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疾病及其防治
运动性疾病是指由于训练安排不当造成体内的紊乱出现的疾病或异常。常见的运动性疾病有: 过度训练、过度紧张、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尿液异常(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运动性管型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运动性肌红蛋白尿等)、运动性贫血、运动性高血压、低热、运动员肝脏疼痛综合征,以及停训综合征等。
运动性疾病的总的预防原则是:(1)遵守运动训练的生理原则:主要包括训练的循序渐进性、系统性、节奏性和个别对待等。尤其要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运动强度。这对预防过度训练,过度紧张,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关系更大。
(2) 加强全面身体训练: 全面身体训练水平是进行专项训练的基础,尤其对耐力性周期性运动为主的项目更为重要。事实证明,运动性贫血,运动员肝脏疼痛综合征,运动性蛋白尿等多见于全面身体训练不足的运动员。
(3)注意外界环境的变化: 例如跑道场地过硬易引起运动性血红蛋白尿,高原环境下运动易引起运动性血尿和心律失常,酷热天气下运动要预防中暑等。
(4) 避免突然停止训练: 除患急性病或急性外伤外,运动员经过系统训练后应避免突然停止训练,否则易引起身体内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即“停训综合征”的出现。
运动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1)调整运动量、改变训练内容和方式: 常是治疗运动性疾病的关键性措施。往往经过运动量的适当调整,很快就能消除病症,毋需进行其他特殊的治疗。某些运动性疾病患者不宜停止运动,只要改变训练内容和方式即可。例如运动性血红蛋白尿均在直立体位下运动时产生,在卧位或坐位下不出现。这时适当减少直立位下锻炼量,增加卧位或坐位下锻炼,既可继续保持身体训练状态,又能避免出现血红蛋白尿。
(2) 药物的应用: 由于多数运动性疾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所以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的,常采用一些药物进行试验性治疗。比较常用的有多种维生素 (如维生素B12、B1、C、E),三磷酸腺苷,能量合剂(葡萄糖、胰岛素、辅酶A),蜂乳或蜂皇精片,灵芝类药物(灵芝酊、灵芝液或灵芝片),首乌片,刺五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