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赫鲁晓夫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赫鲁晓夫1894—1971Nikita Sergeyevich Khrushchov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生于乌克兰库尔斯克省(今为州)卡利诺夫卡村的矿工家庭。当过牧童。1908年起在顿巴斯当矿工。1918年加入共产党。参加过1918—1920年的国内战争,此后在乌克兰做党的工作。1929年入莫斯科斯大林工业学院学习,并任该院党委书记。1931年起在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的党组织中工作,先后任区委书记,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州委第二书记。1935年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起为联共(布)中共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1938—1947年3月与1947年12月—194年12月任乌克兰共产党(布)中央第一书记。卫国战争期间先后任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年获中将军衔。1944—1947年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12月起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苏共十九大后政治局改称主席团,他当选为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同年9月迫使马林科夫下台,他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958年3月起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当政期间对苏联政治、经济进行了一些改革。1964年10月14日被勃列日涅夫等解除一切职务。后病死于莫斯科。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苏联领导人。1894年4月17日生。1918年加入俄国共产党。参加国内战争。1929年进莫斯科斯大林工学院学习并任该院党委书记。1932年至1938年先后任苏共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和莫斯科州委书记、第一书记。1934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38年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39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卫国战争时期曾任西南等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1944年至1949年先后任乌克兰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党委第一书记。1949年12月起任苏共中央书记兼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1952年10月苏共19大上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1943年获中将衔。斯大林逝世后,于1953年9月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在苏共20大上作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958年3月兼任部长会议主席。1961年在党的22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等新观点。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1971年9月11日病逝。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1894—1971Heluxiaofu,Хрушеь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894年4月17日生于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 乌克兰人。15岁以前当过牧童和雇工,只受过初级教育。1918年参加共产党。国内战争时期在南方战线作战, 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内战结束后, 在尤佐夫卡(现顿涅茨克)的一个煤矿任党支部书记。1922年秋进尤佐夫卡矿山技术学校工人专修班学习。1925年起, 在斯大林诺任佩特罗夫斯科—马林斯基区的区委书记。1927年当选为联共(布)“十五大”代表。翌年调任乌克兰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不久改任基辅市委组织部部长。1929—1931年,在莫斯科斯大林工学院学习,并任该院党委书记。1931年任莫斯科市鲍曼区区委第一书记;同年7月,改任该市红色普列斯尼亚区区委第一书记。1932年任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1934年1月任市委第一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二书记;1935年3月任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8年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翌年升为政治局委员。1938年起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领导了乌克兰的大清洗。卫国战争期间,任基辅特别军区、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南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年2月获陆军中将军衔。卫国战争结束后,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兼人民委员会(1946年3月起称部长会议)主席,领导乌克兰的重建工作。1947年曾一度被解除第一书记职务,但很快复职。1949年12月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和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在中央主管农业。1952年10月,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9月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对防止现代战争的可能性、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以及不同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等某些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以及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论断。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职务。1971年9月11日病逝。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期间,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放宽农村政策,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探索,调整对外政策,使苏联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培植个人崇拜、主观武断、朝令夕改,在对外政策方面迷恋大国政治,谋求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继续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造成了不良后果。 ☚ 布哈林 勃列日涅夫 ☛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1894—1971HeluxiaofuН.С.Хрумеь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894年生于库尔斯克省卡利诺夫卡村,乌克兰人。15岁以前当过牧童和雇工。1918年参加共产党。国内战争时期在南方战线作战,担任过党支部书记。内战结束后退役,从事党务工作。1927年当选为联共(布)“十五大”代表,先后任乌克兰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和基辅市委组织部部长。1929年—1931年,在莫斯科斯大林工学院学习,并任该院党委书记。毕业后在莫斯科任职,1935年3月任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1934年当选为苏共(布)中央委员,1939年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38年起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领导了该地区的大清洗。卫国战争期间,任基辅特别军区、西南方面军等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1943年2月获陆军中将军衔。卫国战争结束后,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兼人民委员会主席,领导乌克兰的重建工作。1949年12月起到联共(布)中央工作,任联共(布)中央书记兼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主管农业。斯大林逝世后,1953年9月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现代世界战争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和和平竞赛以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等观点,并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以及苏联已进入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论断。赫鲁晓夫在担任苏联最高领导职务期间,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在对外政策方面谋求美苏合作主宰世界,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1964年10月被解除党内外职务。1971年9月11日病逝。 ☚ 斯大林 希特勒 ☛ 赫鲁晓夫1894—1971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1934年当选为联共(布)中央委员。1935年起任联共(布)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市委第一书记。1938年起任乌克兰的党中央第一书记。1939年被选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参加卫国战争。战后初期任乌克兰的党中央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1949年任联共(布)中央书记。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斯大林逝世后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及其严重后果,开始为30年代肃反扩大化的受害者平反。力求改变苏联经济发展的先后秩序。1964年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 赫鲁晓夫1894~1971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中将。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出生在库尔斯克省的农民家庭,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毕业就辍学了。15岁时开始在德国人开办的工厂学钳工,1918年加入俄国共产党。 ☚ 毛泽东 庇隆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