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资治通鉴的史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资治通鉴的史学上

陈明銶著,张荣芳译,《食货月刊》复刊 (台湾)1982年,第12卷第4、5期第44——58页,约21000字。
一、导言。宋代史学中较为重要,或许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乃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它被认为是一部明白晓畅的学术杰作,迄今依然是广被阅读并具权威性的中国史书之一。在中国史学上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建立一套标准与方法,而且也开启了许多后代史学家在学术研究上的新天地。二、司马光的动机。司马光至少曾指出三个不同的动机,也就是鉴戒、学术与个人的理由。首先,司马光觉得自史记与汉书撰述一千多年来多数史书组织紊乱,叙事芜杂,造成了难以处理的后果,阻碍了历史学的发展,将以前史家无数的著作加以浓缩并融合成绵延不断的篇章,编成一部通史是必要的。除满足英宗的要求外,还有两项主要的个人动机:一是在历史研究上终生不怠的兴趣;二是冀望名声不朽,获得与“立言”相偕而来的显著地位。或许,最重要的动机就是鉴戒。三、从资治通鉴的内容看司马光的意图。司马光的政治道德理想,通贯全书,直接地在评论里,间接地在叙事里特别强调儒家的一些原则。作为一部提供鉴戒的史书,通鉴提供君主政治上的经验,提供大臣工作的指导,提供一般读者道德上的教训;司马光也藉著通鉴表达他对时局的意见,因此,透过通鉴大可窥知当时的社会及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在通鉴编撰期间,宋廷的党争对司马光的态度产生极深刻的影响,即使在通鉴早期的篇章中,也表示了他对“新党”的鄙视。


资治通鉴的史学下

陈明銶著,张荣芳译,《食货月刊》复刊(台湾)1982年,第12卷第6期第19——27页,约14000字。
四、资治通鉴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司马光对通鉴编撰设立几项主要原则,这些原则与通鉴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息息相关。一是关于正统的问题。司马光不理会所谓“正统”或“正闰”说。二是删除煽动性、不义与荒诞不经的事件。三是删掉纯文学的作品。叙事时,对地名与人名,书其本名。尽管这些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作品的确实与客观,但是通鉴仍非完全确实与客观,也非全然公正无私。道德评论是造成司马光之非客观性最主要的原因。当时的环境是导致其非客观性的另一关键因素。义理上的偏见是非客观态度的第三个因素。第四个因素是他个人的偏好。但通鉴所陈述之历史资料的精确与真实性,仍是相当可靠而能够接受的。五、资治通鉴对中国史学的影响。通鉴维持了史学广阔无垠,绵延不绝,超越单一时代或朝代的限制,刺激、促进了后代无数的通史编撰。司马光的历史观受到道德教化之极在限制,排除了历史上经济因素的详细讨论,也只是简略地处理社会、学术与制度史而已。除了创立以《长编》修史的方法外,最重要、最具持久性的创举——通鉴考异。纪事本末体、纲目体,这些新体例,和通鉴及《长编》的原始典范,都被后代的史学家广泛应用。六、结论。不管它的缺点与限制所在,大体上通鉴在中国史学上已获得崇高无比的地位,并赋予后代的中国史学家无比深远的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