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越橘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 ofvaccinium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 在越橘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越橘属(Vaccini-um)约有130种以上, 分布在北半球, 以北美洲最多,约占总数的一半,越橘可分7大类:❶高丛越橘。代表种有澳洲越橘 (Vaccinium australe Small)、伞房花越橘 (V. corimbosum Ait.)、玛利亚纳越橘 (V.maxianum Wastson)、拟态越橘 (V. simulatumSmall)、深红越橘 (V.atrococcum Heller.),主要分布在温带。树体高度多在2~5米之间。喜温暖气候和湿润土壤。用这些种已育成许多杂交品种, 成为各国主栽的越橘品种群。 ❷兔眼越橘 (V. ashei Re-ade)。树体高大, 长寿, 丰产, 耐热, 耐旱, 对土壤要求不严, 是亚热带地区育种的优良种质。为六倍体,能和高丛越橘的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品种杂交。 ❸矮丛越橘。代表种有狭叶越橘 (V. angustifoliumAit.), 铁仔越橘 (V. myrsinites Lamarck),黑果越橘 (V. myrtilloides Michaux)等, 特点是树体矮小, 高度不超过1米。抗寒, 丰产, 能和许多高丛越橘及兔眼越橘杂交。是优良的抗寒种质资源。北美已从野生资源中选出一些优良品种, 并进行了杂交育种。 ❹旱地越橘。代表种为银蓝越橘(V. pallidumAit.), 生长在干旱贫瘠山坡地带,树高0.3~1米。果实浅蓝色, 风味好, 是抗寒育种的珍贵材料。 ❺山地越橘。代表种为膜质越橘(V. membranaceum Doug-las), 生长在高山坡地, 很抗旱, 野生种中果实最大,风味最好,但结单果或双果, 产量比穗状结果的种低。 ❻常绿越橘。代表种为卵形越橘(V. ovatum Pursh),树高可达6米。果实风味差, 不宜鲜食,可做糕点馅,也供观赏。 ❼蔓越橘。代表种为大果蔓越橘(V.ma-crocarpon Ait. ), 常绿匍行小灌木, 枝纤细, 叶小,生长在强酸性沼泽地带,果大, 直径10~20毫米, 蔓越橘现有栽培品种主要来源于本种, 在美国总产量超过各种越橘, 其他国家栽培较小。 中国产越橘属植物已记载有37种, 其中可食者9种: ❶笃斯越橘 (V. uliginosum L.)。主要分布在中国, 生长在东北长白山, 大兴安岭有苔藓的水甸子里或湿润的山坡上, 欧、亚、北美也有分布。果皮黑色, 被蓝色粉、果汁洋紫红色, 常被采集加工果酒,果汁。抗寒力很强,可在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冻土带,生长期不足70天的严酷条件下正常生长结果, 是越橘抗寒育种的优良材料。长白山的笃斯越橘为四倍体,2n=4x=48, 而高山变种 (V.uliginosum var. al-pinum E. Busch) 却为二倍体, 2n=2x=24。芬兰用笃斯越橘和2n=48的高丛越橘(Rancocas) 品种杂交,经回交已选出抗寒新品种Aron。 ❷越橘 (V. vitisi-daea L.)。常绿矮灌木, 总状花序, 顶生, 果红色,欧、亚、北美都有分布, 以大兴安岭一带较为集中, 蕴藏量大, 有商业性利用价值, 从细胞染色体看, 中国的越橘已知有2种类型, 即二倍体和四倍体。 ❸乌饭树 (V. bracteatum Thunb.)。常绿小乔木, 果球形,直径4~5毫米, 紫黑色, 稍被白粉,味甜,可生食。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省, 但尚未进行商业性的开发利用。朝鲜、日本、越南、泰国也有生长。 ❹蔓越橘, 有2个种, 即毛蒿豆 (V. microcarponHook.)。大果毛蒿豆(V. oxycoccus L.)。二者性状相近,仅枝、叶和果大小不同, 为常绿匍匐蔓性小灌木,枝纤细, 叶小, 果球形。前者直径约 6毫米, 后者8~12毫米,红色, 味酸。广布欧、亚、美各洲, 中国产于东北山林酸性沼泽地, 常与越橘、笃斯越橘混生,也有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类型, 2n=24、48、72。 ❺苍山越橘 (V. delavayi Franch.)。常绿灌木,枝短而密, 总状花序顶生, 浆果深红色, 球形, 直径约为3毫米, 产中国西南部。 ❻乌鸦果 (V. fragileFranch.)。常绿丛生灌木。高1.5米, 总状花序腋生,浆果球形, 紫褐色, 直径约3毫米,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 ❼黄背越橘 (V.iteophyllum Hance)。常绿灌木至小乔木, 总状花序腋生。浆果红色, 球形, 直径6~7毫米, 产长江以南。 ❽欧洲越橘 (V. myrtillusL.)。落叶矮生灌木, 树高15~30厘米, 浆果6~8毫米, 黑色, 复蓝色粉, 浆汁淡红色。花单生于枝条的叶腋, 生长在高山针叶林下, 产新疆阿尔泰山、蒙古、苏联、北欧、北美均有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