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句·兼语句
吴启主著。系《教学语法丛书》之一。全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引论,二连动句,三兼语句,四余论。引论指出连动句、兼语句是汉语特有的两种句法结构,简要地叙述了这两种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介绍了本书写作的有关问题。对于连动句,讨论和描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连动式的名称和范围:1.名称2.范围:
❶赵元任的连动式范围
❷吕叔湘的连动式范围
❸张志公的连动式范围
❹本书的连动式范围。本书所确定的连动式范围是:
❶连动式主要是动词结构的连用,少量的是动词结构和形容词结构、主谓结构的连用,但不包括介词结构和动词结构连用的格式。
❷连用的两个动词结构,一般同一主语,也可以不同主语而同主题,但不能出现兼语。
❸连动式里两个动词结构的意义关系可能不分主次、轻重,也不可能分主次、轻重,但在结构形式上不能作其他结构分析。(二)连动式与其同形格式的区别:1.连动式和并列式;2.连动式和偏正式(状+动);3.连动式和动宾式;4.连动式和动补式;5.连动式和紧缩式;6.连动式和复句结构。(三)连动句的构造:1.结构成分:
❶前动V1的性质,
❷后动V2的性质。2.结构关系:
❶V1、V2和句子主语(S)的关系,
❷V1和V2之间的意义关系。3.多重连动式。(四)连动式的类型:1.各家划分连动式类型的情况:
❶张志公等《汉语知识》的类型,
❷吕冀平《复杂谓语》的类型,
❸《汉语知识》和《复杂谓语》类型比较,
❹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的类型。2.本书连动式类型的划分:按V1的性质和V1和V2的意义关系划分为4大类若干小类:
❶S‖V1+O→V2、
❷S‖V1+C→V2、
❸S‖V1(“来”“去”“~来”“~去”)→V2、
❹S‖V1+“着”(或“了”)→V2。根据主语S的特点划分为四大类:
❶S为施事、受事的连动式、
❸S为施事、受事同体的连动式、
❹S既非施事、又非受事,而只是话题的连动式。(五)连动式短语的功能。对于兼语句,也讨论和描述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兼语式的名称和范围:1.名称;2.范围:
❶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宾语的补足语”的范围;
❷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递进式”的范围;
❸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兼语式”的范围;
❹洪心衡《兼语式的范围》的范围;
❺本书的兼语式范围。本书认为用“限定法”来确定范围,比较难于统一意见,不如采用“排除法”,将明显的非兼语式排除,剩下来的就是兼语式。(二)兼语式与其同形格式的区别:1.兼语式和连动式;2.兼语式和主谓作宾式;3.兼语式和双宾式;4.兼语式和“被”字式、“把”字式,5.兼语式和紧缩式,6.兼语式和复句。(三)兼语式的构造:1.前动V1的性:
❶使令类:支使义动词、请求义动词、派遣义动词、托义动词、劝阻义动词、催逼义动词、组织义动词、应允义动词、迎送义动词、引领义动词,
❷交接类。
❸情意类:承谢义动词、爱憎义动词、祝愿义动词。
❹称说类。
❺“有”字类。
❻“是”字类。
❼其他。2.后动V2的性质。3.兼语句的主语。4.兼语式的转换和省略。(四)兼语式的类型:1.各家划分兼语式类型的情况:
❶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的类型,
❷吕冀平《复杂谓语》的类型,
❸吕叔湘等《现代汉语八百词》的类型。2.本书的兼语式类型的划分。(五)兼语式短语的功能。最后余论讨论了两个问题:1.连动式和兼语式连用的结构分析;2.连动式和兼语式的运用。1990年7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连动句·兼语句
书名。吴启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本书系《教学语法丛书》之一。全书分为四个部分: 一引论,二连动句,三兼语句,四余论。引论指出连动句、兼语句是汉语特有的两种句法结构,简要地叙述了这两种结构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介绍了本书写作的有关问题。对于连动句,论述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连动句的名称和范围。(二) 连动式与其同形格式的区别。(三) 连动句的构造。(四) 连动式的类型。(五) 连动式短语的功能。对于兼语句,同样论述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兼语式的名称和范围。(二)兼语式与其同形格式的区别。(三)兼语式的构造。(四)兼语式的类型。(五)兼语式短语的功能。最后余论讨论了两个问题:1.连动式和兼语式连用结构的层次分析;2.连动式和兼语式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