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风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通风服用于给飞行人员散热或加温的特种服装。由衣面、通风管等组成。工作时能保证人体各部分均匀通风,且不妨碍活动。 通风服 通风服通风服,或称“气冷服”,是一种用于减轻身体温度负荷的专门防护服装。其原理是: 由气源系统供给一定温度的气体,经通风服管路系统按固定分配比例关系,不断在身体与服装间流过,于体表周围建立起适宜的微小气候环境,以满足人体热平衡的需要。现代军用飞机座舱虽已装有性能较好的环境控制系统,但仍难以解决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炎热地区作低空大速度飞行)的舱内温度控制问题。再者,由于穿着各种特殊防护服装所带来的热负荷问题,亦难以由单独提高座舱空调性能的途径解决。且为保证战术性能,军用飞机上也不可能安装性能过高的隔热、冷却装置。针对上述实际问题,采用通风服减轻热负荷实更为经济、合理。目前通风服已日益成为飞行防护服装配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送入通风服的空气温度,高于平均皮肤温度,则还有对身体加热的作用,可以防护低温侵袭。故现代的通风服已发展成为可具有冷却、加热双重作用的温度防护服装,但以前者为主。 图1 通风服 图2 夹层式通风服的结构剖面图 1.外层 2. 内层 3. 垫圈 4.垫圈上的小孔 5.内层上的小孔 6.身体表面 7.通风空隙 8.飞行服的外层 影响通风服性能的因素很多。根据温度生理学研究成果,对通风服设计工作提出下列原则: ❶服装所能覆盖的体表面积应尽可能增大,以便流经服装的气体,能与身体更多部位的体表接触,直接进行热交换。 ❷体表各部位的气体流量分配,应以身体不同体表区域的生理学特点为依据,以达到提高散热效率、保证舒适和节省通风量的目的。应予注意的区域性生理特点有:局部血管的分布、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和组织隔热性能等,以及由于这些特点所决定的局部热量散失上的差异;此外,为保持正常身体表面纵向温度梯度,还应适当增加四肢体表的风量,使肢体的皮肤温度低于躯干。 ❸头部通风问题应作专门考虑。因头部是一个良好的“热交换器”,有很高的散热效率,故对头部实施冷却,可从身体带走大量的热;再者,头部受到冷却时,通过“逆流热交换机制”,能使该部位动、静脉血流之间得以直接进行热交换,可在全身有热负荷的情况下使脑组织温度接近正常。这对于减少疲劳、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改善体温调节机能,均有一定作用。 ❹通风服的位置可以安排在整个配套飞行服内或外。若为降温目的,通风气体应尽可能在接近体表处释放出来;如为加温目的,则气体应在服装隔热层的浅表部位释放出来。 ❺为充分利用“动态隔热作用”,以取得更好的防护效果,从管道流出的气体,应尽可能在服装间多滞留一段时间。 ❻应穿着舒适,体积小、耐穿、易洗,并适合与其它飞行防护服装配套使用。关于通风服风温、风量和风湿参数的选定,较为复杂,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与飞行人员当时的着装情况、代谢水平和所处温度环境条件等有关。其次,这三个参数之间尚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在通风湿度恒定的情况下,风温低时,风量即可减少;反之,风温高时,风量又需加大。再者,以“对流冷却”为主要散热方式的“对流性通风服”与以“蒸发散热”为主的“蒸发性通风服”,在选用参数的原则上,尚有所不同。前一种服装要求风温低、风量大;后一种则要求用低湿空气通风。又由于明显的蒸发冷却须待身体出汗始能发挥作用,因而穿着蒸发性通风服的飞行人员,其皮肤温度往往会稍高于舒适水平。而对流性通风服的温热舒适性较好,穿着时平均皮肤温度可接近33℃,从躯干至肢端可保持5~6℃的体表温度梯度。后一种通风服性能优越,但其配套气源在工程上要求较高。可以根据舒适性要求、穿着时间的长短等具体选用。 通风服的冷却能力有限,如热负荷很大时则需采用“液冷服”(或称“水冷服”),以水为冷却介质进一步提高服装散热效能。 ☚ 飞机座舱微小气候 抗暴露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