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赞比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赞比亚非洲中南部内陆国。全称赞比亚共和国。1964年10月24日建国。国土面积752614km2,人口989万(1997年估计)。首都卢萨卡。1964年10月29日与中国建交。全境平均海拔1000~1500m,东北边境的马芬加山海拔2164m,为全国最高峰。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1℃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多在1000mm左右。经济以矿业为主。自然资源丰富,铜的蕴藏量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6%,钴(铜之伴生矿)储量约35万t,居世界第2位。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37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2美元。1998年12月汇率:1美元=2500克瓦查(赞货币)。采矿业较发达,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之一,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世界第4大产铜国和第2大产钴国。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全国5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可耕地约900万hm2,已耕地约144万hm2。旅游业1998年增长42%,收入9000万美元。交通以铁路为主。铁路总长2100km。国内客货运输75%依靠铁路。公路总长37300km,其中柏油路6580km。全国有18个机场,其中国际机场4个。实行9年制普及义务教育。文盲率约26.2%。1997年有小学4011所;中学203所;师范学院14所;大学2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5%。其中20%能升入中学。20~24岁的青年中有2%左右能受到高等教育。赞比亚2002年人口1024万。独立日10月24日。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43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0美元。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6%。通货膨胀率17%。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3%。 赞比亚Zambia非洲南部内陆国家。面积752617平方公里。人口727万(1987年)。首都卢萨卡。境内多为高原。热带草原气候。赞比西河流经南部边境。中北部铜矿带世界著名。经济以工矿业为主。世界重要产铜国之一。 赞比亚非洲中南部内陆国。铜矿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5%。面积75.26万平方千米,人口807.3万(1990年),常备军1.62万人(1990年)。首都卢萨卡,坐落在中南部高原上,平均海拔约1280米,是全国最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城市还有基特韦、恩多拉、卡布韦等。为英联邦成员国和非洲统一组织成员国。1964年10月29日同中国建交。 赞比亚 赞比亚全称赞比亚共和国。非洲中南部内陆国家。面积752,617平方公里。人口690万 (1986年估计),大多数班图语系黑人,有73个部族,主要是奔巴族、通加族等。官方语言为英语,部族语言有31种。农村居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其余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都卢萨卡。全境大部分高原,平均海拔1,000—1,500米,大致从东北向西南倾斜。赞比西河上有著名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维多利亚大瀑布)。热带草原气候,气候温和。矿藏以铜为主,素有“铜矿之国”之称,此外还有钴、铅、镉、硒、镍、锌、锰、锡、金、银、铁、铀、煤、绿宝石、水晶、钒、石墨、云母等。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另有花生、棉花、烟草、甘蔗等。采矿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部门,工业还有炼油、化肥、纺织、水泥、玻璃、粮食加工、制糖、铜制品、轮胎、汽车装配等。出口铜、钴、锌、铅、木材、烟草、糖等,进口机械设备、石油、化工品、医药和纺织品。货币名称克瓦查。从公元9世纪起,境内先后建立了一些王国。1889—1900年英国南非公司侵入赞东部和东北部,1911年英将上述两地区合并,称为北罗得西亚保区地,1953年成为中非联邦的一部分。1964年10月24日宣告独立,仍留在英联邦内。1964年10月29日同中国建交。 ☚ 镜厅 赞比亚河 ☛ 赞比亚Zambia全称赞比亚共和国。为非洲中部发展中国家,实行国营和私营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经济。其国土面积75.3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1000万人(1998年年中数),首都卢萨卡,货币名称克瓦查。1964年10月24日独立后,实行国有化政策,把许多外国资本控制的私人企业收归国有,成立一批国营公司,效果不好,经济发展缓慢。1965~1980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2.0%。20世纪80年代进行政策调整,强调发展多种经济,优先发展农业,对外国资本不再实行国有化。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1980~1990年年平均增长率为0.8%,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31.2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20美元。采矿业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70年代以来,逐年下降,1988年只占1/4。铜矿石产量占非洲第一位,钴矿石占非洲第二位。铜矿过去由英、美、南非资本控制,1970年起,废除了外国垄断资本的“永久开采权”,由赞比亚工业和矿业公司接管。钴矿石全部出口,输往美、英等国。制造业基础薄弱。独立初期发展很快,1968年以后,速度放慢,1974年以后连续三年下降,直到1978年才缓慢恢复,渐趋稳定。除了原有食品、饮料加工、卷烟、纺织、服装工业以外,独立后,新建的工业有汽车装配、铜线、炼油、化工、玻璃等。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独立初期为6%,1990年上升为43%。大部分工业与外国合资经营。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1990年),发展缓慢。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小麦、稻谷。产量不稳定,粮食不能自给。全国有将近一半的土地适宜放牧,但有萃萃蝇为害,影响畜牧业发展。对外贸易长期逆差。铜、钴矿石是主要出口商品,约占出口总值90%左右。英国、南非是传统的贸易对象国。80年代以来,与日本和中国的贸易往来增加很快。1997年外国直接投资7000万美元,外债总额67.58亿美元,现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6%。1998年,其商品出口额为9.01亿美元,进口额为8.07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2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32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3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80位;国际储备总额6900万美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