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赵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迁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又迁洛阳(今属河南)。仕后周,任渭州军事判官,后为宋州节度使赵匡胤掌书记,与赵私交甚厚。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义等策划“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以开国之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乾德二年(964年)升任宰相,一生三度拜相,先后为太祖太宗设谋划策。曾协助赵匡胤制定“先南后北”统一中原地区方略,又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等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夺禁军统帅和地方藩镇势力的措施。曾建议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各地精兵选入禁军,禁军中老弱者淘汰至地方,加强中央控制地方的实力。禁军实行更戍法,其驻地规定三年一换,防止兵与民结合。但将领不随之更调,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解除开国元勋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防止将领拥兵篡权。还建议各州郡设通判,主管钱谷,与州郡长官相互牵制。又主张对辽采取防御政策,撤回伐辽之师。以上建议皆被采纳,加强了北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淳化三年(992年)以老衰久病辞职,拜太师,封魏国公。同年病卒。 赵普【题 解】 赵普(922-992),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天津蓟县),后随父迁居洛阳。他自幼学习吏事,既智且忠,长于审时度势。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是北宋的开国元勋。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赵普为官期间,敢于犯颜直谏,对于应该坚持的意见,每每表现出异常的刚毅和果决,为北宋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殚精竭虑。太宗闻讣,对近臣说,赵普能断大事,尽忠国家,是一位难得的社稷之臣,遂追封其为真定王,谥号“忠献”。赵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赵普》写的是北宋宰相赵普刻苦读书学以致用,以及他以坚定的意志奏荐人才的事迹,表现了赵普的勤奋好学以及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精神。 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了人物特征,突出了作品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第一段中用“阖”、“启”、“取”等连贯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其中一个“阖”字更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其决心之大。第二段中“明日复奏”,“又以其人奏”,“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补缀旧纸”等短语,让我们感到赵普讲得、做得那么“理直气壮”,充分表现了赵普进谏时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勇气以及不达目标誓不休的毅力。 本文叙事简洁,没有冗笔。例如写太祖的态度改变,首先是“不用”,然后是“亦不用”,最后是“卒用”,总共才七个字,可谓简洁明了。 《赵普》
《宋史》 普少习吏事②,寡学术③,及为相④,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⑤,每归私第⑥,阖户启箧取书⑦,读之竟日⑧。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⑨。既薨⑩,家人发(11)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12),虽多忌克(13),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14),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15)。尝奏荐(16)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17)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18)掷地,普颜色(19)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20)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21)用其人。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史》。赵普(922年—992年),北宋初大臣。字则平,幽州蓟(今北京西南)人。曾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为相,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②〔少习吏事〕年轻时熟习官吏应处理的事物。习,熟习。 ③〔寡学术〕很少了解学问知识。寡,少。学术,学问知识。 ④〔及为相〕等到做了宰相。及,等到。 ⑤〔手不释卷〕手中不放下书本。指勤于学习。释,放下,放开。 ⑥〔私第〕自己的住宅。 ⑦〔阖(hé)户启箧(qiè)取书〕关上门,打开书箱拿书。阖,关上。启,打开。箧,书箱。 ⑧〔竟日〕整天。 ⑨〔处决如流〕处理决断公事流畅迅速。 ⑩〔既薨(hōng)〕既,已经。薨,古时候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 (11)〔发〕打开。 (12)〔有岸谷〕刚正,有原则。有,通“又”。 (13)〔忌克〕嫉妒刻薄。 (14)〔龌龊(wòchuò)循默〕过于拘谨,处理事情较为保守,言语不多。龌龊,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15)〔未有其比〕没有比得上他的。比,相比较。 (16)〔尝奏荐〕上奏折推荐。尝,曾经。 (17)〔明日〕第二天。 (18)〔奏牍(dú)〕奏章,大臣们写给皇帝的上书言事的纸片。 (19)〔颜色〕脸色。 (20)〔补缀〕修补。 (21)〔卒〕最后。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日常事务,但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又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对人多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担任宰相的人大多都过分拘谨,遇事保守且沉默少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比。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官,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此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奏这人。太祖生气了,撕碎了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奏章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奏章修补完整,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人。 字数:128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92-393页. 赵普 北宋初大臣,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城西南)人,后迁居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陈桥兵变,先知其谋,助宋代周,拥赵匡胤为北宋皇帝。太祖即位,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960),以兵机贵速劝帝速征李筠、李重进,并自请从征。乾德二年(964),代范质任相,制定治国之策。北宋初年的重大决策,如“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中原地区的战略;收其精兵,稍夺其权的削夺禁军统帅和藩镇势力的措施;制其钱谷,集中财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方针,他都参与制订。及太祖晚年,其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即位,两次入相,两度出为武胜军、山南东道节度使。淳化三年(992),因病辞职,封魏国公。其足智多谋,刚毅果断,然读书甚少。晚年常读《论语》,因而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辞职未几病逝,追封真定王。真宗时改韩王。谥忠献。 赵普922—992北宋政治家。字则平,幽州蓟(今天津市蓟县)人。后周时做赵匡胤的幕僚,策划陈桥驿兵变,帮助夺取政权。宋初任枢密使,乾德二年(964)任宰相。他认为,自唐以降,政权交替频繁,以致“帝易八娃”的原因,“无他,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因此,他竭力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纳其建议,从军事、政治、法制各方面采取了大量中央集权措施。赵普为官有敢谏之名,据《宋史·本传》载:某官员依制当亦迁,而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夺之’’”可见,他是竭力维护封建法制的。太宗时,他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论语》佐太宗致太平的说法。 赵普 赵普922—992字则平。北宋幽州蓟县(今北京西南) 人,后迁河南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入宋,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建隆元年 (960),出征平定李筠之乱。同年,又请速平李重进之乱。任枢密使、检校太保。乾德二年 (964) 起任宰相。参与谋划北宋初年的重大方针政策,如选拔各地精兵充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戌法,使兵将分离; 罢宿卫和节镇兵权; 命文臣知州; 诸州置转运使、置通判,以集中行政权和财政权; 解除石守信等兵权,防止大将夺取帝位; 对契丹采取守势等。“普为政颇专,廷臣多忌之”。及太祖晚年,其宠渐衰,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时又两度为相,两度出为武胜军、山南东道节度使。淳化三年 (992) 因病辞职,封魏国公。死后追封真定王,真宗时因避讳改韩王。谥忠献。他少时为吏,虽多智谋,但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因此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 之说。 ☚ 冯道 王审琦 ☛ 赵普922—992北宋宰相。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退,封魏国公,死后谥忠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922~992宋代政治家。字则平。河南省洛阳人。后周时,跟随赵匡胤,任掌书记之职。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赵普是主要策划者之一。北宋建立后,初任枢密使,执掌军权。自乾德二年(964年)起,担任宰相。在任期间,协助赵匡胤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武将跋扈现象,提出应夺其政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之策,被赵匡胤采纳。对辽国,主张采取守势,反对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时,他又先后两次为相。淳化三年(992年)因病辞职,受封魏国公。赵普一生读书不多,却颇有治国才能。晚年潜心研读《论语》 ,每当退朝回府,即启箧取书细阅,终日不辍,故史书有 “半部《论语》 治天下” 之说。去世后,箧内放有 《论语》20篇。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字则平。洛阳人。少时为吏。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助其夺取后周政权。宋初为枢密使。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起任宰相,赵匡胤采其建议,选拔各地精兵至京师禁军,削弱地方武力;实行更戍法,常换防地;解除石守信等大将兵权,防止藩镇割据。对辽加强防御。太宗即位后,又两度为相。淳化三年 (公元992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他读书不多,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赵普922—992字则平,祖籍宋幽州蓟(今北京)人,后徙常山,再徙洛阳,因以为籍。后周时,在赵匡胤帐下为推官、掌书记。参与策划陈桥兵变。北宋初,充枢密直学士。乾德二年(964)拜相。协助太祖制定统一方略及重文轻武的方针。建议太祖收地方兵权、财权以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开宝后期,权势益重。未几,出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太宗时,两度入相,构陷秦王廷美及卢多逊成狱,又与太宗合谋伪造“金匮之盟”。淳化三年(992),以老衰久病辞,拜太师,封魏国公。普少习吏事,善谋略而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所读乃《论语》二十篇,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