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道家美学与唐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道家美学与唐诗

美国学者叶维廉认为,道家的宇宙观对中国古典诗歌和诗论影响很大,它提供了一种“非创而创”(decreative-creative)的辩证法以及一套“感性表达”(perceptual—expressive)的程式。他说,道家不用“人为的概念和结构形式来表达宇宙现象全部变化生成的过程”,因为用“一切刻意的方法”去归纳、类分和组织宇宙现象,用“某种意念的模式或公式”去说明它们的秩序,用“抽象的系统”去决定它们的秩序的样式,“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限制、减缩、甚至歪曲”。这种宇宙观反映在文艺创作领域,便形成了道家美学。它主张“以自然现象未受理念歪曲地涌发呈现的方式去接受、感应、呈现自然”,中国文学和艺术也一直以此为最高的美学理想,这即是“求自然得天趣”。中国的山水诗是明显的例证,唐代的山水诗尤其如此。“这些诗不依赖比喻,不依赖象征:山水事物照它们的原貌原状呈现,诗人不用解说干扰,景物直接‘发声’直接演出,诗人仿佛已化作景物本身。”(《无言独化:道家美学论要》,载于台湾期刊《中外文学》第8卷第5期。)
叶维廉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与美学的汇通》)中,列举王维、孟浩然、杜甫、柳宗元、温庭筠等人的诗,具体说明了山水诗如何体现道家美学的要旨。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云:“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论者说,从翻译和诠释的角度看,我们要问:是“谁”移舟泊烟渚?是诗人自己所说的“我”吗?“既是亦不必是”。若诗中用了“我”,就“提供了一个境或情,任读者移入直接参与感受”。再者,人类的活动必然在时间中发生,诗中对此未予指明,因为“在中国诗人的意识中,要表达的经验是恒常的,是故不应把它狭限于某一特定的时空里”。这样,“可以使我们更迹近浑然不分主客的存在现象本身”。词的多元性也饶有趣味,“天低树”的“低”既可作动词,又可作形容词(“天”“低树”),“兼具活动与状态两种不可分的情况”。若译得很确定,就“限止了原诗的多面延展性,直接破坏了原诗的美感活动的程序和印象”。这首诗还反映了事象出现的前后次序。如“野旷天低树”句,其如电影镜头,“先是‘野旷’,再退后而将‘天’纳入视野,复移近‘低树’——这个注视的过程正好模拟了我们观物感应的活动,故能使读者(观众)再造、再经验此诗的瞬间的生命。”由上述可知,山水诗人一任无我的“无言独化”的自然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自己溶入这个浑然不分的存在,溶入事象的千变万化之中,并邀请读者直接参与美感经验的完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