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辽宁蚕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辽宁蚕业Liaoning sericulture

辽宁省是中国最主要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年产茧量约占全国柞蚕总产茧量的70%。《金史·太宗本纪》载:“金太宗天会三年七月,南京帅以锦州野蚕成茧,奉其丝绵来献。”金代南京即今辽阳,说明早在八百多年以前辽宁的柞蚕茧已被采集利用,但长期未能发展。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明末清初年间,山东境内人工放养柞蚕普遍推行。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横渡渤海到东北一带的山东移民,常携带蚕种以养蚕谋生。《奉天通志》记载了“清乾隆二十七年六月,编立奉天流寓锦州、复州等处养蚕织绸人民保甲。”(复州即今辽宁复县)说明1762年前后流寓在辽东半岛养蚕、织绸的山东人很多,地方已经行使行政管理,征纳税收。此外,成书于乾隆38年(1773)的辽海丛书《塔子沟纪略》,详尽地记叙了山东农民携带柞蚕种从陆路出关到塔子沟地区(今凌源县一带)的养蚕情形。《奉天通志》所载农商统计,当时全省养蚕已扩延到13个县,尤其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盖县有柞蚕缫丝工厂以后,辽南各县柞蚕业大兴,凡稍有能力者多舍耕而蚕,无山场者租场养蚕,一度成为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达地区。营口是柞蚕茧、丝出口外运的主要港口之一。到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辽东一带的柞蚕业崛起。正如《东三省政略》所记载: “奉省柞蚕之利,仅东边一隅出口亦至数百万,则收利不为不溥也。”(“东边”即指辽东一带,后又有“东边道”之称。)20世纪初,辽宁的柞蚕业进入了全盛时期,1914~1928年的15年中,平均年产茧量为49,990吨,其中1915年养蚕面积达20万把(一把即为一个劳动力放养柞蚕的面积单位,以下同),产茧量达65,000吨。此后,辽东一带的柞蚕业跃居全国之首,丹东至今仍为柞蚕茧生产的重要基地。
辽宁省柞蚕业历史上经过几次大的起伏,到1949年产茧仅为9,750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柞蚕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其中由于某些政策上的原因以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产茧量也曾出现较大波动。自1978年落实了生产责任制和实行专业承包后,柞蚕生产连年丰收。1980年产茧56,500吨,1把平均产茧量为566千克,创历史单产最高水平。盛产柞蚕茧的丹东市,1980年产茧达28,700吨。辽宁的柞蚕生产集中在东部山区,据70年代末统计,全省有柞林3,000多万亩,可利用养蚕的面积为1,300多万亩,常用于养蚕的面积为800多万亩,利用率仅62%。全省有11个市(地)、30个县(区)、303个乡、2,560个村经营柞蚕生产,常年养蚕者达十余万人。其中岫岩、凤城、宽甸、庄河、西丰、盖县、辽阳、海城、东沟、新金、营口、复县和丹东振安区等13个重点县(区),从1978年至1981年,连续年产茧各超过500吨。其中岫岩、凤城、庄河、宽甸4县,连续4年各超过5,000吨。重点蚕区的蚕业收入约占农业总收入的20~30%,高者可达40~50%。
辽宁的柞蚕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教育、生产及蚕茧加工体系。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是全省蚕业科学研究中心。沈阳农学院蚕学专业和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蚕业科,是培养高、中等蚕业人员的专业学校。蚕业行政机构在省农牧业厅设有经济作物处,重点市(地)农(林)业局设有蚕业科,重点县设有林蚕局。重点乡还有蚕业技术推广站。全省兴办的国营柞蚕种场19处.桑蚕种场2处,乡办、村办的柞蚕种场40多处,供应良种自给有余。辽宁省丝绸公司,是茧、丝、绸产销业务管理机构,下设蚕茧收购站、丝绸厂、丝绸印染厂、丝绸机械厂等生产部门。
辽宁省除柞蚕生产外,还有少量桑蚕生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