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 韩 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11),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1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13)。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14);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15)?为我谢曰(16):“明天子在上(17),可以出而仕矣(18)!”
 
 〔注释〕
 ①本篇选自《韩昌黎集》。董邵南,寿州安丰(今安徽寿县)人,韩愈的朋友。②燕、赵,战国时国名。燕国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赵国地在今河北、山西一带。这里以“燕、赵”借指当时的河北地区。③举进士,应进士科考试。④不得志,指没有考中进士。有司,此指主持考试的部门。⑤利器,比喻卓越的才干。⑥适,往。兹土,这个地方。指河北一带。⑦有合,有所遇合。指得到赏识和重用。⑧子,您,指董邵南。不遇时,未遇发挥才干的时机。⑨强,勉力。⑩矧(shen审),况且。(11)化,教化。移易,改变。(12)恶(wu乌),怎么。(13)聊,姑且。卜,测试。(14)吊,凭吊。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赵人,曾辅佐燕昭王破齐,攻占齐国七十多个城池。燕昭王死,燕惠王立,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解除了乐毅兵权。乐毅为避祸,回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他的坟墓在今河北省邯郸市。(15)屠狗者,以屠宰狗为生的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这里指有才干但埋没在民间的人。(16)谢,告诉。(17)明天子,圣明天子。此指唐宪宗。(18)仕,做官。
 
 〔分析〕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全文仅一百五十一字,但其艺术光彩照耀古今。清桐城派领袖姚鼐以为它独创奇格,“冠绝前后”(《古文辞类纂序目》)。他人瘦“气羸”,平时难以高调诵读文章。但当他读此篇时,为以音节求神气,必高调朗诵,“数易而始成声”。在艺术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堪称为后世典范。
 首先,是在创意立言方面大胆创新,打破了赠送序那专说好话的传统模式,以委婉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批评和劝诫。文章大约写于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当时作者在京师长安担任官卑职微的四门学博士。董是作者的老朋友,贞元十五年,他曾写《嗟哉董生行》长诗,歌颂董氏的“孝慈”与“仁义”,可见董是个有为的青年。但是“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声”,在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来说,不做官就是失业,家里就要饿肚子。后来董邵南赴京应进士试,因为没有权贵推荐,名落孙山,因而愤然离京,准备游河北另谋出路。对于朝廷昏暗,不能举贤授能,践踏人才,韩愈很气愤,对董生怀才不遇也极同情;但对他“游河北”却怎么也不能同意。须知,安史之乱以后的河北三镇,早已成为军阀割据叛乱的老巢,叛镇对抗中央,“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如羌狄然”(《新唐书·藩镇传》)。怎么可以为了吃饱而抛弃原则,为敌人所用呢?这是涉及到国家前途和民族气节的根本问题。因此,韩愈虽然同情朋友的不幸遭遇,但又不被怜悯的感情泪花遮盖自己的远大目光。真正的朋友,不可说虚假的奉承话。在文章中,韩愈不仅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运用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对董生游河北提出了巧妙的批评和善意的劝阻;而且反过来借此机会,号召燕赵之士回归朝廷。这就完全出人意外,令人感到新鲜和鼓舞,增添了信心与力量。在当时国家面临分裂的严重形势下,能够这样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其态度与立场是正确的。这样来选题立意,确是高瞻远瞩,胜人一筹,情真意挚,主题深刻,因而现实意义愈加强烈。
 其次,艺术构思新颖巧妙,篇章布局波澜起伏,欲擒故纵,舒卷自如,自然变幻,神妙莫测。
 在立意既定之后,关键就在于如何达意的艺术手段。古代的赠送序这种文体,是“君子赠人以言”,传统习惯是临别时说些好听的话,以图吉利。如果在文中明确地语含讥讽,一是古来文章无此体例,二是董生听了不舒服而难以接受,三是韩、董二人当时仍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因而这样的文章还是不作为好。但韩愈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了“引物连类”的艺术手法,巧妙地“以送为留”,这样的艺术构思,既充满了同情,又坚持了原则,令人心服口服。
 全文分两个自然段。从开篇至“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为第一自然段,其中心是“送”字,顺水推舟,借送行而对董生“连不得志于有司”深表同情,谴责朝廷堵塞贤路的腐败,似乎董游河北,合情合理。“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现在董到河北,“吾知其必有合也”。文章如此入手,听者容易接受,文章巧妙在于抬出一“古”字和一“合”字,为后边的批评和挽留埋下了伏笔。余下文字为第二自然段,中心已从“送”转到“留”。其中又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这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古时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感天动地,何其壮哉! 但这是古代的事实,而现在呢? 言外之音,令人深省。这小段紧接上段的“古”与“合”,进一步提出了“合”的条件——“仁义”,作为文章自然转折的契机。第二小段:“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这是关键的话。它主要由商量的疑问语气组成,对董生游河北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态度委婉,但论点论据无可反驳。当时河北叛镇,骄横狂妄,目无朝廷,哪还谈什么“仁义”? 因今异于古,所以董生游河北,必然不能“合”。这就欲擒故纵,化“送”为“留”。余下文字为最后一小段。从董生具体的人和事的范围跳了出来,思路豁然开阔,引导读者更进一层地去思考问题的实质,具有“言止而意不尽”之妙,令人回味不已。“为我吊望诸君”一句,潜台词很多:古时功高如乐毅,况且不免去燕奔赵,暗示了现在董生去河北必然不合的命运。同时,又以乐毅对故国的忠心,来提醒董生,使其愧悔而放弃游河北的计划,早日回归而报效国家。在朝廷与叛镇之间,作者明白宣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号召河北尽早回归朝廷。这样一放一收,既前呼后应,章法谨严,又灵活多变,舒卷自然。通过“不言之言”,《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把堂堂正正的大道理说活了,委婉亲切,以情动人,而没有任何抽象说教的痕迹。
 再次,生动的形象,强烈的对比,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散文艺术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文字精炼,而“自有风韵疏淡”。《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写董生“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淡淡一笔,形象已出。“郁郁”二字,既有懊丧,也有愤慨,把他远游河北时的矛盾心态,渲染得淋漓尽致。韩文另一特点是“文中有我”,字里行间,作者的激情自然横溢,真挚而感人。如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反复咏叹,把作者那同情与焦虑交织的复杂心情和盘托出。最后那“明天子在上”的大声疾呼,一个忧时爱国的作家形象,跃然纸上。文中提到“望诸君”与“屠狗者”,实际上也是积极调动读者的艺术联想,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来形象地说明深刻道理,毫不生硬,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文中,作者巧于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事物的矛盾变化。提出了“古”与“今”,“慕义强仁”与“不仁不义”,“合”与“不合”这三对交叉迭现、或明或暗的矛盾作为贯穿线索,通过艺术对比,把文章推向了高潮,从而促进了主题的深化。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文学语言,一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一方面又富有感情色彩,把“情理”二字,完美地表现了出来。全文仅一百五十一字,却字字珠玑:实词准确生动,形象性强;虚词脉络清晰,语势一贯,艺术地体现了既诚恳又严肃,既婉转又明确的语言特点。精炼的文学语言,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在容量及艺术张力。文章虽短,却自具长篇之势,蕴藏了非常丰富、极其复杂的内容和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评说〕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仅百余字,而感慨古今,若与燕、赵豪俊之士,相为叱咤呜咽其间。一涕一笑,其味不穷。昌黎序文当属第一首。”
 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按此文婉而多讽,妙在含蓄不露。结处提出‘明天子在上’,名义凛然。茅鹿门谓昌黎序中以此为第一,可谓不诬矣!”
 朱宗洛《古文一隅》:“本是送他往,却要止他往,故‘合’一层易说,‘不合’一层难说。文语语作吞吐之笔,曰‘吾闻’,曰‘吾知’,曰‘聊以’,于放活处隐约其意,立言最妙。其末一段,勿作开宕,与‘不合’意初看若了不相涉,其实用借笔以提醒之,一曰‘为我’,再曰‘为我’,嘱董生正以止董生也。想其用笔之妙,真有烟云缭绕之胜。凡文之短者,越要曲折,盖曲则有情,而意味倍觉深长也。”
 过珙《古文评注》:“劝其往又似劝其不必往,言必有合又似恐其未必合。语意一半是爱惜邵南,一半是不满藩镇。通篇只以‘风俗与化移易’句为上下过脉,而以‘古’、‘今’二字呼应,含蓄不露,曲尽吞吐之妙。唐文唯韩奇,此又为韩中之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题 解】

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就是临别赠言,朋友要离开了,说一番祝福或勉励的话送他。韩愈这篇赠序是写给一个叫董邵南的朋友的。当时董邵南因考进士未中,心中懊恼,决定离开长安赴河北藩镇处谋职。韩愈一向维护朝廷的统治,视藩镇为叛逆,因而极不赞同董邵南此行,希望他将来仍然回到长安来,为天子效力。但这个意图表达得委婉含蓄,需仔细品味才能看得出。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是为了挽留朋友,他把自己的意思巧妙地分成三层来说:第一层先从河北古代的风俗教化来看。首先说董邵南这次去一定会得到重用,这是临别赠言的一般说法,也是一种陪衬;接着语气一转,转到风俗教化古和今不一定相同上去,于是董邵南这次去河北能否得到任用也就不一定了。这是第二层,逐渐透露了作者的真正意思,可真正的意思还是没有说出来。第三层要董邵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这才进一步说出自己的真意。用意一层比一层深,一转再转,可见韩愈多么善于应用曲折委婉的手法。这篇文章还善于用含蓄的写法,比如文章最后不说反对董邵南到河北去,却希望董邵南到河北去吊乐毅的坟,劝“屠狗者”去京城做官,实际上是希望董邵南留在京城,为国效力。

这篇“序”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意思逐层深入,语言自由流畅,恳切委婉。


古代文学作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文篇名。韩愈作。宋朱熹云:“此篇言燕赵之士仁义出于其性,乃故反其辞,以深讥其不臣而习乱之意,故其卒章又为道上威德以警动而招徕之,其旨微矣。”(《韩文考异》)明茅坤说:“文仅百余字,而感慨古今,若与燕赵豪俊之士,相为叱咤呜咽其间。一涕一笑,其味不穷,昌黎序文当属第一首。”(《唐宋八大家文抄·韩文公文抄》)清陈景云说:“董生不得志于有司,事在贞元中,详见公诗。时仕路壅滞,两河诸侯竞引豪杰为谋主,由是藩镇益强,朝廷旰食,此开成初宰相李石告文宗云尔。董生北游,正幕府需才,王室多事之日。文中立言,尚欲招燕赵之士,则郁郁适兹土者,其亦可以息驾矣。送之所以留之,其辞绞而婉矣。”(《韩集点勘》)储欣认为本文意义所归,惟朱熹得之,且序中明明道破。而茅坤“燕赵豪俊之云,何异说梦”(《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方世举据“明天子在上”云云,定本文为作者在唐宪宗时的作品(《昌黎诗文编年笺注》)。吴汝纶说:“《嗟哉董生行》称唐贞元时,此序亦当贞元时作,殆十八年为四门博士时也。”(《唐宋文举要》引)近人童第德据清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定为贞元十九年所作(《韩愈文选》)。吴小如以为方世举之说“近是”,而童第德之说“似未洽’(《读韩愈<送董邵南序>》)孙昌武说作者“揭露了当时割据强藩与朝廷争夺人材的问题,劝说友人为‘明天子’而出仕,对藩镇动乱表示隐忧。这样,他的纪纲观念、忠爱思想,一方面表现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保守意识,另一方面又有反对藩镇逆乱的积极内容”(《唐代古文运动通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元和时,董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将往游河北,韩愈作此文为赠。文中对董的遭遇,抱有深切同情;但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提出忠告,劝他不要走入歧途。……当时,藩镇喜招揽人才,增强实力,以对抗朝廷;而失意之士,也多托身幕府,求谋个人的出路”。刘耕路说:“董邵南科举失意,要到河北藩镇去找出路,作者安慰他会遇到知己,但也提示他不要盲目乐观。最后提出古时始见用而终见疑的乐毅和处乱世而隐姓埋名的高渐离,感慨有才能的人遇时用世之难。韩愈写此文时,刚刚当上国子监博士,深有仕途艰难的体会,所以感慨朋友也未尝不是感慨自己。有人说作者是想劝告董邵南不要去为藩镇分裂势力效劳,还有人以为作者是让董邵南去劝藩镇归顺朝廷,我们说,从文中不易看出这种意图。”(《韩愈及其作品》)霍松林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反对董邵南游河北,但其内容远不止此。与此相联系,指斥了当时割据河北的藩镇;流露了对“有司”的不满,责备他们“为渊驱鱼”;向最高统治者敲了警钟,所谓“明天子’其实不很“明”,但作者却希望他“明”(《古文鉴赏辞典》)。本文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而又承转灵活,富于变化,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篇幅虽短,并无一览无余之弊。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古代小品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 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昌黎先生集》)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极难写的文章。因为作者对董生此行的态度与“送序”文体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作者写序时,安史之乱的战火已彻底粉碎了开元盛世的辉煌梦境,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对抗。韩愈是主张削平藩镇分裂,维护中央集权统一的,而董生所赴河北后正是藩镇天下,投靠即是“从贼”。但作者明言相劝,则不是送游而是留行,有违董生求序初衷,而且董生“怀抱利器”,“不得志于有司”的遭遇也着实让人叹息,更不便责备。这样作者就不得不在送序规范的严格控制下暗藏金针,因难见巧了。所以字里行间同情之意不时流露出来,同时处处不见劝字又处处让人感到劝意。序文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董生不幸遭际的强烈同情,认为董生去燕赵这种“多感慨悲歌之士”的地方,必有所合。但在正面肯定相送时留下一个“古称”的小小伏笔。接着由一般“慕义强仁者”导向“燕赵之士”,对“必有合”作更深入的发挥。文章至此蓄势已足,陡然出现由古向今的突转。今日燕赵怎样?作者提出了风俗人情随时代教化改变的原则。既然如此,就未“必有合”,何况古燕赵之地已被藩镇诸将教化移易多时,怎么会不变古风呢?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劝而不规,含蓄地要董生以自己的出游检验一下,来回答作者的疑问。但作者此段提出 “仁义”与“合”的关系,使董生一下陷入了二难境地,要与河北藩镇“合”就须违背“仁义”之性,坚持仁义之性就须“不合”。
 甘蔗没有两头甜,你的取舍呢?规劝至此,作者又荡开一笔,重返历史风云之中,照应“燕赵古称”。单单提出请董生吊念被迫出走赵国仍念念不忘故土燕国的名将乐毅。同时托他去闹市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这样敢抗强暴的义士。并代他致意,为圣明的天子招贤入仕。至此,韩愈对董生此行态度已尽在不言之中了。但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明天子何在?这恐怕只是韩愈一厢情愿的善良愿望罢了。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董邵南是寿州安丰(今安微省寿县)人,韩愈的挚友。中唐时期藩镇跋扈,河北地区处于割据状态。各地藩镇为增强实力,对抗朝廷,都广泛招揽人材,而失意之士为谋出路,也不惜依附投靠,托身幕府。董邵南于元和年间应试未中,郁郁不得志,便准备远游河北。韩愈在文中对董的遭遇表示深刻同情,但又不希望董去投靠藩镇,表明了反对分裂割据、拥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全文以“古”“今”二字为行文关键,以“吾知”、“吾恶知”转折呼应,深婉含蓄,短而曲折,表达了作者深长难言的劝讽之意,耐人寻味。

☚ 送穷文   进学解 ☛
000067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