪电的破坏,同样是人类的职责。避雷针发明以后,被很快地推广使用了。但是不久,有人发现,避雷针并不能绝对地预防闪电雷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避雷针的失败,归结于接地不好,或者是由于尖端不够尖。人们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设计改进。但是,一直都没有多少效果。到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人们认识到了真正的困难。原来,富兰克林的关于避雷针的理论是不完备的。现在人们认识到,经过种种改进的避雷针仍然失败,是由于在放电过程中可能产生振荡的缘故。虽然并不完美,但避雷针仍然被一直使用。通常的避雷装置,一般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一根固定在建筑物最高处的铁棒,一般高5米至10米,它的顶端焊有铜质或白金针尖; (2)从它们顶端引下的由导电金属线制成的引下线; (3)在引下线与大地之间,保证引下线和大地相连的接地线。避雷针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战胜自然的又一例证。虽然并不完善,但对于保护高层建筑等免受雷击,避雷针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半导体 CT扫描仪 ☛ 00004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