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越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越剧;粤剧

◉ 越剧yuèjù  浙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Shènɡzhōu),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旧时全由女演员演出,又称“女子戏”。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一带。〈例〉小百花~团/ ~《梁山伯与祝英台》很受观众欢迎。
◉ 粤剧yuèjù  也叫“广东戏”。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始于清初,用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例〉~戏迷不少/ 红线女主演的~《红拂记》深受群众欢迎。

越剧

越剧

由浙江绍兴一带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地古为越国,故名。形成于清末,当时称“的笃班”,因全由女子参加演出,又名“女子绍兴文戏”。流行于浙江、上海及许多省区、城市。腔调主要有吟娥调、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流畅委婉,优美动听,长于抒情; 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追鱼》、《情探》、《胭脂》等。在表现男女婚姻、爱情与家庭生活方面,有十分成功的经验。

☚ 拉魂腔   绍剧 ☛

越剧

戏曲剧种。旧名“小歌班”、“绍兴文戏”等,1938年改称“越剧”,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一带的民间说唱“落地唱书”(即“吟哦调”),因早期演出只有的鼓与檀板击节,又名“的笃班”。1916年,“的笃班”进入上海,渐渐废除幕表制,吸收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等的音乐成分,不断丰富其板式,并创造[导板]、[快板]、[清板]等。后又进一步借鉴、吸收京剧、绍剧的锣鼓经、表演等,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越剧唱腔清悠委婉,长于抒情,曲调有[尺调]、[四工调]、[弦下腔]等。伴奏乐器有越胡、笛子等,打击乐器有鼓板、锣钹等。越剧形成有70多年,优秀剧目很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园记》、《胭脂》、《柳毅传书》、《祥林嫂》、《何文秀》等。

越剧

越剧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前身是浙江嵊州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1910年小歌班进入杭州,1917年到达上海,1920年起,演出用丝弦伴奏,因板胡定弦1-5两音,称“正宫调”。20年代初,剧种被称为“绍兴文戏”。1923年7月,在嵊州施家岙开办了第一个女班。1925年坤伶施银花在琴师王春荣的合作下,产生了63定弦的“四工调”,成为绍兴文戏时期的主腔。30年代初,女班大批涌现。这时期,除男班、女班外,还有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唱腔方面,1943年11月袁雪芬演《香妃》时,1945年1月范瑞娟演《梁祝哀史》时,分别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皆成为越剧的主腔,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各自的流派唱腔。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
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40年代的越剧改革,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高度综合的艺术机制。1949年上海便举办了以越剧界人员为主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第一个国有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1951年国有的浙江越剧实验剧团建立。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为扩大越剧的表演手段,适应时代的需要。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和浙江的越剧团进行了男女合演的实验,创作演出了《风雪摆渡》、《未婚妻》、《斗诗亭》、《争儿记》、《山花烂漫》、《十一郎》等剧。从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创做出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剧目蜚声大江南北。到60年代初,越剧已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1977年1月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陆续恢复上演。上海越剧院还相继创作演出了新剧目《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历史伟人的形象。浙江的越剧团,创作演出了《五女拜寿》、《汉宫怨》、《胭脂》、《春江月》、《桐江雨》、《花烛泪》等一大批优秀剧目。南京市越剧团也创作演出了《莫愁女》、《报童之歌》等戏。

☚ 睦剧   绍剧 ☛
越剧

033 越剧

戏曲剧种。因发源地嵊县一带为古越国之地,故名。现流行于江、浙、皖、沪一带。1906年春节,嵊县民间艺人六人化妆登台,以“落地唱书”的当地说唱曲调串演《十件头》等小戏。因仅用笃鼓檀板击节,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后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移植“乱弹”剧目,采用乐队伴奏。1916年进入上海,吸取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唱腔和京剧的舞蹈,称“绍兴文戏”。最初全部为男演员,1923年出现由女演员组成的“文武女班”。1936年后,女班逐渐取代男班,称“女子文戏”,演出多为才子佳人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38年改名越剧。1942年袁雪芬首倡改革,调动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各种艺术手段,使越剧跃进发展。1946年,雪声剧团编演《祥林嫂》,继而十姐妹义演《山河恋》,都得到上海地下党的关怀和支持。几乎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区也进行了越剧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越剧发展迅速,上海、浙江等地纷纷成立剧团,整理剧目,改革唱腔,培育新人,影响越来越大。主要曲调有弦下调、四工调、尺调等,大都清丽婉媚,工于抒情。剧目如《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追鱼》等影响较大。

☚ 评剧   豫剧 ☛
越剧

越剧

公元1906年前后,在浙江嵊县一带的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等剧种表演艺术发展而成,流行于浙、江、沪等省市,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之一。最初形式简单,伴奏用笃鼓、檀板,称“的笃班”。演出由男演员担当,演的是民间生活小戏,生动活泼。1916年进入上海后,借鉴吸收绍剧、昆剧、京剧、话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段,丰富了自身表演艺术,时称“绍兴文戏”。1923年以后出现了全由女演员组成的女班,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女演员,影响日益扩大。1942年开始称为“越剧”。1949年以来,无论在传统剧目的整理上,新剧目的创作上,表演艺术的提高上和对人才的培养(包括男演员),都有很大成绩,影响越来越大,发展为国内仅次于京剧的第二大剧种。越剧曲调柔婉缠绵,长于抒情。其基本曲调单纯,易于为群众所接受。主要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红楼梦》、《柳毅传书》、《追鱼》、《祥林嫂》等。

☚ 表演艺术   婺剧 ☛

越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及许多省、区、城市。1910年前后,浙江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受绍剧、余姚腔等影响发展形成。初时只用笃鼓和檀板伴奏,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1921年后称“绍兴文戏”。初时由男演员演出。1923年后,出现了女演员组成的“文武女班”。1936年后,女班盛行,男班及男女合演渐趋淘汰。1938年(一说1942年)始称越剧。解放后,整理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并恢复了男女合演。主要曲调有四工调、弦下调等,大都细腻委婉,长于抒情。

越剧

越剧

戏曲剧种之一。渊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因即古代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以及江苏、江西、安徽等地。1906年前后,由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在余姚秧歌班的影响下发展形成。当时的形式极为简单,唱腔以“落地唱书调”为主,伴奏用笃鼓和檀板按拍击节“的笃”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演唱《卖婆记》、《养媳妇回娘家》、《箍桶记》等反映农民生活的小戏。后逐步流入桐庐、富阳、海宁、杭州等地,1916年进入上海,并吸收绍剧的唱腔和京剧的舞蹈丰富了其表演艺术,为了区别“绍兴大班”,于1921年定名为“绍兴文戏”。并采用板胡、斗子伴奏。唱腔、板式均有新的创制,如导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表演上借用了绍剧、京剧的特长,初全部由男演员演出,1923年后出现全部由女演员组成的“文武女班”。抗日战争期间,“女班”在上海有较大发展,因扮相俊秀,曲调流畅,一时涌入30余个女班,致使“男班”及男女合演的班渐趋淘汰。当时《梁山伯与祝英台》、《三看御妹》、《碧玉簪》、《龙凤锁》等为主要演出剧目,著名演员有姚水娟、施银花、赵瑞花、筱丹桂、尹桂芳等,时称“女子文班”。1938年,用“越剧”代替“女子文班”名称。1942年,袁雪芬首创越剧改革,在编导、剧本、导演、服装、化妆、舞台布景、灯光、乐队、调腔、角色表演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1945年,袁雪芬组织雪声剧团,对越剧的表演艺术作了一系列的改革。1946年5月,公开上演《祥林嫂》,引起文艺界很大反响。1947年,著名的“十姐妹”还义演《山河恋》,用来筹建剧场和戏校。在演唱艺术上逐步形成了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和戚派等,还组合成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5大剧团。同期,浙东四明山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对越剧也有革新,演出了许多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先后成立了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院前身)。在艺术上吸收了昆剧音乐舞蹈与话剧表演方法,进一步整理《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厢记》、《春香传》等传统剧目,并编演了一些现代剧。流行地区除华东地区外,遍及华北、中南等地的许多城市。越剧主要曲调有“弦下调”、“四工调”、“尺调”等,大都细腻柔婉,长于抒情。为改变全部由女演员扮演的状况,1960年以后培养了男演员。在服装设计、创新方面,戏曲舞台美术家幸熙(1924~1977),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春香传》等剧的服装设计与创新贡献较大。

☚ 评剧   秦腔 ☛
越剧

越剧

越剧是戏曲的一个剧种。原系浙江湖洲一带民间曲艺 “三跳” 流传至嵊县,结合当地语言及 “呼牛山歌” 等,逐步融合而成的民间小型戏曲,1909年第一次登上农村舞台。剧目多反映农村生产活动和生活琐事。唱腔为上、下句变化反复,曲尾加 “啊,呵令哦令哦” 人声帮腔的 “令吓调”。只用一绰板及一扁小鼓压拍打花点伴奏,全由男性业余演员演唱。1912年进入上海,丰富曲调、扩大剧目、加上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改名 “绍兴文戏”。1923年在嵊县施家岙开办女子小歌班,改名 “绍兴女子文戏”,以女子反串男角,盛极一时,男演员逐渐转为教师及工作人员。音乐进一步充实,吸收了皮簧过门及绍兴支班的曲、锣鼓等。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 (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do、sol,称 “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艺术特长。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时称 “女子文戏”。
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 等。1942年由著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等成立 “雪声剧团”,改称“新越剧”,在语音上吸收中州音韵与浙江官话; 在音乐上逐步从上、下句变化反复发展为四句式的基本调,并逐步形成慢板、中板、快板、小板、弦下调、南调等不同板式。在伴奏音乐方面,兼用中西乐器,扩大了音色及多声部配乐形式。在行当方面,老生、净角、小丑的唱腔也有所发展,初步形成几种生旦唱腔流派。曾一度实行过男女合唱。唱腔属于板腔体,基本调为四句式,以上、下句为骨架,而第三、四句为下四度宫调对置,曲调多为五声音阶宫、徵调式级进。过门采用七声音阶为主的加花变奏形式。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 采用油彩化装; 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等,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

☚ 粤剧   川剧 ☛
越剧

越剧

越剧是戏曲的一个剧种。原系浙江湖州一带民间曲艺“三跳”流传至嵊县,结合当地语言及“呼牛山歌”等,逐步融合而成的民间小型戏曲,1909年第一次登上农村舞台。剧目多反映农村生产活动和生活琐事。唱腔为上、下句变化反复,曲尾加“啊,呵令哦令哦”人声帮腔的“令吓调”。只用一绰板及一扁小鼓压拍打花点伴奏,全由男性业余演员演唱。1912年进入上海,丰富曲调、扩大剧目,加上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改名 “绍兴文戏”。1923年在嵊县施家岙开办女子小歌班,改名“绍兴女子文戏”,以女子反串男角,盛极一时,男演员逐渐转为教师及工作人员。音乐进一步充实,吸收了皮簧过门及绍兴支班的曲、锣鼓等。艺人魏梅朵等采用板胡(后改平胡)、斗子伴奏(定弦do、sol,称“正调”),在唱腔上吸取了绍剧、余姚清腔、武林调的音乐成分,丰富板式,创制了倒板、快板、清板、还阳调等。在表演上也借鉴绍剧、京剧的艺术特长。1936年后,女班终因扮相俊美,曲调流畅,而取代了男班,盛行于浙江和上海。时称“女子文戏”。
常演剧目以才子佳人戏为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凤锁》、《碧玉簪》、《三看御妹》等。1942年由著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等成立“雪声剧团”,改称“新越剧”,在语音上吸收中州音韵与浙江官话; 在音乐上逐步从上、下句变化反复发展为四句式的基本调,并逐步形成慢板、中板、快板、小板、弦下调、南调等不同板式。在伴奏音乐方面,兼用中西乐器,扩大了音色及多声部配乐形式。在行当方面,老生、净角、小丑的唱腔也有所发展,初步形成几种生旦唱腔流派。曾一度实行过男女合唱。唱腔属于板腔体,基本调为四句式,以上、下句为骨架,而第三、四句为下四度宫调对置,曲调多为五声音阶宫、徵调式级进。过门采用七声音阶为主的加花变奏形式。建立导演制度;改革服装;采用油彩化妆;改进舞台布景、灯光,充实乐队等,使越剧得到丰富和发展。

☚ 粤剧   川剧 ☛

越剧yue ju

Zhejiang opera

越剧yue ju

Shaoxing oper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