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枣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枣汤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三星散(《普济方》卷三八〇引《傅氏活婴方)、大枣汤(《伤寒大白》卷三)。 【组成】: 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用法】: 上各为散。 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个,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 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 水饮内停。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现用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而体质尚实者。 ❶ 《伤寒论》: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 ❷ 《金匮要略》:悬饮;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支饮家,咳烦胸中痛。 ❺ 《妇科玉尺》:带下,湿而挟热,大便或泄或闭,小便塞,脉涩而气盛。 。【方论选录】: ❶ 《内台方议》:下利呕逆者,里受邪也。 若其人 经曰:辛以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饮。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缓之者,以大枣之甘,益脾而缓其中也。 此则外走皮毛而汗出,内走咽喉而呕逆,下走肠胃而下利。 水邪之泛溢者,既浩浩莫御矣,且头痛短气,心腹胁下皆痞硬满痛,是水邪尚留结于中,三焦升降之气,拒隔而难通也。表邪已罢,非汗散所宜;里邪充斥,又非渗泄之品所能治,非选利水之至锐者以直折之,中气不支,亡可立待矣。 甘遂、芫花、大戟,皆辛苦气寒,而秉性最毒,并举而任之,气同味合,相须相济,决 ❶ 悬饮《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引《嘉定县志》:唐杲,字德明,善医。 太仓武指挥妻,起立如常,卧则气绝欲死,杲言是为悬饮,饮在喉间,坐之则坠,故无害;卧则壅塞诸窍,不得出入而欲死也。投以十枣汤而平。” 《中医药学报》(1984;1∶53);王某,男,19岁,发烧以午后为重,盗汗咳嗽,吐少量白痰,右侧胸痛半月,体温39℃,脉搏128次/分,呼吸32次/分,血压100/70mmHg。右侧胸廓饱满,呼吸明显受限,心尖搏动于左锁骨中线第五胁间外0.5cm处,心界左移。 右肺呼吸音消失,叩呈浊音,X线胸片所见:右肺前二肋以下呈致密阴影,肋膈角消失,上界呈反抛物线样,胸水常规,李凡他氏反应阳性,血沉第一小时50mm,第二小时75mm。经用十枣汤二次,4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胸不痛,呼吸平稳。X胸片胸水全部吸收,有胸膜肥厚征象。血沉复查:第一小时为5mm,第二小时10mm,告愈出院,随访6个月良好。 上方治疗结核性胸膜炎28例,男17例,女11例,最小者15岁,最大者45岁,胸水量,经X线检查,胸水在2~3前肋以下18例,3~4前肋以下6例,4~5前肋以下4例。治疗结果:24小时内吸收者13例;48小时内吸收者9例;72小时以上吸收者6例。 ❸ 肾炎水肿《经方实验录》:南宗景先生曰:舍妹患腹胀病,初起之时,面目两足皆微肿,继则腹大如鼓,漉漉有声,渴喜热饮,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愚本《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旨,投以麻黄、附子、细辛合胃苓散加减,服后虽得微汗,而未见何效。西医诊为肾脏炎症,与以他药及朴消等下利,便泻数次,腹胀依然,盖以朴消仅能下积,不得下水也。翌日,忽头痛如劈,呕吐痰水则痛稍缓。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头痛,即西医所谓自家中毒。 乃拟方用甘遂三分(此药须煨透,服后始未致作呕,否则吐泻并作),大戟、芫花炒,各一钱半。因体质素不壮盛,改用枣膏和丸,欲其缓下,并令侍役先煮红米粥以备不时之需。 药后四五小时,腹中雷鸣,连泻粪水十余次,腹皮弛缓,头痛也除,惟神昏似厥,呼之不应,进已冷之红米粥一杯,即泻止神清;次日腹中微有水气,因复投十枣丸一钱半,下其余水,亦祛疾务尽之意。嗣以六君子汤补助脾元,调理旬日,即获痊愈。 ❹ 肝硬化腹水《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6∶14):殷氏用逐水法为主治疗25例肝硬化腹水,从逐水效果看,十枣汤较好。 ❺ 胃酸过多症《福建中医药》(1963;3∶42):林氏用十枣汤治愈14例胃酸过多症,无一例复发。 服法是将大戟、芫花、甘遂各7.5克研细末,大枣十个先将大枣煎汤两碗,早晨空腹服一碗,一小时后,将药末投入另一碗中服下。服后可有胸中呕恶,腹内嘈杂感,二小时后开始泻下二至三次,泻后自觉疲倦,可用大枣煮粥食之,再用党参、茯苓、橘红、半夏、大枣煎服善后。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