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文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文选 文选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又称《昭明文选》。原三十卷。所选作品上起先秦,下迄梁初,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策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八类。概括起来可分为诗歌、辞赋、杂文三大类。计诗歌四百三十四篇,辞赋九十九篇,杂文二百一十九篇,共七百五十二篇。入选作家除无名氏外,凡一百二十九人。此选注意文学与其它类型著作区别,主张所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不选六经、诸子,史书只选论赞;又特别注重辞赋、骈文、齐梁诗,某些质朴健康的优秀作品如汉乐府等则屏而未取;既体现编者对“文学”概念的进步认识,也反映出当时形式主义文学风尚。梁以前不少作品赖以保存,为后人研究先秦迄梁文学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唐显庆间李善为之注释,将原三十卷析为六十卷,注文征引丰富,释义比较精当,颇有价值。开元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为之合注,称“五臣注”,着重解释字句,不及李善注精善。宋人合两本为一,取便参证,题名“六臣注”。有影印宋刊本。李善注以清胡克家重刻宋刊本最善,附《考异》十卷。今有商务印书馆据《国学基本丛书》纸型重印本,又有中华书局据胡刻本断句影印本。“五臣注”仅存一部,为海内孤本,藏杭州大学图书馆。 ☚ 楚辞 古文苑 ☛ 文选 文选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选。萧统为南朝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病逝后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故此书亦名《昭明文选》。《文选》是流传至今的最早一部诗文选集,六十卷本中从十九卷至三十四卷大部分是诗、乐府与楚辞。选录时代上自周末,下迄南朝。在唐代以前诗人专集多佚的情况下,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赖此以传。书中所选诗歌多为精品,特别是像陶渊明这样杰出的诗人在当时尚未被重视的情况下(钟嵘《诗品》中仅将陶诗列为中品),选其诗近十首。另外如曹操、王粲、曹植、阮籍、潘岳、左思、谢灵运、谢朓、鲍照等优秀诗人都受到应有的推重,作到这一点颇为不易。我们以此与流传至今的《唐人选唐诗》进行一下比较,即可看出,没有一个选本能作到像《文选》编者那样公正地对待距自己时代不远的诗人。萧氏已经具有初步的文学观念,并有意识地注重文学特性,故入选诗歌作品多是文采斐然,富于真情实感的篇章。然而此选也有缺点,其选诗太重词藻和用事,因此不少清新朴素的作品被排斥在外,在选诗时还常常篡改原句,以合己意。如《古诗十九首》之十五古辞当为“夫为乐,为乐当及时。何能坐愁怫,忧当复来兹”;而《文选》更之曰“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诗句比原来整齐,但却改变了原诗的朴素的面貌。《文选》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所选诗歌体制风格成为后世所流行一种诗体,名曰“选体”,代有习选体诗者。《文选》本身也成为一种学问,名曰“选学”。《文选》原分三十卷,李善注《文选》,因为引征丰富、篇幅过大,才析为六十卷。现尚有古钞无注本《文选》残本传世。 ☚ 楚辞 玉台新咏 ☛ 文选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因其主编萧统 (501-531) 死后被谥为昭明太子,故又称《昭明文选》。《文选》所录,上至先秦 (托名为子夏的 《毛诗序》),下迄当代 (南朝梁),唯不录生人,是当时最完备的诗文总集。古代一些作品得以流传下来,就是借了 《文选》的光。萧统生活的时代,是传统文学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人们更加注意“文章” 的艺术性,讲究情思和文采,即将文学视为语言的艺术。《文选》所谓 “文”,就是指语言的艺术,用萧统在 《文选序》 中的话说,就是 “综辑辞采” 与“错比文华”,就是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根据这一标准,《文选》所录为诗、赋以及富有文采而又独立成篇的文章 (包括史书中有相对独立性的 “论赞”),而将经、史、子排除在外,其理由是: 六经既经孔子删定,后人岂可再加 “芟夷剪截”; 诸子 “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史书“繁博”,而且旨在 “褒贬是非,纪别异同”,与所谓 “篇章” 有别。这种区分,似乎令人莫名其妙,如 《庄子》历来以想象丰富(沉思)、词采瑰丽 (翰藻) 著称,即使按照萧统的标准,也应该属于典型的 “文”。如果说 《庄子》是“以立意为宗”,不是纯文学,那么 《文选》 中所选录的诏、册、令、檄、表、诔、碑文、行状等应用文,就更不是纯文学了。其实,《文选》 所录之 “文”,不但要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而且要能独立成篇,这就是 《文选》不收录经、史、子之文的根本原因。后代有些学者认为萧统是将经史子排除在 “文” 之外,这纯属误解。《文选》是分类编排的,大类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 弹事、 、 奏记、 书、 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七种文体,赋、诗下又根据内容分为若干门,如赋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畋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等十五门,诗下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反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行旅、军戎、郊庙、乐府、挽歌、杂歌、杂诗、杂拟等二十三门。这种分门别类今天看来也许非常繁琐,毫无必要,但在当时,却非常有用,因为《文选》 的目的,就是为读者提供作文的范本,这样细致的分类编排,无疑给读者提供了方便。因此,它一问世,便风行开来。唐宋时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子的必读书,甚至有 “ 《文选》 烂,秀才半” 的谚语。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至隋,出现过二百四十九种类似的选本,如挚虞的 《文章流别集》、李充的 《翰林论》、刘义庆的 《集林》等,但只有 《文选》 流传至今。有趣的是,研究注释 《文选》也成为专门之学,名曰 “选学”,这在古代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其中最著名的 “选学” 专家是唐高宗时代的李善,这位号称“书簏”的博学之士,引用了近一千七百部古书,来注释 《文选》 的语源和典故。这是后代选学家津津乐道的权威注释。如果说 《文选》曾经对传统文学发生过深远影响,那么李善的 《文选注》 对传统学术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文选诗文总集。又名《昭明文选》。三十卷。南朝梁萧统编。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文选》是在中国文学发展渐趋成熟,南朝统治阶级又爱好文学的背景下,由萧统招集文学之士编集的。全书收录自先秦子夏、屈原至当时作家凡一百三十家,不录生人。收录作品五百十四题。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萧统在《文选序》中自述编排体例云:“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全书大体分为赋、诗、杂文三大类,其中又细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三十八小类;而以赋、诗最多,再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十五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二十三门。 《文选》选录作品,“以文为本”(《文选序》),即注重收词人才子所作文学性较强的名篇,而属于后世所谓经、子、史的著作,如“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则一概不收,仅保留了史书中“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萧统还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故所录作品多辞藻华丽,声律调谐,用事切当,对偶工整,以楚辞、汉赋、六朝骈文为主,诗多取颜延之、谢灵运之类,如陶渊明平易自然之作,却入选较少。这既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学独立于经史之外的合理要求,又留有六朝绮靡文风的印记。但编者并未忽视思想内容的充实,如《古诗十九首》、鲍照的作品,均在收录之列,而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和浮靡轻薄的艳体诗,则被摒弃于外。可以说,《文选》包罗了梁以前七、八百年间重要的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各体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为后人研究梁以前文学提供了重要资料。此书也有不足,如分类嫌过于琐碎,选篇也不尽恰当;有些伪作,如李陵《答苏武书》,苏、李赠答诗,晋人伪造的孔安国《尚书序》,也混入其间;有的误标序文,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让太常博士》题下注“并序”,其实序文乃史传文字;有的误标题目,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书原文,陆机、陆云《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中“顾彦先”为全彦先之误。其他如割裂前人文字、编次欠当等,所在多有。 在古代,《文选》一书具有极为深广的影响。唐代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广大士子学习诗赋的范本,至宋初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陆游《老学庵笔记》)的谚语。对《文选》的注释和研究,成为专门的学问,唐初即有“文选学”之称。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唐高宗时李善的《文选注》,引书达一千七百余种,偏于词语与典故出处注释,而疏于注解文义。至玄宗时,有吕延祚将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文选》进表呈上,从此有《五臣注文选》的流传。五臣注虽谬误不少,“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宋至清,研治《文选》者蜂起。 今存有唐写本《文选集注》二十三卷、唐写本李善注《文选》,均为敦煌残卷,部分收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影印行世。最早刻本为北宋明道本(已残)。《四部丛刊》以宋刻六臣注本影印,中华书局以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李善注本影印,较为常见。通行本为清嘉庆胡克家翻刻尤本(并附胡撰《文选考异》十卷),1977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断句缩印出版。 《文选》《文选》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萧统编。萧统(501~531),字德施,南朝梁武帝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即位而卒。谥昭明。故后人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全书30卷,共收录周代至梁朝(不含在世者)七八百年间130个知名作者和少数佚名作者的诗、赋、文514题700余篇,分为38小类,各种文体大致具备。《文选》的选择标准,据萧统《序》,他是把经、史、子和文学区别开来,大胆地把它们排除在文学范畴以外,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概不入选,只是对史传中“综辑辞采”、“错比文化”的赞论序述,仍于选录。他强调作品的文采,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作,才是他心目中的文学作品,所以在《文选》中,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去相当大的比重,诗歌方面也较多地选录了格律比较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的作品。尽管所选未必精当,由于考证未精又收了一些伪作(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赠答诗),但总起来说,这部诗文总集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初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大体轮廓,为后人的文学史研究保存了重要资料。 《文选》在后世受到普遍的重视,影响深广,几乎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本,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见陆游《老学庵笔记》)。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个角度作了大量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仍可见到的专著即有90多种,其余散见的有关考据、训诂、评论更是不计其数;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该词首见于《旧唐书·曹宪传》)。现存最早、且影响最大的专著是唐高宗时李善的《文选注》60卷。李善学问渊博,注《文选》用力甚巨,所引书近1700种(这些书大都失传),数易其稿而成。玄宗开元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五臣注》。后人合刻,称为“六臣注”。但《五臣注》讹误颇多,嗣后又有人将“五臣注”择出,还李善《文选注》以庐山真面。清代“文选学”研究又起高潮,专著纷出,降及近代,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骆鸿凯(《文选学》)、丁福保(《文选类诂》)均有专著问世。 《文选》版本甚多。易寻而较好的本子是1977年中华书局缩小影印的清胡克家翻刻宋尤袤本李善注《文选》60卷。该刊本附胡克家《胡氏考异》10卷,胡刻本与尤刻本异文、篇目索引、著者索引亦附于卷末,以备查检。又将原书加了断句,极便读者。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善注标点本《文选》。 文选 文选总集名。亦称《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萧统好学爱文,因招聚文学之士,讨论典籍,商榷古今,共同编纂此集。全书原30卷,后分为60卷。选收上自先秦、下迄梁代,计129家(除佚名外)752篇作品。所收作品,先按体裁分为38类;类分之中,又以时代相次。编者根据“综辑辞采”、“错比文华”和“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的文学观点,不收经、史、子一类文章,而较多地选录了富有辞藻、声律之美的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尤其是把汉大赋编排在首席地位,反映了编者和同时代人的文学审美风尚以及本书的鲜明特色。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编选的文学总集,其中不少优秀篇什,例如《七发》等赖此保存。全书名篇颇多,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是研究梁以前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资料。唐宋人多以此为文学课本。杜甫教儿“熟精文选理”(《宗武生日》),自己“续儿读文选”(《水阁朝霁奉简严明府》)。陆游谓宋初“文人专意此书……至为之语曰: ‘文选烂,秀才半’。”(《老学庵笔记》)对此书的注释研究,隋末唐初已形成“文选学”。《旧唐书·曹宪传》载:曹宪(由隋入唐)“所撰《文选音义》甚为当时所重。初,江淮间为‘文选学’者本之于宪。又有许淹、李善、公孙罗,复相继以《文选》教授,由是其学大兴于代。”自隋唐迄今,《文选》研究专著尚存者不下90种,散见考释评论资料更难计数。最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李善注和吕延济等“五臣注”。宋人将李注和“五臣注”合刻为“六臣注”。李注引书1689种之多,史家有“淹贯古今”之誉。《文选》版本较多,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宋“六臣注”本,又有中华书局影印清代嘉庆间胡克家重刻宋刊李善注60卷(附《考异》10卷)本通行。 ☚ 六朝文絜 文体明辨 ☛ 文选wén xuǎn书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编的先秦至梁的诗文选集,所以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想来《离骚》、~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十七—十八·363)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專類教材 > 文選 文選 wénxuǎn 我國現存編選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共收録周代至南朝宋、齊八百年間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與少數佚名作者作品七百餘篇(首)。編選者蕭統,爲南朝梁武帝蕭衍之長子,曾立爲太子,死後謚昭明,故後來又稱《文選》爲《昭明文選》。隋唐以後,由于進士考試詩賦,注重文采,《文選》成爲士子必讀之書。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九:“江淮間爲《文選》學者,起自江都曹憲……憲以仕隋爲秘書,學徒數百人,公卿亦多從之學,撰《文選音義》十卷,年百餘歲乃卒。其後句容許淹,江夏李善、公孫羅相繼以《文選》教授。”宋代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諺。 文选 文选30卷,梁萧统编。《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选录起自周代迄于六朝,辑录100多位作家的700余篇作品。此集使六朝以前之文赖以保存,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萧统在选文的时候,大胆地将文学与经、史、子区别开来,史书中惟“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方可入选,认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方可归于文学作品。所以选文中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的比重,并将赋列为首位。此书是各家代表作之总集,便成为封建社会士人必修课本。 ☚ 选赋 文选注 ☛ 文选❶ 总集名。即《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文选南朝梁人萧统(501—531)编撰。三十卷。唐李善作注,引证丰富,将全书析为六十卷。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熟)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故一名《昭明文选》。曾招聚文学之士,编成此书,为我国今存最早一部文学总集。选录自周秦迄梁一百三十位知名作家与少数佚名作家的诗文,凡七百余篇。书前自序中说明选录标准是对史书中“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及“能文为本”,“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作品,方能入选。这样就把经、史、子与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历史地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全书按文体编次分: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文、哀策、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三十九种。诗、赋之下,各以内容归类,赋分十五类,诗分二十三类,以次列目,沿代序排列。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所占比重较大,诗歌选录对偶较严谨的颜延年、谢灵运、谢朓等人的作品为多,平易自然的陶渊明诗篇,却入选较少。其中历代多数作家作品都具有代表性,它使古代诸多重要文学作品得以保存传世,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广泛的影响,曾为文士必修课本,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对研究和注释《文选》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文选》学。其集大成者当为李善注本,李善学识渊博,晚年以教授《文选》为业,显庆(656—667)间,注释《文选》,颇有价值。至开元六年(718),又有吕延祚、将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进表呈上,至此,始有两种注本流传。五臣注重解释字句,不及善本精善。宋时将二注合刊,称《六臣注本》盛行于世。至清又将李注辑录出来,即今所见之李善注本。现存完整的刊本有南宋淳熙八年(1181)尤袤刊本,明汲古阁刊本,清嘉庆胡克家校勘重刻尤氏本,并著《考异》十卷。之后各种版本,多依据胡本。另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以胡刻断句影印一九七七年出版。一九八八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昭明文选译注》。 《文选》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共30卷,共选入先秦至梁元年(520)间130位作家的诗文辞赋,分为38类,共700余首,梁以前的诗文精华基本上都辑入《文选》,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唐宋时代以诗赋取士,本书为士人的必读书。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李善对本书作注释,引用古籍1000余种,析为60卷。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吕延济等5人合注本书,称“五臣注”。宋代人将李善注本与吕延济等5人注本合编为一,称“六臣注文选”。今有影印宋刊本。 文选 文选敦煌藏南朝人编选的诗文集。编者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立太子但未即位,31岁时因落水得病而死,谥昭明。有《昭明太子集》,已散佚。《文选》30卷,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对后世影响甚大。敦煌藏14种写本。S.3663,存37行,始成公绥《啸赋》,至书后题“《文选》卷第九”。P.2493,为陆士衡《演连珠》48首。P.2525,存《恩幸传论》至《光武纪赞》。P. 2542,仅存《王文宪文集序》。P.2543,存王元长《三月三日 曲水诗序》至《王文宪文集序》。P.2554,存谢灵运《乐府》1首,鲍明远《乐府》5首。P.2645,存李萧远《运命论》。P.2658,为扬子云《剧秦美新论》后段及班孟坚《典引》开端。P.2707,仅存9行。P.3345,存王仲宝《褚渊碑文》。P.3778,存颜延军《阳给事诔》与《陶征士诔》篇题。P.4884,存《三月三日曲水诗序》。P. 5036,存陆佐公《石阙铭并序》。李木斋藏0588,为唐玄宗开元四年写本,系六朝注孤本,与六臣及李善注本均异。这些残卷均有较高的校勘价值。 ☚ 《文心雕龙》残卷 李善注文选 ☛ 文选 文选敦煌藏南朝人编选的诗文集。编者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立太子但未即位,31岁时因落水得病而死,谥昭明。有《昭明太子集》,已散佚。《文选》30卷,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对后世影响甚大。敦煌藏14种写本。S.3663,存37行,始成公绥《啸赋》,至书后题“《文选》卷第九”。P.2493,为陆士衡《演连珠》48首。P.2525,存《恩幸传论》至《光武纪赞》。P. 2542,仅存《王文宪文集序》。P.2543,存王元长《三月三日 曲水诗序》至《王文宪文集序》。P.2554,存谢灵运《乐府》1首,鲍明远《乐府》5首。P.2645,存李萧远《运命论》。P.2658,为扬子云《剧秦美新论》后段及班孟坚《典引》开端。P.2707,仅存9行。P.3345,存王仲宝《褚渊碑文》。P.3778,存颜延军《阳给事诔》与《陶征士诔》篇题。P.4884,存《三月三日曲水诗序》。P. 5036,存陆佐公《石阙铭并序》。李木斋藏0588,为唐玄宗开元四年写本,系六朝注孤本,与六臣及李善注本均异。这些残卷均有较高的校勘价值。 ☚ 《文心雕龙》残卷 李善注文选 ☛ 文选 296 文选总集名。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不选经子,史书也只选些“综缉辞采”,“错此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别。分为38类,共700余首,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注重骈丽、华藻。今有六臣注本《文选》影印宋刊本及新排本通行。 ☚ 木兰诗 玉台新咏 ☛ 文选 《文选》wenxuan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诗文总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在东宫时延集文人们共同编订。后人也称为《昭明文选》。《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作品514题,上起子夏、屈原,下迄于梁普通七年(526)以前。从文章分体说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等38类,大体概括为诗歌、辞赋、杂文3大类。这体现了编者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 ☚ 颜氏家训 燕丹子 ☛ 文选 文选诗文总集。又名《昭明文选》。三十卷。南朝梁萧统编。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武帝天监元年(502)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有集已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 谢宣城集 玉台新咏 ☛ 文选 文选《文选》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萧统谥昭明,故 《文选》 又称 《昭明文选》。全书三十卷,共收录上起子夏、屈原,下迄当代巳故世的一百三十位作家作品,其编排的标准是 “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 ( 《文选》序)。分类颇细,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文体分类及源流的认识,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其时已进入较为细致的阶段。《文选》选录作品,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 “文为本” ( 《文选》 序),剔除了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萧统对 “文” 的认识,认为 “文” 要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在形式上要讲究辞藻华美、声韵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等,才合乎 “能文” 的标准。但萧统也并没有忽视对内容的要求,他指出 “文典则累雅,丽亦伤浮”,而诗文创作必须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要求能够做到 “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 (以上所引,见箫统《答湘东王书》)。《文选》的选录、编排就大致体现了萧统的文学认识与标准。《文选》包罗了相当部分先秦至梁初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文选》 的文学价值与历史价值,影响深远,唐以诗赋取士,《文选》成为士人的必修课,以至有 “ 《文选》 烂,秀才半” 之俗谚,而 “选学” 因此而立,后代的注本也随之迭出。其著名者有唐显庆 (656—661) 年间的李善注和开元 (713—742) 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的 “五臣注”。前者偏重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代表了当时的学术研究水平; 后者注重疏通文义,帮助读者理解原作精神,也有其价值。及后宋人把以上二注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清代“选学” 大兴,梁章钜、胡克家等的考辨,佐证更为精深; 近代则有高步瀛等人的义疏等。现流行的有商务印书馆的 《四部丛刊》 书、中华书局缩印的胡刻本。 ☚ 昭明太子诗 梁简文帝诗 ☛ 文选 《文选》Wenxuan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萧统为梁武帝萧衍之长子,立为太子, 未即位而卒, 谥号昭明, 故后人常称 《文选》 为《昭明文选》。从南朝宋文帝开始,文学与哲学、史学正式分离,自成一科。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学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大量前代的文学作品需要品评、鉴别和精选,这既是研究者工作的必需,又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于是像《文选》这样的文学范本便应运而生。《文选》共30卷,收录了上起先秦时的子夏(《文选》署为《毛诗序》作者)、屈原, 下自南朝梁的陆倕共130家, 514题的诗文作品700余篇。其成书时间约在梁武帝普通七年(526)至大中通三年(531)之间。萧统在《文选序》中明确阐述了其选篇的标准: “若夫姬公之籍, 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贤人之美辞, 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以及“记事之史,系年之书”,概不选录;而对史传中“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之篇什,则“杂而集之”。他大胆地拒一般的经、史、子于选本之外,而重点选录那些形式精美、声律和谐之作,有着明显的偏重艺术形式的倾向。此书的编排标准是 “凡次文之体, 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全书将赋、诗、杂文三大类作品分列为赋、诗、骚、七、诏、册、令等38小类,而赋又按内容分为京都、郊祀等15门,诗分为补亡、述德等23门。但因分类过细,不免碎杂。此选本虽然有误选伪作、误标题目、割裂文字等不足,但它大体上包罗了梁以前的重要作品, 并大体上能反映出各种文体发展的基本轮廓, 不但对当时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宋科举以诗赋取士,《文选》即成为文人士子学习诗赋最好的范本,其重要性甚至与经传相同。自隋、唐开始,人们便从不同的角度对《文选》进行研究,《文选学》从唐初开始便成为一种专门学问,并很快成为“显学”。历代研究《文选》的专著几近百种。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唐高宗时李善的 《文选注》,此书体例严谨,引证繁富,重在说明语源及典故。唐玄宗时,吕延祚、刘良、张铣、吕向和李周翰合注 《文选》,称 《五臣注文选》,疏陋错误处颇多,成绩不如李善注。宋人将李注和五臣注合并,于是有 《六臣注文选》,李善的 《文选注》反逐渐湮没。今之所见李注 《文选》,多为后人从六臣注中辑出单独刊行。清代学者在音韵、训诂、校勘、考订诸方面对《文选》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如汪师韩的 《文选理学权舆》,胡克家的 《文选考异》,梁章钜的 《文选旁证》,以及近人高步瀛的 《文选李注义疏》,均为佼佼者。目前通行本为胡克家翻刻宋代尤袤刻本, 中华书局1977年有缩印胡刻本。 ☚ 谢朓 庾信 ☛ 文选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又把《文选》称《昭明文选》。共30卷,收录了从周代至六朝近800年间的诗文752篇,100多位作家。分为38类,文体辨析很细致,超过前代,基本体现了齐梁以前的文学风貌。此诗文集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标准,不选后来归入经集子集的作品,只选诗文辞赋,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虽然这个划分标准有点片面,但毕竟是一次进步大胆的尝试。 ☚ 汉书 古诗源 ☛ 文选总集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梁的各体诗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文学作品为主,不选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缉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分三十七类,三十卷。唐显庆间李善为之作注,分为六十卷。注文颇重提供资料,较精善。开元间,又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5人合注,称“五臣注”。其注偏重于解释字句,与李善注时多出入。南宋时两本合刻,称《六臣注文选》,今有影印宋刊本。李善注有清嘉庆间胡克家重刻宋刊本,末附《考异》十卷。 文选 《文选》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又称《昭明文选》。30卷。收录自先秦至梁诗文辞赋700余篇,作者135人,分为37类,不收经、子作品,史书仅选论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过广泛影响。《文选》存世最早注本为唐显庆间李善注,将原书析为60卷。注文广征博引,有“淹贯古今”之评。今世传本有商务印书馆1936年印行清胡克家翻刻宋尤袤本60卷,附《考异》10卷。1959年重印。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胡刻本,全三册,附《考异》、篇目及著者索引。 ☚ 通代 六臣注文选 ☛ 文选wén xuǎn《本草纲目》谷部第23卷菰米(7)。诗歌总集。一名《昭明文选》。南朝梁萧统编。60卷。将经、史子和文学区别开来,排除在文学之外,史书中惟“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方可入选。所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方为文学作品。书中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相当比重,诗歌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的作品,陶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诗则入选较少。此书是各家代表作之总集。阅读便利。古代曾为士人必修课本。主要注本为《文选·李善注》。唐学者李善于显庆间注释,并析为60卷。注文收集资料较多,颇有价值。开元六年又有吕延祚将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锐、吕向、李周翰)注《文选》进表呈上。《五臣注文选》着重解释字句,不及善注精善。后有将二注本合刻,成《六臣注文选》。 文选 文选古文总集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辑编,故又名《昭明文选》。原30卷。该书共收录先秦至南朝梁130余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分为38类。所收作品主要为诗文辞赋,史书只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部分,不收经书子书之文。该书是研究汉魏文学史的最重要资料之一,特别是收录汉赋比例较大。正史所稀缺的汉代长安文化艺术、都城宫室、社会习俗等内容,多在《文选》所收诗赋中有较充分的反映,是研究汉代长安的重要参考书。唐代李善作注并析为60卷,清代胡克家校刊并著考异10卷。今出版有中华书局影印胡本。 ☚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古文苑 ☛ 《文选》诗文集。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字德施,今江苏武进人),组织编著。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死后谥号昭明,故又称《昭明文选》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文选》30卷(唐李善注本析为60卷),概括了当时各种文体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品,为后人研究南北朝及其以前数百年的文学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文选》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学古籍的校刊整理上,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凡是入选的作家作品,都受到后世文学评论家的足够重视;《文选》的问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文学即艺术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巩固;还为后人整理文学古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选》注本有两个:一为李善注本,一为五臣注本。 文选wen xuanliterary selections 《文选》wen xuanLiterature Selections→萧统 (Xiao Tong) 文选analects;selected works 文选analects;selected works 文选selection;collectanea;florilegium;literary selections 文选reading book 文选selected works;literary selections 文选总集名。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又称《昭明文选》。该书选录先秦至梁约八百年间的诗文辞赋七百五十二篇,分为三十八类,不收经、子,史书也只略选“综辑辞采”、“错比文华”的论赞。书中收录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基本上反映了梁以前各个时代的文学风貌,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也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文选书名。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世称《昭明文选》。全书三十卷。收诗、文七百余首、篇,选收标准受刘勰文学思想影响颇深。起白先秦,止于梁。略古详今,晋、宋以来作品收得较多。分为诗、赋、表、启、赞、论等三十九类。不收经、子,史书也仅收“义归乎翰藻”者。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许多作品借此保留下来。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书成后风行于世。是唐代考进士科文人的必读书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李善为其作注,注文收录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分成六十卷,今有清嘉庆间胡克家重刻宋刊本。唐开元年间(713—741),又有吕廷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为之合注,称《五臣注》。价值逊于善注。宋时将两种注合而为一,称《六臣注文选》,今有宋刊影印本。敦煌卷子中则有《文选》、《文选音》、《文选集注》等残卷。今分别收于《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及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影印唐抄本》第二至第九集中。(参考图25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