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辽宁蚕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辽宁蚕业Liaoning sericulture辽宁省是中国最主要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年产茧量约占全国柞蚕总产茧量的70%。《金史·太宗本纪》载:“金太宗天会三年七月,南京帅以锦州野蚕成茧,奉其丝绵来献。”金代南京即今辽阳,说明早在八百多年以前辽宁的柞蚕茧已被采集利用,但长期未能发展。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末清初年间,山东境内人工放养柞蚕普遍推行。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横渡渤海到东北一带的山东移民,常携带蚕种以养蚕谋生。《奉天通志》记载了“清乾隆二十七年六月,编立奉天流寓锦州、复州等处养蚕织绸人民保甲。”(复州即今辽宁复县)说明1762年前后流寓在辽东半岛养蚕、织绸的山东人很多,地方已经行使行政管理,征纳税收。此外,成书于乾隆38年(1773)的辽海丛书《塔子沟纪略》,详尽地记叙了山东农民携带柞蚕种从陆路出关到塔子沟地区(今凌源县一带)的养蚕情形。《奉天通志》所载农商统计,当时全省养蚕已扩延到13个县,尤其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盖县有柞蚕缫丝工厂以后,辽南各县柞蚕业大兴,凡稍有能力者多舍耕而蚕,无山场者租场养蚕,一度成为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达地区。营口是柞蚕茧、丝出口外运的主要港口之一。到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辽东一带的柞蚕业崛起。正如《东三省政略》所记载: “奉省柞蚕之利,仅东边一隅出口亦至数百万,则收利不为不溥也。”(“东边”即指辽东一带,后又有“东边道”之称。)20世纪初,辽宁的柞蚕业进入了全盛时期,1914~1928年的15年中,平均年产茧量为49,990吨,其中1915年养蚕面积达20万把(一把即为一个劳动力放养柞蚕的面积单位,以下同),产茧量达65,000吨。此后,辽东一带的柞蚕业跃居全国之首,丹东至今仍为柞蚕茧生产的重要基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