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诗篇名。七古。岑参作。见《岑嘉州集》卷二。轮台,今新疆米泉。作于天宝十三年(754)任安西北庭判官时,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西征播仙送行而写,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同一时期之作。诗分四段。第一段六句描写敌人入侵、两军对垒的紧张形势。二段四句描绘大军出征的雄壮声威。三段四句悬想战争的惨烈和环境的艰苦。末段四句预祝出师奏捷。全诗叙写生动,气势豪迈。近人藤元粹评云:“二句一解,平仄互回,末一解四句收结,格法森严。”(刘开扬《岑参诗选》引)诗中“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等句,或用夸张笔法渲染将士进军的浩大声势,或以写实手法极言边地的奇寒无比,均为充满奇情异采的名句。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寄左省杜拾遗 下一篇: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
诗词简介:这是天宝十三载(754)九月岑参作于轮台(今新疆米泉县,一说为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城遗址)的七言古诗,是诗人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分四层。前六句描写军情紧急:“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夜吹角”的原因,交待了出师西征的背景。“上将拥旄西出征”以下四句正面描绘唐军的声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正义之师的声势,气势雄伟而壮阔。“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昭示敌军力量不容忽视,战争将是非常残酷的; “沙口石冻马蹄脱”,表明战争的条件也异常艰苦,以此反衬唐军的英勇善战,歌颂将士的奋不顾身。最后四句呼应“送封大夫”的题目,预祝胜利,“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歌颂主帅封常清和参战的所有将士建立的功勋超过古人。全诗充满昂扬乐观的精神,一改过去的愁苦内容; 形式上两句一换韵,以急促的调子来表达紧急军情和出征气氛,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结合,标志着岑参具有独特风格的边塞诗的成熟。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全诗】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 《 lún tái ɡē fènɡ sònɡ fēnɡ dài fu chū shī xī zhēnɡ 》 
    《 轮 台 歌 奉 送 封 大 夫 出 师 西 征 》 
    .[ tánɡ ]. cén cān.
    .[ 唐 ]. 岑 参 .
    lún tái chénɡ tóu yè chuī jiǎo , lún tái chénɡ běi máo tóu luò 。 
    轮 台 城 头 夜 吹 角 , 轮 台 城 北 旄 头 落 。 
    yǔ shū zuó yè ɡuò qú lí , chán yú yǐ zài jīn shān xī 。 
    羽 书 昨 夜 过 渠 黎 , 单 于 已 在 金 山 西 。 
    shù lóu xī wànɡ yān chén hēi , hàn bīnɡ tún zài lún tái běi 。 
    戍 楼 西 望 烟 尘 黑 , 汉 兵 屯 在 轮 台 北 。 
    shànɡ jiānɡ yōnɡ máo xī chū zhēnɡ , pínɡ mínɡ chuī dí dà jūn xínɡ 。 
    上 将 拥 旄 西 出 征 , 平 明 吹 笛 大 军 行 。 
    sì biān fá ɡǔ xuě hǎi yǒnɡ , sān jūn dà hū yīn shān dònɡ 。 
    四 边 伐 鼓 雪 海 涌 , 三 军 大 呼 阴 山 动 。 
    lǔ sāi bīnɡ qì lián yún tún , zhàn chǎnɡ bái ɡǔ chán cǎo ɡēn 。 
    虏 塞 兵 气 连 云 屯 , 战 场 白 骨 缠 草 根 。 
    jiàn hé fēnɡ jí xuě piàn kuò , shā kǒu shí dònɡ mǎ tí tuō 。 
    剑 河 风 急 雪 片 阔 , 沙 口 石 冻 马 蹄 脱 。 
    yà xiānɡ qín wánɡ ɡān kǔ xīn , shì jiānɡ bào zhǔ jìnɡ biān chén 。 
    亚 相 勤 王 甘 苦 辛 , 誓 将 报 主 静 边 尘 。 
    ɡǔ lái qīnɡ shǐ shuí bú jiàn , jīn jiàn ɡōnɡ mínɡ shènɡ ɡǔ rén 。 
    古 来 青 史 谁 不 见 , 今 见 功 名 胜 古 人 。 
  •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唐].岑參.
    輪臺城頭夜吹角,輪臺城北旄頭落。
    羽書昨夜過渠黎,單于已在金山西。
    戍樓西望煙塵黑,漢兵屯在輪臺北。
    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
    虜塞兵氣連云屯,戰場白骨纏草根。
    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
    亞相勤王甘苦辛,誓將報主靜邊塵。
    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1】 轮台城头夜晚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坠落。紧急军书昨夜传到渠黎,单于已布兵于金山之西。哨楼上西望见烟尘滚滚一片黑,汉兵已驻扎在轮台县北。大将军握着节旄向西出征,天亮时吹起军笛大军行进。汉军四面讨伐的战鼓声在沙海里奔涌,大军的呐喊使阴山震动。胡兵的声势浩大连绵如云,战场上的白骨紧紧缠着草根。剑河的寒风凶猛雪片大,沙口的石块结冰马蹄滑。身为亚相的封常清甘受苦辛,誓死报答皇恩平息胡尘。古人的功名著在史书万口传,看今日风流将军功盖古人。

     
    【译文2】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连夜吹响备战的号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城北主胡兵败亡的昴星沉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昨夜紧急的檄书飞传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单于的铁骑已到达金山以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在戍楼上西望只见烟尘暗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朝廷的大军屯驻在轮台城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上将拥旄节率大军向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天刚亮金笛长鸣大军即西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四边的鼙鼓声震得雪海汹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三军的大呼声使阴山也摇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敌虏要塞的兵气像乌云聚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战场上散乱的白骨缠着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剑河寒风凛冽哟雪花片儿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沙口石头冰冻连马蹄也落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亚相为王事尽力甘愿受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发誓报答圣主哟要扫尽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古来青史流传的美名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今日更见亚相的功名胜古人。
  • ①轮台:封常清军府所在地,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封大夫: 封常清。
     
    ②旄头: 星宿名,即昴宿,古人认为是“胡人”的象征。旄头落,象征“胡兵”将要覆灭。
     
    ③羽书:紧急的军事文书。渠黎: 当时西域地区军事重镇之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东南。单(chan蝉)于:匈奴的首领。这里借指唐西域少数民族首领。金山: 阿尔泰山。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和蒙古西部。
     
    ④戍楼: 边境用以了望敌情的哨楼。烟尘:借指有了战争的情况。烟,边境烽火台上燃烧烽火的烟,用作军中报警的一种信号。尘: 战场上马蹄扬起的尘土。
     
    ⑤上将: 指主帅封常清。旄:节旄,唐代皇帝赐给节度使节旄,作为掌管军事的凭证。平明: 天亮之时。
     
    ⑥三军: 古时军队设中军、上军、下军三军。这里统指大军。阴山: 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诗中泛指西北边地的山。
     
    ⑦剑河:水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沙口:指剑河的渡口。脱:打滑。
     
    ⑧亚相:唐代对御史大夫的称呼。诗中指封常清。封这时是领御史大夫的官衔,位次于宰相。勤王:为皇帝出力,指出兵平定叛乱的事。报主:报答皇帝。静边尘:平息边境的叛乱。
     
    ⑨青史:古时用竹简记事,因此称史书叫青史。
  • 【集评】 清·施补华:“《轮台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走马川行》‘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半夜军行戈相拔,风头如刀面如割’等句,兵法所谓其节短其势险也。”(《岘佣说诗》)
     
    【点评】 这首诗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时送封常清的部队出师时所作。诗人直笔直向战场,尽力渲染两军对阵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受。全诗以气势胜,可分为四层。前六句描绘边塞的紧急军情和备战状态,然后突出出发前的汉军声势。局面的紧张与汉军的沉着镇定相互映衬,突出了汉军的威严和气概。第三层写胡兵的众多与战场气氛的凄冷艰苦,借此歌颂将士的勇猛顽强与奉献精神,危险痛苦与欢乐紧密相联,悲壮豪迈的情操洋溢于字里行间。末四句将豪壮的情调推向高峰。诗歌的笔调急促,结构紧凑,开合自如,抑扬得得当,充满着英雄气概。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和《走马川行》 一样,岑参此诗也是有关唐代边塞战争的千古绝唱。和《走马川行》 不同的是,此诗直写战斗场面,具体手法也不一样。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描写了整个战争的过程。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连续两个“轮台城” 让人感到节奏很紧,极力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据《史记·天官书》 “昴为旄头,胡星也”,用“旄头落” 来预言胡军的必败,强烈的爱憎跃然纸上。
     
    三、四句解释紧张的原因,“单于已在金山西”,而出征的汉军就在轮台北,两个“在” 字,刻画了两军对垒的紧张和肃杀。紧接四句描写大军的出征和战斗的激烈。“雪海涌”、“阴山动” 都是以虚写实,没有 “左骖殪兮右刃伤” 惨烈场景,但和岑参飘逸俊秀、夸张好奇的诗风非常合拍。“虏塞兵气连云屯” 极言敌军之多,同时也暗示了战争胜利来之不易。“战场白骨缠草根” 很耐人寻味,刚刚倒下的战士遗体是不可能马上变成白骨的,但这累累白骨又从何而来呢?原来岑参在这里所见到的和要暗示的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场战争、一次出征,他的视线已经放到了边塞无数次的战争岁月里,眼前所见到的是边塞无数次的征战和杀伐,所以两军交战之地也就是在古代无数无名将士倒下的战场,细细品味,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最后诗人再次呼应主题,用 “青史谁不见” 和 “功名胜古人” 来赞颂封将军的神勇和无敌,为全诗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诗在艺术上有张有弛,音韵上抑扬顿挫,结构上严谨完美。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极其多样,充满着深沉的历史感和乐观的浪漫主义激情。
     
  •  
     
     岑参于天宝十三载(754)入北庭、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为节度判官,这年秋,至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米泉县境)。九月,封常清出师西征播仙,这首诗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都是为送封常清而作。
     
     这首七言古诗可以分为三段。
     
    开头六句为第一段,写唐军驻地轮台城,渲染了两军交战前夕的紧张气氛。轮台城头,角声骤起,划破夜空,军情已万分火急,大军迅速集结,整装待发。“轮台城北旄头落”,据《史记·天官书》: “昴为髦头,胡星也。”古人认为髦头(旄头)跳跃主胡兵入侵,髦头殒落主胡兵覆灭。诗人不说“旄头跃”而说“旄头落”,是预示入侵者必然灭亡。“夜吹角”和“旄头落”互为因果,唐军因播仙入寇而出师西征,播仙因唐军出师而彻底覆灭。“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飞报朝廷的羽书昨夜已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尚在金山(阿尔泰山)之西,入侵者正在迅猛向前推进,从戍楼向西遥望烟尘可见,鼓角声可闻,已经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一场恶战瞬息之间就要展开。战争形势之紧急,气氛之紧张,被诗人写得活灵活现。“汉兵屯在轮台北”一句,与“轮台城北旄头落”紧相照应,预示封常清出师,定能奏凯班师。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说: “高、岑并工起语,岑尤奇峭。”这六句烘托气氛,富于变化,的确表现出“奇峭”的特点。三个“轮台”,紧相连属,可是诗人在中间插入“羽书昨夜过渠黎”三句,就使整段错落参差,避免了平铺直叙,从整体上表现出“奇峭”的特色。
     
    中间八句为第二段,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两军激战。诗人从“大军”和“虏塞”两方对比着进行描述。“大军”一方,“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曰“大军”,呼曰“大呼”,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统帅是拥旄上将(旄,即“旄节”,是皇帝赐给使臣、大将以为信记的标志),士兵是未老之师。大将出师,平明开拔,摇旗呐喊,斗志高昂,雪海为之翻涌,阴山也不禁动摇。雪海,地名,《新唐书·地理志》: “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 “雪海”与“阴山”连用,表明唐军连战连捷,克复数地。这四句写撼山可动的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一句一韵,平仄通押,如声声伐鼓,气势恢宏。
     
     “虏塞”一方,“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虏塞”也并非一触即溃,虏兵尚勇斗狠,毫不示弱。“兵气如云屯”,虏塞上空,战争的戾气如云,遮天蔽日,极言其多且狠。“战场白骨缠草根”,这里是古战场。诗人忙里偷闲,插入对历史的回顾,用昔日战争伤亡之大来衬托这场战争的残酷,伤亡之大。“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以天气的奇寒突现作战的艰苦,剑河、沙口与前边的“雪海”、“阴山”遥相联系,可见战场转移多次,战斗之激烈、战争之残酷不言而喻。这四句,两句一换韵,由平声“屯”、“根”转入声“阔”、“脱”,音韵越来越急促,最后戛然而止,与战争越战越激烈,最后急转直下相一致。这四句与前四句在音韵上有强烈的反差。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以颂扬作结,紧扣诗题。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754)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因唐代的御史大夫地位仅次宰相,所以诗中称其为“亚相”。亚相甘冒辛苦,誓静边尘以报主,定会勒石纪功,名垂青史,胜过古人的。这祝愿赞颂之辞,轻松写来,与前两段的紧张气氛和激烈鏖战一张一弛,使全诗抑扬顿挫、跌宕生姿。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姊妹篇,《走马川》写奔袭在前,《轮台歌》写鏖战在后,两篇连读,首尾连贯,十分完整。如单读此篇则觉别出新裁,更有情致。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 “常清破播仙事,史传失载,今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及《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诸诗考得之。” “明年十一月,常清被召还京,则破播仙必在本年冬。”这首诗不仅仅是唐代边塞诗的上乘之作,以史诗目之亦不为过。
     
    沈德潜云: “起法磊磊落落,送别之作,应以嘉州为则。”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
  •  这首诗同样体现诗人豪壮雄浑伟岸的诗歌风格,虽为赠人之作,但于叙事中巧妙夸赞对方,夸而不露痕迹。
     
     诗人在首联构筑了一个富有预示性的大战前夕夜景。“城头吹角”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而又和下文“旄头落”形成对照。旄头为星宿名,古人认为是胡星,其星既落,战则必败,预示胡兵必败。句中两用“轮台城”,既为点出地点,又在强调此地之险。
     
    接下来诗句二三联交待“夜吹角”的缘由。单于屯兵“金山西”,汉军驻“轮台北”,诗人在这里顺势带出两军之强悍。敌军强以至“西望烟尘黑”,而对汉军没做正面描述,只是以敌军之强及下文汉军胜利衬出汉兵之强,是以强写强。而这一切都由“羽书”引来,同时也在说明汉军出兵是在抗击入侵之敌,出师正义,暗示必然胜利。
     
     接下四联写汉军出师和残酷激烈的战斗。通过前面对战前气氛的渲染,以及两军对垒的状态刻画,至此转入正面写战阵。“上将”是夸赞之词,然而由于对敌我兵势描写极致,从而使夸赞不显俗媚。拥旄出征,吹笛行军,写出汉军威武与纪律严明。如此出征军队,必然胜利。“伐鼓”而动声震四野,在绵绵雪野上空回应翻涌,“三军”怒而发声,呼声震动阴山。此为写唐军英勇气势,有如此强悍气势之兵,能出师败北吗?然而,敌人也毫不示弱,兵势也是连云屯地,正因如此,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战场上尸横遍地,白骨杂陈散落在荒草衰叶间。如此狼籍战斗场景,诗人还嫌不够,又转而写环境恶劣,以增加战场的残酷程度。剑河边,悍风劲吹,雪花飘摇。顶强风冒暴雪而战斗,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见。沙口天气寒冷,竟令石冻。马踏石上,马蹄似要挣脱,在这样奇冷天气中撕杀,实属不易。“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不仅写景贴切,而且造境雄壮,是千古流传佳句。
     
     最后四句是对所颂之人的赞颂之词。其人历尽艰辛,吃尽苦头而勤王征战,目的就是要上报主恩下净边疆征战,如此良苦用心自该标榜青史,所立功勋更应胜过古人。
     
    这首诗通过对一场战斗的描述,达到了诗人言事赞人的目的。虽夸人而不吹嘘,赞军而不媚人,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
     



历代诗词精品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戌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酿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因果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戌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韧、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解题】
 此诗作于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其时岑参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幕为判官。轮台:唐县名,唐代属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米泉。封大夫:指安西四镇北庭节度使封常清,时加摄御史大夫衔,故称。西征:是年播仙(今新疆且末)叛唐,封常清自轮台发兵平叛,播仙在轮台西南,故称“西征”。诗中铺叙军情紧急,誓师出征,士气高昂,战斗艰苦,写得历历在目,非常真切。气势雄伟,感情豪迈,乃盛唐气象之代表作。
 【注释】
 ①角:画角,军中吹奏以报时间的管乐器;此处吹角指集合军队。旄头: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昴宿,古代以为主胡人命运的星宿。旄头落,是胡人败亡之兆。②二句意谓紧急文书昨夜已过渠黎,向轮台报告,故知敌人已到金山之西。羽书:紧急文书。渠黎:在今新疆尉犁。单于本指匈奴君长,此处指敌人首领。金山:不详。③戍楼:驻防地的城楼。烟尘黑:形容敌军的活动。汉兵:指唐朝官军。④上将:大将;指封常清。拥旄:持节;旄是旗竿上的饰物,旄节是皇帝赐给大将得以指挥军事的凭证。平明:天亮时。吹笛:此处指军队出发的信号。⑤二句写出征时军威雄壮,士气高昂。伐鼓:击鼓。雪海、阴山:今地不详,当在今新疆境内。⑥虏塞:敌军要塞。兵气:杀气。连云屯:形容杀气冲天,弥漫积聚于云中。⑦剑河、沙口:今地不详,当在今新疆境内。⑧亚相:指封常清;汉代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为王事而勤劳。甘苦辛:甘愿受辛苦。静边尘:平定边疆的战乱。⑨青史:古代削青竹为简(片)以记事,故称史书为青史。功名胜古人:功业超过古人。

古代名诗《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题解
 这首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所写为同一事件,只是《走马川》诗侧重西征将士的威武雄壮,而这首诗则是对西征大军与敌人对阵而战进行正面描写,从而突出唐军神勇威武。
 
原文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汉家大将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释
 ①旄头:星宿名,即昴宿,冬天拂晓前落于西方。古人认为是胡人星座。落:象征胡人要失败。 ②羽书:紧急军事文书,上插羽毛。渠黎:当时西北地区军事重镇之一,在轮台东南。金山:即阿尔泰山,在今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 ③汉兵:借指唐兵。 ④上将:指封常清。拥:持有。旄:节旄,皇帝赐给节度使的节旄,作为领军的凭证。平明:天亮。 ⑤三军:古代分上、中、下三军,以后用作大军。阴山:这里代指边地的山。 ⑥虏塞:敌方要寨。 ⑦剑河、沙口:具体方位均不详。 ⑧亚相:指封常清。勤王:为王事勤劳。静边尘:平定边地。 ⑨青史:古代用竹简记事,竹子青色,故称青史。
 赏读
 这首诗同样体现诗人豪壮雄浑伟岸的诗歌风格,虽为赠人之作,但于叙事中巧妙夸赞对方,夸而不露痕迹。
 诗人在首联构筑了一个富有预示性的大战前夕夜景。“城头吹角”道出战前的紧张气氛,而又和下文“旄头落”形成对照。旄头为星宿名,古人认为是胡星,其星既落,战则必败,预示胡兵必败。句中两用“轮台城”,既为点出地点,又在强调此地之险。
 接下来诗句二三联交待“夜吹角”的缘由。单于屯兵“金山西”,汉军驻“轮台北”,诗人在这里顺势带出两军之强悍。敌军强以至“西望烟尘黑”,而对汉军没做正面描述,只是以敌军之强及下文汉军胜利衬出汉兵之强,是以强写强。而这一切都由“羽书”引来,同时也在说明汉军出兵是在抗击入侵之敌,出师正义,暗示必然胜利。
 接下四联写汉军出师和残酷激烈的战斗。通过前面对战前气氛的渲染,以及两军对垒的状态刻画,至此转入正面写战阵。“上将”是夸赞之词,然而由于对敌我兵势描写极致,从而使夸赞不显俗媚。拥旄出征,吹笛行军,写出汉军威武与纪律严明。如此出征军队,必然胜利。“伐鼓”而动声震四野,在绵绵雪野上空回应翻涌,“三军”怒而发声,呼声震动阴山。此为写唐军英勇气势,有如此强悍气势之兵,能出师败北吗?然而,敌人也毫不示弱,兵势也是连云屯地,正因如此,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战场上尸横遍地,白骨杂陈散落在荒草衰叶间。如此狼籍战斗场景,诗人还嫌不够,又转而写环境恶劣,以增加战场的残酷程度。剑河边,悍风劲吹,雪花飘摇。顶强风冒暴雪而战斗,其艰难程度可以想见。沙口天气寒冷,竟令石冻。马踏石上,马蹄似要挣脱,在这样奇冷天气中撕杀,实属不易。“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不仅写景贴切,而且造境雄壮,是千古流传佳句。
 最后四句是对所颂之人的赞颂之词。其人历尽艰辛,吃尽苦头而勤王征战,目的就是要上报主恩下净边疆征战,如此良苦用心自该标榜青史,所立功勋更应胜过古人。
 这首诗通过对一场战斗的描述,达到了诗人言事赞人的目的。虽夸人而不吹嘘,赞军而不媚人,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艺术技巧。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这是天宝十三载(754)九月岑参作于轮台(今新疆米泉县,一说为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城遗址)的七言古诗,是诗人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分四层。前六句描写军情紧急:“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夜吹角”的原因,交待了出师西征的背景。“上将拥旄西出征”以下四句正面描绘唐军的声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正义之师的声势,气势雄伟而壮阔。“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昭示敌军力量不容忽视,战争将是非常残酷的; “沙口石冻马蹄脱”,表明战争的条件也异常艰苦,以此反衬唐军的英勇善战,歌颂将士的奋不顾身。最后四句呼应“送封大夫”的题目,预祝胜利,“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歌颂主帅封常清和参战的所有将士建立的功勋超过古人。全诗充满昂扬乐观的精神,一改过去的愁苦内容; 形式上两句一换韵,以急促的调子来表达紧急军情和出征气氛,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结合,标志着岑参具有独特风格的边塞诗的成熟。

☚ 日没贺延碛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这是天宝十三载(754)九月岑参作于轮台(今新疆米泉县,一说为乌鲁木齐乌拉泊古城遗址)的七言古诗,是诗人边塞诗的代表作。全诗分四层。前六句描写军情紧急:“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一步紧似一步地揭示了“夜吹角”的原因,交待了出师西征的背景。“上将拥旄西出征”以下四句正面描绘唐军的声威,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正义之师的声势,气势雄伟而壮阔。“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昭示敌军力量不容忽视,战争将是非常残酷的; “沙口石冻马蹄脱”,表明战争的条件也异常艰苦,以此反衬唐军的英勇善战,歌颂将士的奋不顾身。最后四句呼应“送封大夫”的题目,预祝胜利,“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歌颂主帅封常清和参战的所有将士建立的功勋超过古人。全诗充满昂扬乐观的精神,一改过去的愁苦内容; 形式上两句一换韵,以急促的调子来表达紧急军情和出征气氛,内容和形式得到完美结合,标志着岑参具有独特风格的边塞诗的成熟。

☚ 日没贺延碛作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000062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