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超导研究突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超导研究突起 超导研究突起超导研究于1987年取得突破性进展。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将氦液化,使其温度下降到4. 2K。1911年,他又出乎意料地发现,在液氦温度下,水银电阻为零,这是对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首次发现。1933年,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发现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1957年,美国科学家巴丁、库柏、施里弗提出了著名的BCS理论,探讨了超导电性的机制,1962年英国的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体的隧道效应。1973年,科学家发现了铌三锗超导体,其超导转变温度达到23. 2K,但这类超导材料的工作温度只能在液氦区,这就限制了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从1973—1985年,超导体的转变温度没突破23K的壁垒。但从1986年起开始发生转变。1986年4月,美国IMB公司设在瑞士苏黎士的实验室报告,瑞士科学家缪勒和柏诺兹首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在30K时存在超导电性,并观察到迈斯纳效应。这一发现给人们带来了重大启迪与希望,说明从氧化物中去寻找新的高温超导材料是条新的路子。同年,日本东京大学获得了超导转变温度37. 5K的锶镧铜氧化物,并观察到迈斯纳效应,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瑞士科学家的实验结果。1987年2月 15日,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宣布,休斯敦大学的朱经武和亚拉巴马大学的吴茂昆获得了转变温度为98K的超导体。同年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宣布,物理所的赵忠贤、陈立泉等科学家获得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并首次公布了钡钇铜氧化物新体系。接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以及日本、美国等国的一些实验室也相继研制成起始转变温度100K以上的超导体材料,使超导研究摆脱了液氦温区,跃入液氮温区,从而使超导研究于1987年出现突破性进展,由此开始科学家向 “室温超导” 新壁垒发起冲击,并已看到室温超导的迹象。当前新型超导材料正迅速转向应用研究阶段。中外科学家预计,随着常温超导体的发现,必将引起一场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像当年电的发现一样,给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认为,“超导体革命”,归根到底是一场原材料革命,必须把超导材料的制备、储备,建立稀土类超导原材料的战略储备体制,为当务之急。1988年,美国政府召开了“超导商业应用” 学术会议,把外国的代表、研究人员、科技官员和外交官员一律拒之门外,表明美国超导研究将走向实用化。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的突破,已经成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技成果之一。 ☚ 太空发电站设想 人与生物圈计划 ☛ 超导研究突起 超导研究突起1908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将氦液化,使其温度下降到4.2K。1911年,他又出乎意料地发现:在液氦温度下,水银电阻为零,这是对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首次发现。1933年,德国科学家迈斯纳发现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1957年美国科学家巴丁、库柏、施里弗提出了著名的BCS理论,探讨了超导电性的机制,1962年英国的约瑟夫·逊提出了超导体的隧道效应。1973年,科学家发现了铌三锗超导体,其超导转变温度达到23.2K,但这类超导材料的工作温度只能在液氦区,这就限制了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从1973—1985年,超导体的转变温度没突破23K的壁垒。 ☚ 太空发电站设想 人与生物圈计划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