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辟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辟除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中央最高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不同。又东汉时中央高级官吏亦往往不由其它官职中选调,而直接征用地主阶级的知名人士。亦称征辟。 开辟 开辟开(开拓;开发;开创;开阐;开阖;斫开;廓开) 辟(辟启;辟除;辟阖) 拓(拓辟) 斥 阐 起 剖判 另见:开通 开拓 荒地 开办 扩展 ☚ 开辟 开垦 ☛ 开采 开采采(~煤;~掘) 开浚 另见:挖掘 挖取 矿物 ☚ 采、炼 冶炼 ☛ 开垦 开垦垦(垦荒;垦草;垦辟;垦凿;耕垦;进垦) 起 菑 辟(辟地) 开拓 开芭 开凿 ☚ 开辟 挖掘 ☛ 授职的方式 授职的方式拜授大将:拜坛 ☚ 授职 按标准授职 ☛ 开通 开通启 开(开发;~坼;~路) 打通 另见:疏浚 开拓 ☚ 填塞 取 ☛ 辟除辟除是公府、州郡选用属吏幕员的制度。它包括公府辟除和州郡辟除。公府辟除,即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任用属员,其程序一般先由公府试用,后由公府高第或公卿荐举,出任中央官员或州郡地方官。这一入任途比较容易,在两汉有一定影响,升迁较快,因此成为入任者的竞争之门,结果造成公府属员的泛增。州郡辟除是地方官吏自行选拔属员。始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有“九辟公府”、“四府并命”,“五府俱辟”等形式。汉代的辟除举官溯其源可能与先秦的以客入仕有着渊源关系。收养门客而转入仕途,从而掌握国家政治权力,而公府、州郡的属员辟除同样具有这种性质。这种属员逐渐会形成类似君臣关系的私人集团,促成地方势力澎胀,中央集权削弱。从而为分裂割据培植了温床。 辟除闢除pì chú祛除;禳除。《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辟除bì chú官制用语,官吏自己征聘任命属下称"辟除"。"辟"是"征聘","除"是"任命"。此制自周朝就有。《周礼·天官·序官》:"府六人,史十有二人。"注:"府治藏,史长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到汉朝,除公府长官可以自己选拔任命属下外,州郡长官也可自己选拔任命属吏。东汉也如此。《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或曰,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通典·职官十四·总论州佐》:"州之佐吏,汉有别驾、治中、主簿、功曹、书佐、簿曹、兵曹、部郡国从事、典郡书佐等官,皆州自辟除,通为百石。" 辟除召举授官。汉代制度,皇帝可以召举授官,高级官僚亦可自行召举属员。中央行政长官三公和地方官州牧、郡守都可自行辟除僚属,然后报朝廷备案。《周礼·天官冢宰·序官》:“府六人,史十二人。”郑玄注:“府治藏,史掌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除,谓除去旧官授以新官。《史记·武安侯传》:“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注曰:“凡言除者,除去故官就新官。”直接征聘有名望的处士为官,则称“征辟”。东汉之世,辟除、征辟之风尤盛。卓茂、蔡邕、周举、黄琼、陈纪皆为三公辟除,胡广、袁安、应奉、王充、徐穉皆为州郡征召。 辟除汉代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汉制:自三公至九卿,地方官如州牧、郡守,都可以自行征聘僚属,然后向朝廷推荐。与后代大小官吏都由吏部铨选的制度不同。另外,汉代皇帝任命中央高级官吏,往往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有名望的人担任,称为“征辟”。 辟除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制度。此制始于汉代,可分为公府辟除与州郡辟除两类。汉代公府自丞相、御史大夫、司徒、司空、太尉、大将军府均可自辟掾属,《后汉书·百官志》本注:“汉初掾史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后皆自辟除,故通为百石云。”公府以外的九卿及其他中央官亦可自辟掾属。不过当时士人以应辟公府为荣,故其应辟其他中央官府之人甚少。至于州郡辟除,西汉时州刺史纯为监察之官,其用人之权甚少,《汉书·王尊传》注引《汉仪制》说:“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汉末刺史发展为地方行政长官,于是有辟召掾属之权。郡守自西汉即有辟除掾属之权,且太守对于本郡所设诸曹,可酌加变更。当时公府与州郡辟召,主官既有自由选择之权,被辟召者去就与否亦全操在自己。故为当时极自由的仕宦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府与州郡仍实行由长官辟除掾属之制。至隋始废此制,中央机构与州郡僚属,悉由吏部铨授。至唐代,节度、观察等使其幕职又得自辟,由幕府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员也是唐代的一种仕途。宋代三衙、都督府、御营使司、宣抚使司、招讨使司、制置大使司、经略安抚使、宣谕使、留守司、都统制司及诸路监司等亦许长官自辟僚属,不过有各种任用限制,如布衣不可辟用,有出身而未历仕者不可辟用。其可辟用者,又有资格的限制。明代辟除之制全行废除。清制同明,惟允许自辟幕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