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走百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走百媚、走三桥。旧时元宵节一种风俗。即于其夜,妇女结伴行游街市,穿着浅淡白绫衣,以为可却百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燕城正月十六日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各走百病。”明沈榜《苑署杂纪·民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曰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清顾禄《清嘉录》: “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小说第二十四回:正月十六之夜,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三个妇人,带领一簇男女,“出来跟着众人走百媚儿,月光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后文又写: “陈经济因走百病儿,与金莲等众妇人嘲戏了一路儿。”可知前“百媚儿”即“百病儿”。 ☚ 桶子花 走百媚 ☛ ![]() ![]() ![]() ![]() 走百病古代驱邪求祥的习俗。其说有二: 一、明谢肇淛《五杂俎》二:“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日游寺观,谓之‘走百病。’”二、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三《元夕走桥》: 京师旧俗,妇女多以元宵夜出游,摸正阳门钉,以祓除不祥,名“走百病”。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節慶部 > 活動(附) > 走百病 走百病 zǒubǎibìng 亦稱“走橋”、“踏太平”等。舊俗正月十五日或十六日有盛裝出游之習。京師婦女夜行摸正陽門釘,以除不祥,故稱。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二:“齊魯人多以正月十六日遊寺觀,謂之走百病。”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春場》:“元夕……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清·甘熙《白下瑣言》卷四:“歲正月既望,城頭遊人如蟻,簫鼓爆竹之聲遠近相聞,謂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是其俗自古有之,不第吾鄉然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記·走橋摸釘》:“元夕婦女群遊,祈免災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參閱清·姚之駰《元明事類鈔·元夕走橋》。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走老貌,又称走老猫。时在农历正月十六。是妇女避灾求福的活动,流行于山东各地。是日,人们要过桥,登高以免灾。《商河县志》:“正月十六,男妇盛装游街,登阁过桥,日旰始散,名曰走百病。”临沂地区则称此为走老貌。城内人要登城墙,而乡间人则登上最高的砖窑。据说,这样做可使人长寿。潍县人在这天要到财神庙去。因为庙中有只石虎,每个人都要到此摸摸它,又因这只石虎刻的象猫,因此也称这一活动为走老猫。 ☚ 豆疹娘娘 两乔 ☛ 走百病(~儿)〈动〉北方民俗,元宵夜或正月十六日人们相率出游,认为可祛除百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明谢肇淛《五杂俎·天部二》:“齐鲁人多以正月十六夜游寺观,谓之走百病。” 走百病古代民间祛病除邪的一种风俗。多以正月十六日游寺观,谓之“走百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