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进贤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进贤冠

进贤冠

古代儒者服戴的缁布冠。以冠之梁数标志其贵贱。汉制: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历代因之。刘辰翁《木兰花慢》词:“笑吾党清谈,长衣具,更进贤冠”。

☚ 褥   貂蝉冠 ☛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冕弁冠 > 進賢冠
進賢冠  jìnxiánguān

漢代冠名。承先秦緇布冠遺制而成,前高後低,本爲儒者所服,後用爲官服。冠上有梁,以梁數分别貴賤,歷代因之,至元代其制始廢。《後漢書·輿服志下》:“進賢冠,古緇布冠也,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學弟子皆一梁。”《晉書·輿服志》:“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生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三公及封郡公、縣公、郡侯、縣侯、鄉亭侯,則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書、關中内侯、二千石及千右以上,則冠兩梁。中書郎、秘書丞郎、著作郎、尚書丞郎、小史,並冠一梁。漢建初中,太官令冠兩梁,親省御膳爲重也。博士兩梁,崇儒也。宗室劉氏亦得兩梁冠,示加服也。”唐·杜甫《丹青引》:“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宋·高承《事物紀原·進賢》:“古緇布冠之遺象也,董巴以爲文儒之服……梁别貴賤,自漢始也。”

進賢冠

(《三禮圖》)

进贤冠jìnxiánguān

省称“进贤”。文官及儒者所戴的一种礼冠。源自缁布冠,两汉时期比较常见。冠上有梁,以梁数多少区别等级,汉代进贤冠,一般为三梁,最多为五梁。汉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以漆布为之,中用玳瑁、犀或角质的簪子横贯。冠有缕金涂银的额花,冠后有“纳言”,以罗为冠缨垂于颔下结之。又以金或金涂银和铜制成冠梁,直贯于顶上。西汉和东汉有很大差别,西汉时为单着,而东汉则在冠下加帻。两晋的进贤冠,皇帝亦有戴者,多是五梁。唐代的进贤冠,冠耳升得更高,且由尖变圆,展筩则演变成卷棚形,之后渐趋消失,将展筩和相当于介帻的冠顶合为一体。到了宋代,进贤冠的展筩和介帻合而为一,冠梁则直接排在冠顶。明代的进贤冠,直接称为梁冠,官品高低以冠上梁数为差,最高官为八梁,并加笼巾貂蝉,最低的一梁,式样和宋代相同,冠梁排列于冠顶,更容易辨认。入清以后废除。《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汉蔡邕《独断》卷下:“进贤冠,文官服之,前高七寸,后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卿大夫、尚书博士两梁;千石八百石以下一梁。汉制。礼无文。”《汉书·隽不疑传》:“不疑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谒。”《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小史,并冠一梁。汉建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博士两梁,崇儒也。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示加服也。”《隋书·礼仪志七》:“进贤冠,黑介帻,文官服之。从三品已上三梁,从五品已上两梁,流内九品已上一梁。”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新唐书·车服志》:“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通典》卷五七:“大唐因之,若亲王则加金附蝉为饰。复依古制,缁布冠为始冠之冠,进贤、缁布二制存焉。”宋高承《事物纪原·进贤》:“古缁布冠之遗象也,董巴以为文儒之服……梁别贵贱,自汉始也。”《宋史·舆服志四》:“进贤冠以漆布为之,上缕纸为额花,金涂银铜饰,后有纳言。以梁数为差,凡七等,以罗为缨结之;第一等七梁,加貂蝉笼巾、貂鼠尾、立笔,第二等无貂蝉笼巾;第三等六梁,第四等五梁,第五等四梁,第六等三梁,第七等二梁,并如旧制,服同。”


进贤冠


(宋聂崇义《三礼图》)

进贤冠

进贤冠

帽子名。官帽。文官冠。《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有5梁、3梁、2梁、1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3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3梁。卿、大夫、8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2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史,并冠1梁。汉建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博士两梁,崇儒也。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示加服也。” 《新唐书·车服志》: “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黑介帻,青緌。纷长6尺4寸,广4寸,色如其绶。三品以上3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及国官1梁,六品以下私祭皆服之。侍中、中书令、左右散骑常侍有黄金珰,附蝉,貂尾。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诸州大宗正1梁,绛纱公服。”

☚ 金国皇太子冠服   进贤车 ☛
进贤冠

进贤冠

古代一般文官的朝服之冠。为古缁布冠遗象,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三梁、两梁和一梁之分。依冠梁多少分别高下等级。公侯三梁,两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博士以下至私学弟子皆为一梁。汉代以后袭用,依品官等级配以不同数目的冠梁。

☚ 獬豸   凤冠 ☛
进贤冠

进贤冠

又称梁冠。是帝王及臣属参加一般性典礼所戴的一种冠帽。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前有梁,也即冠上的横脊,以𫅗为筒, 裹于梁及梁柱。从汉代开始,文官戴进贤冠。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等三梁; 卿、大夫、中二千石至博士两梁; 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一梁。汉代的天子偶尔也戴进贤冠,不过用五梁。魏晋时代百官仍用进贤冠,梁数有三、二、一之别,天子的杂服所用仍为五梁进贤冠。隋唐之际天子偶尔也用五梁进贤冠,不过这时进贤冠依然是文官的主要首服。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为一梁。宋代文官所戴的进贤冠变得比较复杂,梁数也有所增加,前还要以额花作为装饰。一等是三公及皇族的冠式,为七梁,另加貂蝉笼巾为饰。第二等虽也为七梁冠,但不加貂蝉笼巾。第三等为六梁。至最低一等官员,仅为二梁。辽、金等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皇朝也采用进贤作为文官的冠帽。明代的进贤冠,虽也加貂蝉笼巾,但所用梁数的分别与宋代有所不同。公用八梁冠,加貂蝉笼巾,前后以玉蝉为饰; 侯用七梁冠,也加貂蝉笼巾,前后用金蝉为饰; 伯则改用玳瑁蝉,以雉尾为饰; 驸马则省去雉尾。清代完全废弃了进贤冠,以朝冠等纯满族风格的冠式代替。

进 贤 冠

☚ 武冠   忠静冠 ☛
进贤冠

进贤冠

古代文官儒生所通用之冠。《晋书·舆服志》称之为“古缁布遗象也”。其形制:“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服用情况:“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卿大夫、八座、尚书、关中内侯、二千石及千石以上,则冠两梁;中书郎、秘书丞郎、著作郎、尚书丞郎、太子洗马、舍人、六百石以下至于令史门郎小吏,并冠一梁。汉建初中,太官令冠两梁,亲省御膳为重也;博士两梁,崇儒也;宗室刘氏亦得两梁冠, 示加服也”。

☚ 刘氏冠   委貌冠 ☛

进贤冠

汉代文官、儒生通用之冠。仿古缁布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后汉书·舆服志》载东汉定制:公侯三梁,列侯不奉朝请、侍祠祭者不得服此;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两梁,以示优礼。太官令掌皇帝饮食,秩六百石,章帝时以其职亲重,特许两梁。献帝又许三府长史两梁。

进贤冠

古时儒者所戴的缁布冠。汉制,公侯冠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染,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学弟子皆一梁,以冠的梁数多少区别贵贱。历代因之,元以后其制始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