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剂型
透皮吸收剂型是指某些应用于皮肤表面的剂型,其中药物能透过皮肤,吸收入血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这样的吸收方式称为透皮吸收。
药物透皮吸收的过程可以包括药物从剂型中的释放、透入皮肤和通过皮肤组织中的微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体循环三个阶段。正常人的皮肤结构主要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三层组成,表皮的最外层为角质层,现多认为角质层是限制化学物质穿透皮肤的主要屏障,药物通常只能以很慢的速度透过表皮,表皮内无血管,药物进入表皮一般不产生吸收作用。此外有些药物也可能通过皮肤附属器毛囊、皮脂腺以及汗腺途径透过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内有血管及淋巴管,对药物的穿透阻力小,药物透过表皮进入真皮及皮下组织后就易为血管及淋巴所吸收。不少因素可以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生物因素方面如皮肤状态、用药面积和部位等,制剂方面如药物与赋形剂的理化性质、剂型、用量及释药速度等,还有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能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在设计生产和应用时都要加以考虑。一般情况,角质层薄、毛囊多的部位渗透性有所增加,皮肤含水量大时渗透性也增加,破损及病变皮肤的渗透性明显高于正常皮肤,不同部位皮肤的吸收也有很大差别。此外皮肤的渗透性还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如年龄、性别、种族差异等。已知药物的透皮吸收机理通常为被动扩散,一般认为分子量低于800~1000,在油、水中有适当溶解度的药物可以通过透皮途径吸收,但药物对皮肤不应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由于透皮吸收的速度慢,起效时间较迟,透皮吸收剂型一般不宜用于速效制剂,而适于制成缓释或长效制剂,可以发挥其减少用药次数,延长药效及减轻副作用等特点。另外,皮肤给药方便,病人乐用,且可避免口服给药的某些不利因素及肝脏的首过效应。
目前应用于透皮吸收的剂型主要有两类,即软膏剂和具有控速释药体系的剂型。
(1)软膏剂: 通常透皮吸收软膏剂中药物吸收的主速过程是穿透皮肤屏障,故可受到皮肤透过性的影响,一般起效慢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制剂有硝酸甘油软膏及17β-雌二醇软膏等。硝酸甘油软膏含1~2%硝酸甘油,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心绞痛,应用时涂敷于皮肤表面(常在胸部),常用量多以从软膏管口挤出的长度计算,每次约1.3~5cm,涂布面积150~230cm2,每4小时给药一次。与舌下片比较,软膏剂的作用持续时间延长,但作用发生时间约延缓15~60分钟。透皮吸收软膏剂的缺点是应用后的吸收有差异; 对用量和用法如涂布面积、厚度等缺少明确的规定。
(2)控速释药体系的剂型:又称透皮治疗体系(TTS)近年来取得重大的进展和临床效果。这类剂型具有特殊的释药结构,可按制定的速度恒定地释放出药物,透皮吸收后能长时间在体内维持稳定的有效浓度。这类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速度是受剂型释药速度控制的。剂型的控释结构主要有膜渗透控释和骨架扩散控释两种类型。膜渗透控释结构是用微孔渗透膜计量地控制药物的透过释放,目前应用的有防治晕动病的东莨菪碱制品和硝酸甘油制品。东莨菪碱制品为圆片状,面积约2.5cm2,厚0.2mm,用时贴于耳后皮肤上,此处皮肤的透过性好,可保证剂型的控释作用。该制品为多层膜结构,从外至内依次为无渗透性裱背膜→贮药层→控释微孔膜→粘贴层→密封膜,用时将密封膜撕去即可贴用。粘贴层中可含少量药物作为起始剂量,贮药层中药物扩散通过控释微孔膜可在72小时内以恒定的接近零级速度释出药物,维持体内稳定的治疗浓度,可收到延长疗效和减低副作用的效果。类似结构的硝酸甘油制品也有应用,所产生的血药浓度比软膏剂更为平稳持久,一般24小时给药一次。膜控释制品的缺点是控释膜如破裂会造成泄药事故。骨架扩散控释结构通常是将固体药物微粒分散在凝胶状控释骨架基质中,使用后药物以一定速度从骨架基质中扩散释出,这种设计的长处是如果释药体系有破裂,不会使药物全部泄出。另外还有采用膜渗透和骨架扩散结合的控释结构,这类剂型有硝酸甘油控释制剂。还有些适于经皮肤吸收的药物,如甾体、心血管药物的控释剂型也在研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