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体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体制 体制体制指词的体式。词由诗体演化而与音乐关系密切,上不同于诗,下又不似曲。张炎《词源》卷下:“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作词依照音谱所定的乐段、字句、音节和声调,即按谱填词,构成了词的体制特点。主要是:每首词都有调名;词调分片;词韵位因调而异;词有长短句,而句法参差多变;字声组合方式复杂,除分平仄外,有时还要讲究四声,阴阳清浊,并须依曲调的乐节、旋律而定。这些严格声律是唐宋词中上千个词调所共有的体制特点。但是随着词与音乐的渐渐脱离,后世作词所谓“按谱填词”,实已不再合乐应歌,遂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新的诗体。其体制格律,大都据某词调的句读、平仄和韵位,借以抒情言志而已。 ☚ 章法 正体 ☛ 体制 方其意有所可,浩然发于句之长短、声之高下,则为歌;欲有所达而意未能见,必遵而引之以致其所欲达,则为行。 律诗拘于声律,古诗拘于句语,以是词不能达。夫谓之行者,达其词而已,如古文而有韵者耳。自陈子昂一变江左之体,而歌行暴于世,作者皆能守其法,不失为文之旨,唯杜子美、李长吉,今专指二人之词以为证。夫谓之歌者,哀而不怨之词,有丰功盛德则歌之,诡异希奇之事则歌之,其词与古诗无以异,但无铺叙之语,奔骤之气。其遣语也,舒徐而不迫,峻持而愈工,吟讽之而味有余,追绎之而情不尽。叙端发词,许为雄夸跌荡之语; 及其终也,许置讽刺伤悼之意,此大凡如此尔。 行者,词之遣无所留碍,如云行水流曲折溶曳,而不为声律语句所拘。但于古诗句法中得增辞语耳。如李贺《将进酒》、《致酒行》、《南山田中行》,杜甫《丽人行》、《贫交行》、《兵车行》。 猗迁抑扬永言谓之歌……步骤驰骋斐然成章谓之行。 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 有歌行: 古有 《鞠歌行》、《长歌行》。又有单以歌名者,单以行名者,不可枚述。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 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 兼之曰歌行。 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 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其名多与乐府同,而曰咏,曰谣,曰哀,曰别,则乐府所未有。盖即事命篇,既不沿袭古题,而声亦复相远,乃诗之三变也。故今不入乐府,而以近体歌行括之,使学者知其源之有自,而流之有别云。 七言古诗,概曰歌行。余漫考之: 歌之名义,由来远矣。《南风》、《击壤》,兴于三代之前; 《易水》、《越人》,作于七雄之世。而篇什之盛,无如骚之《九歌》。皆七言古所自始也。汉则 《安世房中》、《郊祀》、《鼓吹》,咸系歌名,并登乐府,或四言上规 《风》《雅》,或杂调下仿 《离骚》,名义虽同,体裁则异。孝武以还,乐府大演,《陇西》、《豫章》、《长安》、《京洛》、《东西门行》 等,不可胜数,而行之名于是著焉。较之歌曲,名虽小异,体实大同。至《长》、《短》、《燕》、《鞠》诸篇,合而一之,不复分别,又总而目之相和等歌。则知歌者曲调之总名,原于上古,行者歌中之一体,创自汉人,明矣。 今人例以七言长短句为歌行,汉魏殊不尔也。诸歌行有三言者,《郊祀歌》、《董逃行》之类; 四言者,《安世歌》、《善哉行》之类; 五言者,《长歌行》之类; 六言者,《上留田》、《妾薄命》之类。纯用七字而无杂言,全取平声而无仄韵,则 《柏梁》始之, 《燕歌》、 《白》 皆此体。 自唐人以七言长短为歌行,余皆别类乐府矣。 歌,曲之总名。衍其事而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汉,唐人因之。 七言创于汉代,魏文帝有 《燕歌行》,古诗有“东飞伯劳”。至梁末而七言盛于时,诗赋多有七言,或有杂五七言者,唐人歌行之祖也。声成文谓之歌,曰行者,字不可解,见于《宋书·乐志》所载魏晋乐府,盖始于汉人也。至唐有七言长歌,不用乐题,直自作七言,亦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歌行与乐府又分两类。今人歌行题曰古风,不知始于何时,唐人殊不然,故宋人有七言无古诗之论。予按: 齐梁以前,七言古诗有“东飞伯劳”、“卢家少妇”二篇,不知其人、代,故题曰古诗也。或以为梁武,盖误也。如唐初卢、骆诸篇,有声病者,自是齐梁体。若李、杜歌行不用声病者,自是古调。如沈佺期“卢家少妇”,今人以为律诗。唐乐府亦用律诗。大略歌行出于乐府,曰行者,犹仍乐府之名也。 歌行之名,本之乐章,其文句长短不同。或有拟古乐府为之,今所见如鲍明远集中有之,至唐天宝以后而大盛,如李太白其尤也。太白多效三祖及鲍明远,其语尤近古耳。 歌行之名,不知始于何时。魏晋所奏乐府,如 《艳歌行》、《长歌行》、《短歌行》 之类,大略是汉时歌谣。谓之曰行,本不知何解,宋人云“体如行书”,真可掩口也。既谓之歌行,则自然出于乐府,但指事咏物之文,或无古题,《英华》分别,亦有旨也。 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故《文苑英华》分乐府、歌行为二。 歌行之来也久矣。自上古春秋战国以来,代皆有作,至汉而《大风》、《垓下》,实开风气之先。厥后其作愈多,大约皆浑浩条畅,牢笼万象。迨入三唐,每多平衍,而古意难复,故近日徐伯鲁《诗体明辨》一书,遂列歌行为近体。然细按三唐诸家歌行,终与近体不肖。若以为与古作气味悬殊,则世运之升降为之,又不特歌行一体也。即如唐之五言古,其真同于汉魏之五言古乎? 乃不并列于近体而独列歌行,何也?且其中如李、杜二公,纵横变化,较之汉魏,虽去古稍远,然究不失汉魏遗意,顾可列之近体乎? 夫乐府,其音已不可知,至若歌行,则自汉魏迄唐,皆可得而求也。浑浩条畅,歌行是矣。曰吟、曰引,则取于悠长; 曰怨、曰哀,则取于凄切; 曰词者文丽; 曰谣者质俚; 曰弄、曰操,则疾徐兼用,以肖乐音。名作如林,其体虽多,大约与数者相近。惟沉潜而三复之,以渐得其神味,勿徒袭其皮毛,斯得之矣。 体制 乐府者,选其清调合律,唱入管弦,所奏即入之乐府聚之,如 《塘上行》、《怨歌行》、《长歌行》、《短歌行》之类是也。 乐府,盖古圣王采天下之诗,欲以知国之利病,民之休戚者也。得之者,命司乐氏奏之于埙篪,和之以管龠。诗之美也,闻之足以劝乎功; 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故《周礼》太师之职,掌教六诗,小师之职,掌讽诵诗。由是观之,乐府之道大矣。今之所谓乐府者,唯以魏晋之侈丽,陈梁之浮艳,谓之乐府诗,真不然矣。 周文忠题谭该乐府云: 世谓乐府起于汉魏,盖由惠帝有乐府令,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也。唐元稹则以仲尼《文王操》、伯牙《水仙操》、齐牧犊《雉朝飞》、卫女《思归引》为乐府之始。予考之,“乃赓载歌”、“薰兮解愠”,在虞舜时此体固已萌芽,岂止三代遗韵而已。 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凡乐府歌辞,有因声而作歌者,若魏之三调歌诗,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是也。有因歌而造声者,若清商、吴声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是也。有有声有辞者,若郊庙、相和、饶歌、横吹等曲是也。有有辞无声者,若后人之所述作,未必尽被于金石是也。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致堂云: 古乐府者,诗之旁行也; 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 唐世乐府,多取当时名人之诗唱之,而音调名题各异。 古乐府,王僧虔云:“古曰章,今曰解,解有多少。当时先诗而后声,诗叙事,声成文,必使志尽于诗,音尽于曲。是以作诗有丰约,制解有多少。又诸曲调皆有声有辞,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辞者,其歌诗也; 声者,若‘羊吾韦’、‘伊那何’之类也。艳在曲之前,趋与乱在曲之后,亦犹吴声西曲,前有和、后有送也。”其语乐府体甚详,聊志之。 古诗皆乐也,古乐皆诗也。离诗而称乐府、自汉始。至唐,而诗诸体分,乐府居一焉。 乐八音皆诗,诗三百皆乐。唐人乐府已非汉魏六朝之旧,时采五七言绝句、长篇中隽语,被弦管而歌之,代不数人,人不数章,则唐与古殊矣。 世以乐府为诗之一体,余历考汉魏六朝唐人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近体、排律、绝句,乐府皆备有之。《练时日》、《雷震震》等篇,三言也; 《箜篌引》、《善哉行》等篇,四言也; 《鸡鸣》、《陇西》等篇,五言也; 《乌生》、《雁门》等篇,杂言也;《妾薄命》等篇,六言也; 《燕歌行》等篇,七言也; 《紫骝》、《枯鱼》等篇,五言绝也; 皆汉魏作也。《挟瑟歌》等篇,七言绝也; 《折扬柳》、《梅花落》等篇, 五言律也; 皆齐梁人作也。 虞世南《从军行》、 耿𣲗《出塞曲》,五言排律也; 沈佺期“卢家少妇”、王摩诘“居延城外”,七言律也; 皆唐人所作也。五言长篇则 《孔雀东南飞》,七言长篇则 《木兰歌》。是乐府于诸体无不备有也。 乐府自魏失传,文人拟作,多与题左,前辈历有辩论。愚意当时但取声调之谐,不必词义之合也。其文士之词,亦未必尽为本题而作。《陌上桑》本言罗敷,而晋乐取屈原《山鬼》以奏。陈思“置酒高堂上”题曰《箜篌引》,一作 《野田黄雀行》,读其词皆不合。盖本公宴之类,后人取填二曲耳。其最易见者,莫如唐乐府所歌绝句,或节取古诗首尾,或截取近体半章,于本题面目全无关涉。细考诸人原作,则咸自有谓,非缘乐府设也。 古乐府诗,四言、五言,有一定之句,难以入歌,中间必添和声,然后可歌,如“妃呼豨”、“伊何那”之类是也。唐初歌曲,多用五七言绝句,律诗亦间有采者,想亦有剩字剩句于其间,方成腔调。其后即以所剩者作为实字,填入曲中歌之,不复别用和声,则其法愈密,而其体不能不入于柔靡矣,此填词所由兴也。宋沈括考究所始,以为始于王涯。又谓前此贞元、元和间为之者已多云。 右二百九十七曲,题义无考。其承自 《乐府诗集》者,多谱初、盛唐人绝句诗为曲。录自 《教坊记》者,律、绝诗及填词为曲者互有之。录自温、韦以下集者,并止是填词,先后撰曲年代,似约略可推,然亦不敢妄为定云。 乐府之名,始于汉惠,至武帝立乐府之官,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采诗夜诵,有赵、代、齐、魏之歌,又使司马长卿等造十九章之歌,此乐府之始也。……汉时有苏、李五言,枚乘诸作,然吴兢《乐录》有古诗,而李善注《文选》,多引枚乘乐府,诗文皆在古诗中,疑五言诸作,皆可歌也。大略歌诗分界,疑在汉魏之间。伶伦所奏,谓之乐府; 文人所制,不妨有不合乐之诗。乐之所用,在郊庙宴享诸大体,或有民间私造,用之宴饮者。唐之五七言律长短句,以及今之南北词,皆乐也,其体亦何常之有?乐府中又有灼然不可歌者,如后人赋《横吹》诸题,及用古题而自出新意,或直赋题事,及杜甫、元、白新乐府是也。……酷拟之风,起于近代。李于鳞取魏晋乐府古异难通者,句摘而字效之,学者始以艰涩遒壮者为乐府,而以平典者为诗。吠声哗然,殆不可止。但取乐府诗集中所载读之,了然可观。盖魏晋乐章,既由伶人协律,声有短长损益,以文就之,往往合二为一,首尾都不贯,文亦有不尽可通者,如《饶歌》声调混填,岂可更拟耶?乐工务配其声,文士宜正其文。今日作文,止效“三祖”,已为古而难行矣; 若更为其不可解者,既不入乐,何取于伶人语耶?亦古人所不为也。 伶工所奏,乐也; 诗人所造,诗也。诗乃乐之词耳,本无定体。唐人律诗,亦是乐府也。大历以前,人沿齐梁之体,五言律诗,多用乐府古题。唐季则有以乐府题作七言律诗者,秦韬玉 《紫骝马》,胡曾、沈彬《塞下曲》诸篇是也。又白集王右丞“秦川一半夕阳开”为 《想夫怜》第二句,则唐人律诗,亦有不必古题而入乐者,大抵只不犯八病者,便可歌之以被管弦矣。 白公 《听歌六绝句》在第三十五卷, 耿𣲗已有《塞上曲》七言四韵律诗,又有乐府古题作七言二韵小律者,汪遵之《战城南》、《鸡鸣曲》是也。 唐诗号称极备,乐府所载,自七朝五十五曲之外,不概见。而梨园弟子所歌,率当时诗人之作,如王之涣之 《凉州》、白居易之《柳枝》,王维《渭城》一曲流传尤盛。此外,虽以李白、杜甫、李绅,张籍之流,因事创调,篇什繁富,要其音节,皆不可歌。诗之为功既穷,而声音之秘势不能无所寄。于是温、和生而《花间》作、李、晏出而《草堂》兴,此诗之余而乐府之变也。 唐人所歌乐府词曲,率是绝句,然又多剪截律诗,别立名字,殊不可晓。如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首,截取前四句名《戎浑》;“扬子谈经处”一首,截取前四句名《昆仑子》; 旗亭伶人所歌高常侍“开箧泪霑臆”一首,本是长篇,截取前四句名《凉州歌》是也。又考《教坊记》诸曲名,如《胡渭州》、《穆护子》、《凉州》、《伊州》、《甘州》之类皆载,而无 《戎浑》、《昆仑子》之名。 沧溟云:“诗自唐已后,不必立乐府名色。”此论亦当。青莲集中乐府累累如贯珠矣,少陵则不作。《哀江头》、《哀王孙》、前后《出塞》、《石壕吏》、《垂老别》等篇,《东阿笔麈》云“乐府之变,其实皆古诗也。”李西涯以论事作乐府,别辟新调。 乐府音节至唐已失,即 《乐府解题》亦在影响之间,宜历下谓唐以后不必立乐府名色也。 《诗三百篇》,可以被诸管弦,皆古乐章也。汉时诗乐始分,乃立乐府。《安世房中歌》,系唐山夫人所制,而清调、平调、瑟调皆其遗音,此《南》 与 《风》之变也。朝会道路所用,谓之 《鼓吹曲》; 军中马上所用,谓之 《横吹曲》,此《雅》之变也。武帝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与司马相如诸人略定律吕,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此《颂》之变也。汉以后因之,而节奏渐失。 唐人达乐者已少,其乐府题,不过借古人体制,写自己胸臆耳,未必尽可被之管弦也。 七言律诗,即乐府也。《旧唐书·音乐志》载《享龙池乐章》十首: 一、姚崇,二、蔡孚,三、沈佺期,四、卢怀慎,五、 姜皎, 六、 崔日用, 七、 苏, 八、 李乂, 九、 姜晞,十、裴璀。十人之作,皆七言律诗也。沈佺期“卢家少妇”一诗,即乐府之“独不见”。陈标“饮马长城窟”,亦是七言律诗。谢偃《新曲》、崔融《从军行》、蔡孚《打毬篇》,俱直是七言长律。杨升庵 《草堂词选序》曰: 唐人之七言律,即填词之《瑞鹧鸪》也; 七言之仄韵,即填词之《玉楼春》 也。尝考《三百篇》之声歌,亡于东汉,而绝于晋。汉魏之乐府,亡于东晋,变于唐宋之长短句,而乱于金元之南北曲。前此《文心雕龙》虽分诗与乐府为二,然其论元、成以后之乐章,辞虽典文,而律非夔、旷; 又论子建、士衡之篇,俗称乖调。奈何后之拟乐府者,妄用填词之法以求合?而如贺裳黄公 《载酒园诗话》 中有“乐府古诗不宜并列”一条,云:“凡编诗者,切不宜以乐府编入七言古”。岂知所谓乐府者,古诗亦是,律诗亦是;既不知其音,何从议其体乎?且七言古固从乐府出者也。汉代所传 《大风歌》 谓之 《三侯之章》,《垓下歌》谓之 《力拔山操》,其他曰歌、曰行、曰操、曰辞,未有不可被之弦歌者,至唐始有徒诗者耳。窃谓今人于诗,不妨以古乐府之题写我胸臆,而不必兢兢句字间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考之郭茂倩 《乐府诗集》,则当时入乐者,初唐多五律,盛唐多七绝。亦有截律诗之半以为乐曲者,如《想夫怜》为右丞“秦川一半夕阳开”七律,《都子歌》 为香山 《东城桂》七绝第三首,所歌者,不必定为乐府诗也。大抵唐时诗人多通音乐,故其诗皆可被之管弦。 体制;体质◉ 体制tǐzhì 名 体制tǐ zhì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1908年颜惠庆《英华大辞典》:“Organization组织之事、构造、机构、体制。” 体裁 体裁体式 ☚ 各种文体 小说 ☛ 礼法 礼法仪(仪章;仪典;仪节) 义节 文宪 町畦 另见:礼仪 法度 法纪 遵循 ☚ 各种礼仪 仪式 ☛ 要求2 要求2规定的要求或条件:程(程式) 格(规格) 裁 体制 科范 规范 另见:提出 愿望 条件 达到 ☚ 心愿 平素的愿望 ☛ 规矩 规矩绳检 规矱 道度 道礼 道理 畦町 畛域 町畦 槽道 法度 钩矩 谱儿 体要 体面 体统 体制 体貌 纪律 仪检 矩法 形迹 捡押 另见:标准 符合 订立 执行 遵守 ☚ 法则 戒律 ☛ 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政制 另见:制度 社会 订立 ☚ 社会 好的社会 ☛ 体制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如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军队体制等。 体制system 体制system of organization;system 体制❶establishment;system of organization;institutions;structure; mechan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