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赋 赋这里指一种文体。班固《两都赋序》: “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以《赋》名篇的一般认为是战国荀卿的《赋篇》。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赋就是铺排,铺排华美的词藻章句,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 体仁沐德 赞 ☛ 赋 赋又称“赋体”。一种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战国时荀况始称其名。至汉代,则形成一种特定体制。表现手法颇受战国诸子百家文风和楚辞影响。主要特点是铺陈物事,讲究文采。盛行于汉魏六朝。唐宋以后,渐趋衰微。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形式、体制等不同,又分为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 表志 骚赋 ☛ 风赋/鵩鸟赋/七发/子虚赋/答客难/二京赋/刺世疾邪赋/登楼赋/思旧赋/海赋/三都赋/芜城赋/别赋/恨赋/哀江南赋/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 ☚ 登西台恸哭记 风赋 ☛ 赋 赋《诗经》六义之一,为文学写作的一种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毛诗序》又有阐述。汉代郑玄认为,“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宋代朱熹说赋的特点为“直陈其事”,都表明赋有铺陈之意,即把所要叙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而宋代李仲蒙说:“叙物以言情为之赋,情物尽者也。”认为赋是“叙物”与“言情”巧妙结合,在所表现的外物中,尽其可能将主观情感表现出来。这似更为贴近艺术创作的实际。 ☚ 风化 比 ☛ 《赋》 赋。荀况作。见《荀子》。包括五篇短赋(散文赋体)和两首诗歌。五篇短赋用韵散并用和谜语的形式、敷陈的手法,阐述明君贤臣所应具备的道德风尚,并用具体形象(云、蚕、箴),说明“礼”、 “知”的重要。两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家统一的愿望,抒发了对“天地易位”、是非颠倒的现实的不满。在我国文学史上以“赋”命题的,这是第一篇。全文比喻形象生动,假物寓意,言简意赅,风格独特。 赋 介于诗与文之间、亦诗亦文的一种文体。“赋” 字最初的意义是朗诵,不是文体名称,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同时,“赋”又是古诗的一种表现手法,与“比兴” 的比喻象征、托物起兴不同,“赋” 的特点是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是一种非常直白的表现手法。到战国时代,这种铺叙的表现手法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荀子》 中就有 《赋篇》,分别铺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这是 “赋” 从表现手法演变为文体的肇始。西汉人也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视为赋体,称为 “屈原赋”、“宋玉赋”,故 “赋” 又有 “辞赋” 之称。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说: “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这是说,赋体是由 《诗经》、《楚辞》 发展演变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刘勰指出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铺采摛文,言其形式; 体物写志,言其内容。这是历代赋体的共同特点。但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西汉才开始蔚成大国,故后人将“汉赋” 视为汉代文学的代表。赋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除了楚辞体的骚赋外,主要还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形式。古赋就是汉赋,其篇幅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以及字数更多的长句。汉赋喜堆砌词藻,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后人虽有 “字林”一类的批评,但其典雅堂皇、肃穆凝重的风格,却被古人视为赋体的正宗。俳赋就是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趋于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或六言的骈偶组成,而且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到了后期,更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六朝俳赋词藻华丽、音调铿锵、构思精巧,留下了许多可供后人反复玩味的美文。律赋则是唐宋科举考试专用的赋体,故又称 “试帖赋”。既然是考试文体,自然有许多硬性的规定,如题目、字数、韵式、平仄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同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考试一样,这种目的在测验应试者某种能力的专用文体,不可能产生出艺术精品。律赋在赋史上没有什么地位,只是聊备一体。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是六朝俳赋的反动,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也比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宋代以后,赋仍是文人学士最喜欢采用的文体之一,其形式则主要是俳赋与文赋,但六朝那样的美文和唐宋那样的精品,却几成绝响。 赋 赋fù宣布,发布。《大雅·烝民》二章:“天子是若,明命使赋。”毛《传》: “赋,布也。”孔《疏》:“显明王之政教,使群臣施布之。” ☚ 幅陨 赎 ☛ 赋读音f·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方遇切,去,遇韵。 上一条: 菩 下一条: 賦 赋 赋文体名。原为“诗六义”之一(见《毛诗序》),用指一种“敷陈其事”的诗法。又有“诵诗”的意思,“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则指一种摆脱了音乐的诵读方式。赋的这两种功能,由于吸收了楚辞的艺术形式,至战国末年演化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韩非子·外储说中》“先王之赋、颂、钟鼎之铭”可以推知。现存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为荀子的《赋篇》,艺术上却甚幼稚。发展到汉代,赋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一方面,它讲求声韵的和谐与形式的整饬,一定程度上具有诗的特点,却又不歌而诵;另一方面,句型长短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可以自由地状物叙事或抒情说理,一定程度上具有散文的特点,却又往往协韵。刘勰指出:“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从内容和形式上大体概括了汉代的赋体特征。不过在中国赋史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赋在体制和特点上不断有所变化,明人徐师曾在其《文体明辨》中曾将赋划分为四类:一为古赋,即先秦两汉时的辞赋,包括了《汉书·艺文志》所含之“屈原赋之属”等四类;二为俳赋,即六朝骈赋;三为唐代的律赋;四为宋代以后的文赋。这四类赋除了有共同点之外,又各具独特之处。此外,唐代敦煌石室中尚发现有用近似于白话写成的通俗体式的“俗赋”,亦可单独算作一类。 ☚ 韩柳 赋圣 ☛ 赋 赋其义有四:一、语本《诗经·烝民》:“赋政于外,四方爰发。”此为布施王政。二、《左传·文公三年》:“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国语·周语》:“邵公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二者皆指脱离音乐的一种诵读方式。三、《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里指《诗经》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艺术手法(据谢榛《四溟诗话》统计,《诗经》中赋720,兴370,比110),即朱熹所谓“铺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诗集传》)。四、指兼融二、三两义而形成的一种新文体,始于荀况、屈原,其特征是“体物而浏亮”、“极声貌以穷文”。详见“辞赋体类”中之“赋”。 ☚ 晚唐律赋多用古事 赋心 ☛ 赋复fǔ❶藏。例:人躲~不见咧。 赋〔fu〕 giaod gangs. ![]() ![]() 赋fu❶税收。同义合成词:“赋税”。《管子·小匡》:“省刑罚,薄~敛,则民富矣。” 赋賦fù❶旧指田地税 赋❶授;交给:~予。 赋fù❶ 交给:赋予│天赋。 赋fù吟诵。《招魂》:“人有所极,同心赋些。”王逸注:“赋,诵也。”姜亮夫通故:“指诗赋言。”亦通。 赋❶《诗经》“六义”之一。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铺陈事物的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孔颖达《毛诗正义》:“则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如《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满木,其鸣喈喈。”这里直陈初夏葛叶茂盛,黄鸟飞集在灌木上鸣叫的景色,不用比兴,所以是赋。赋与比、兴相比较,是用得最多最广的。据明代谢榛的统计,《诗经》中用赋的有720处,用兴的有370处,用比的有110处。后世无论诗、词、曲、文、叙事、写景、言志、抒情,都要用赋法。作为铺陈手法的赋还是后来作为文体的赋的一个渊源。 赋fu赋税 赋闲 赋性 赋役 赋有 赋予 禀赋 辞赋 天赋 田赋 赋形剂1 赋fù❶给予;交给:故其气亦必~人,发泄一尽始散。(二·39)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清性的。(四八·1120) 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錢糧賦税部 > 賦税 > 賦 賦 fù 亦稱“賦算”。土地税。《書·禹貢》:“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錯。”孔穎達疏:“賦者,自上税下之名,謂治田出穀,故經定其差等,謂之厥賦。”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失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 赋赋 赋诗六义之一。即直接叙事。《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矣,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叙事诗的抒情 诗的层递 ☛ 赋 赋文体名。汉·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的名称始于战国荀卿的《赋篇》。到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彩,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汉赋规模宏大,以铺叙事物见长。又有小赋,以抒情为主,风格较为清新。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 辞 律赋 ☛ 赋 赋古代主要文体之一。班固《两都赋序》引“或曰”称:“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对赋的重要解释。它指出了赋这种文体形式的由来,即源于古诗,由古诗衍化成赋。同时,它也指出了赋的性质,它与诗为类。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古籍进行分类,也将赋与诗分在一起,名之为“诗赋略”。这不仅是班固的认识,同时,它也包含了班氏所继承的刘歆的认识。《艺文志》在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以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创作,从荀子、屈原起,则以赋的形式抒情言志。屈原等人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这是汉代占主导地位的看法,也是后世所普遍承认的定说。对赋的第二种被人们经常引用的解释出于《文心雕龙》。其《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是从音训中引出对赋的特征的解说。铺采是从文辞方面说,指出赋重藻饰的特点;这里的“体”和“写”也是铺叙之意。这是从内容方面说,言其铺叙物体、人情而与华茂的词采相结合,遂成为赋。对赋的第三种解释也见于《汉书·艺文志》。其文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不歌诗,而是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称之为赋诗。当时本指诗的两种流传形式。春秋以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贵族已经不需要同时也没有机会运用背诵几句诗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所掌,又变成歌诗,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之间。于是,这种“不歌而诵”的流传形式,又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遂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 四 赋论·(一)特征 受命于诗人 ☛ 赋 赋文体名。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末的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但荀赋与后来的汉赋距离很大。开汉赋先导的是楚国人宋玉,他以楚辞家的才能作赋,把浓艳的文采移植到质朴的赋的写作上,句式参差,极尽铺排夸张,问对与正文分开,为后来汉赋的体制与创作奠定了基础。 ☚ 辞 汉赋 ☛ 赋fù〖名词〗 赋fù〖动词〗 赋fù❶ 田赋,赋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令倍其~。”柳宗元《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则何如?” 赋*賦fuB8B3 劳役 劳役役(力役;从~;当~;趋~) 力 ☚ 劳作 做工 ☛ 给予 给予给(给与;给以;给授;交给) 予(予以;予与) 与(赠~;~人方便) 赋(赋予) 授(授予;授与)付(付予) 卖 施(施以) 致(致予) 畀(赋畀) 假 赐 诒 丐效 除 遗 降 禀(禀授) 丐 于(嫁祸~人) 另见:供给 交给 发给 ☚ 给予 给予好处 ☛ 赋税 赋税赋(赋租;赋课;赋贡;赋调;赋与;赋敛;税赋;施赋) 租(租课;赀租) 课(课制;课税;课租;赀课;银课) 敛 调食 贡彻 排户 茧丝 正籍 关石 ☚ 赋税 各种赋税 ☛ 旧时的一种税名 旧时的一种税名捐(捐税;租~;国~;杂~;苛~) 籍 ☚ 税种 赋税 ☛ 吟诵 吟诵呻 赋 昌诵 唱诵 吟唱 吟课吟讴 吟诵 叹诵 咏唱 ☚ 念经 背诵 ☛ 各种责任 各种责任担负的责任:担子 ☚ 责任 职责 ☛ 天资 天资赋(赋分;秉赋;天赋) 资(恒资) 天分 才分 禀分 天禀 姿质 秉质 颖识 禀姿 ☚ 不好的资质 修养2 ☛ 写诗 写诗赋(赋诗) 作诗 做诗 裁诗 课诗 口业 咏吟 吟讽 吚哦 ☚ 写的内容 写作态度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授予 授予赋(~于) 付畀 授与 交授 另见:交给 任务 授职 ☚ 赋予 施与 ☛ 纳税 纳税税(税输) 赋(输赋) 课(办课)完(完纳) 上税 输征 科输 ☚ 纳税 欠税 ☛ 赋賦fù方遇切,去遇。 赋文体名。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最早以《赋》名篇者一般认为是战国荀卿的《赋篇》。至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科举制度建立后,亦以赋为考试内容,而以应试之赋为“律赋”。参见“律赋”。 赋 赋唐代说唱艺术。自汉魏时的俳偕杂赋发展而来,题材全部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闻,每篇篇幅不长,句式基本上是以四六言的当时口语为主的赋体韵文,换韵较频繁,节拍急速,介于说与唱之间。此类作品在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开篇时讲明故事起因,然后以互相问答、反复辩论来展开故事,最后以几句议论,寄托讽喻之意以作结束,如《晏子赋》等; 一是有头有尾地讲述故事,与典型的赋体不同,如《韩朋赋》、《燕子赋》等。 ☚ 俗讲 转变 ☛ 赋 赋唐代说唱艺术。自汉魏时的俳偕杂赋发展而来,题材全部取材于民间故事和传闻,每篇篇幅不长,句式基本上是以四六言的当时口语为主的赋体韵文,换韵较频繁,节拍急速,介于说与唱之间。此类作品在结构上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是开篇时讲明故事起因,然后以互相问答、反复辩论来展开故事,最后以几句议论,寄托讽喻之意以作结束,如《晏子赋》等; 一是有头有尾地讲述故事,与典型的赋体不同,如《韩朋赋》、《燕子赋》等。 ☚ 俗讲 转变 ☛ 赋 243 赋文体名。“赋”字的原意是指“诵说”。《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在《毛诗郑笺》中,“赋”又解为“铺陈”。“赋”作为文学体制,和楚辞有一定关系,至荀卿《赋篇》,始有定名。它起源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在内容上,“赋”注重“体物”和“写志”。在形式上注重铺陈。语言精美,色彩绚烂,讲究音韵和句式,形成一种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保存一定的诗意。“赋”在流变过程中又可分为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 楚歌 乐府诗 ☛ 赋 赋fu古代文体名。它最初并不是文体,而有另外两种含义,一是指“不歌而诵”的朗读方式;二是指铺陈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对赋的形成有一定影响。战国荀卿作有《赋篇》,其中用隐语的方式铺陈描写了礼、智、云、蚕、箴等事物,是文学史上最早的以赋名篇的作品。其后的宋玉相传有《风赋》等作品,对赋的发展进一步做出了贡献,使赋逐渐形成一种文体。汉代枚乘作有《七发》,正式确立了汉赋的体制。 ☚ 孔雀东南飞 四言诗 ☛ 赋 赋税。土地为国家所有,其地所产之物应归国家一部分作为用地费用称赋。赋者以供军用。《说文》: “赋,敛也。从贝武。” 贝为钱,武为军。《史记·秦本纪》:“(孝公) 十四年 (公元前348年) 初为赋。”集解: 徐广曰: “制贡赋之法也。” 索隐,谯周云: “初为军赋也。”《晋书·地理志》: “ (西周),1夫1妇受田100亩,公田10亩。……士工商家受田,5口乃当农夫1口。有赋有税,税谓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入也,赋供车马甲兵士从之役。民年20受田,60归田。” ☚ 服贡 赋税 ☛ 赋 赋文体名称。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盛行于汉代。先秦时代,“赋”字有两个含义: 一是《诗经》中赋、比、兴的赋,是一种铺陈直言的表现手法;二是赋诗言志的赋,是一种并非歌唱而又接近于“诵”的具有特殊音调的诵朗方式。也就是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诵谓之赋”。作为一种文体的赋,其名称究取何义,一直无定论。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意思是说赋就是排铺之意。把文采排铺出来,为的是描绘事物,抒写情志。现存最早的赋是战国时代荀况的《赋篇》。汉初,赋体文学开始兴盛,并形成了特定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以写志为主,多带讽谏怨悱之意。因在形式上受楚辞影响较为明显,故又称“骚体赋”,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随着西汉帝国经济的日趋繁荣,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侈,歌功颂德,铺采摛文的散体大赋逐渐形成,到西汉中叶,大赋发展到顶点,典型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东汉时又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如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后来,赋向骈文和散文两个不同方向发展,接近于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为 “骈赋”、“律赋”。 ☚ 六言诗 史论 ☛ 赋 赋我国古代文学样式之 一,是 一种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赋这种文学形式,始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形成它固定的模式与体制。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讲求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然需要押韵,但韵脚比较自由,可以隔上三四句,甚至五六句相押,并可以换韵,大体与内容段落相 一致即可。汉代的赋称“古赋”,一般篇幅都较长,其结构多用问答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生字僻字; 六朝时期的赋称 “俳赋”,也称 “骈赋”,一般篇幅都较短,并讲求对偶工整、声律铿锵与使用典故等;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赋体称“律赋”,讲求文章格式统 一、对仗工整严格、平仄声律和谐,并由考官出题限韵,而且全文不得超过400字; 至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新的创作风格,称 “文赋”。文赋比起律赋来要自由得多,其字句长短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富于变化,押韵也比较随便,注重行文的流畅与语言的清新。 ☚ 骚体 辞赋 ☛ 赋文体。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最早有战国荀况的《赋篇》,汉代形成特定体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一般都用韵。可分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 赋 赋文体名。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用作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荀卿的《礼赋》、《知赋》等,到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讲究辞采、韵节,兼具诗与散文两种性质,盛行一时,亦称为“新体赋”、“汉大赋”。后来演化成“骈赋”、“律赋”、“文赋”等不同类型。《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与诗其比,赋的特点首先在于注重“体物”,摹写事物。所以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鲜明地区别了诗与赋两种文体的不同。赋在内容上注重通过“体物”以“写志”,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形和内理,在语言上注重华丽的词藻和绚丽的色彩。赋也讲究声韵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和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排比、对偶、拟人、重叠等多种修辞方法,形成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凝固的文体。赋可以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这是赋体在内容上的要求。 ☚ 汉赋 诗歌 ☛ 赋賦fù❶交给。如:赋予。 赋 赋文体名。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班固《汉书·艺文志》:“赋者,古诗之流也”。溯其源流,“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信兴楚而盛汉”(《文心雕龙》)。初有荀子《礼赋》、《智赋》,宋玉《风赋》、《钓赋》。及至汉代,“陆贾扣其端,贾谊振其绪,枚马同其风,王扬骋其势”,“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文心雕龙》)。或长于叙事,或长于说理,体制宏大,铺张扬厉,遂蔚成汉赋之大国。赋体,多用客主问答形式,极声貌以穷文,缘情发义,托物兴词。三国两晋以及六朝,受诗歌声律对偶之影响,汉赋变为俳赋(亦称骈赋);唐代,再变而为律赋,宋代又变而为文赋。故赋之为体,可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咏物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 ☚ 辞赋 辞赋 ☛ 赋 赋古代文体名。本意指诵说,如 《汉书·艺文志》 “不歌而诵谓之赋。” 《毛诗序》把 “赋” 作为 《诗经》 “六义” 之一,解作铺的意思,指铺陈言志的手法。战国后期赵人荀卿《赋篇》,最早以 “赋” 名篇,“赋” 开始被用作文体的名称。汉人把屈原、宋玉的辞和z荀卿的赋统称为辞赋,看到了两者的密切关系,并把屈原看作辞赋之祖。汉初,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它继承 《楚辞》 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 “体物”,也注意到 “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谨严,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赋体的流变大体经历了从屈原、宋玉的骚赋,到贾谊、枚乘、司马相如代表的汉赋,魏晋南北朝流行骈赋,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唐宋时代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各个阶段。 ☚ 骚体 楚歌 ☛ 赋(賦)fùⅠ ❶ (交给) bestow on;endow with: 天 ~ 之才 God-given talent 赋fuintricate literary form combining elements of poetry and prose(much cultivated from the Han times to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variously translated as “rhyme prose”,“poetic prose”,“prose poem”,etc.; often transliterated as fu) 赋fufu; rhapsody; rhyme-prose 《赋》fuThe Rhapsody→顾云 (Gu Yun) 赋fu;descriptive prose interspersed with verse;ode 赋屈原作品称“赋”。《史记·屈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传中于宋玉、唐勒、景差等,称其“皆为辞而以赋见称”。《汉书·艺文志》:“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刘永济《屈赋通笺·正名定义第一》,说屈原作品“曰赋、曰骚,皆后人从而名之词,非屈子当日自名之义也。屈子自名其文,于篇中凡两见。其一,九辩曰:‘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案而学诵。’其二,抽思曰:‘追思作诵,聊以自救兮。’考故书凡称诵者,以有节之声调,歌配乐之诗章,盖异于声比琴瑟之歌也。所歌之诗章,即名曰诵,亦犹吟、咏、歌、谣同为诗体之别称也。”因此“屈子之文,正名定义,自当以诵为宜,曰赋曰骚,皆非其本也。”由于“赋、诵同为不比琴瑟之歌,同兼称美讥过之用,于义为最近。”而“屈子之诵,既蒙赋名,于是赋行而诵废”。 赋fù❶ 赋*賦fù(12画) *赋(賦)fù12画 贝部 赋賦fù西周以来的形声字。从贝(貝),武(从戈,从止)声。本指敛取,征收。引申为税,特指田地税。如:田赋。组词如:赋税。通敷,铺展,敷布义。用作古典文学中一种文体的名称,指多4字或6字对偶句的文体,该文体特征为铺陈敷衍。如:诗赋。又引申为颁布,陈述。特指念诗或作诗。如:登高赋诗。又敛取的反训为给予义。组词如:赋予。 赋賦★繁◎常★常fù賦,形声,从貝,武声,本义为敛取、征税,引申为田地税、给予、资质等。《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赋”。 【辨析】 赋/税 这两个字都用于税收义,但有区别:“赋”多指田赋、兵赋,“税”多指田赋以外的其他税。工业、商业的税多说“税”,而不说“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