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贾谊《过秦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贾谊《过秦论》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馀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伏,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馀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1),却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12),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13),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14),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馀威振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15),率疲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16),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17);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18),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馀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注释】 ①窥:偷看,这里是伺机夺取的意思。②衡:通“横”。③拱手: 两手合抱。这里是轻而易举的意思。④因: 因袭。⑤相与: 互相结交。⑥延敌: 这里是迎击敌人的意思。延,延纳。⑦镞: 箭头。⑧制其弊: 意为利用六国衰败的时候控制它们。⑨履至尊: 登上帝位。六合: 天地和四方,这里泛指天下。敲扑: 棍子。短的叫敲,长的叫扑。⑩委命: 把性命交出去,任凭处置。(11)藩篱: 篱笆、屏障。(12)燔 (fan): 焚烧。(13)隳: 毁坏。鍉: 通“镝”,箭头。(14)践: 登,踩。华: 华山。(15)瓮牖绳枢: 用破瓮作窗子,用绳子拴门轴。形容住宅简陋,出身贫寒。氓 (meng) 隶: 即雇农。蹑足: 插足,参加。行伍:军队。俛(mian) 起: 奋起。俛,通“勉”,尽力。(16)揭: 举。(17)耰 (you): 平整土地的一种农具。棘矜: 枣木棍。铦 (xian): 锋利。铩 (sha): 大矛。(18)度 (duo) 长絜(xie) 大:比较长短大小。

【译文】 秦孝公依据殽山、函谷关坚固的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主臣民一起牢牢地固守着,并伺机夺取周王朝的政权。他们怀有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的野心。就在这个时候,商君辅佐着他,对内制定法令制度,发展农业和纺织业,修造防守攻战的器械; 对外实行连横的策略,使各诸侯国互相争斗。于是,秦人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西河以外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固有的事业,遵循着传统的策略,向南攻占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收服地势险要的州郡。各诸侯国惊慌害怕,聚会结盟而商量削弱秦国,他们不吝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订立盟约,互相结为一体。此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睿明智慧而忠诚信义,宽大厚道而爱护百姓,尊敬贤良而重视士人,相约合纵以拆散连横,聚合起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人力。这时,六国的士人当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出谋划策,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伙人为他们勾通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批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十倍于秦国的土地和百万士兵,直抵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国人打开函谷关迎击敌军,九国的军队退的退、逃的逃,不敢前进。秦国没有破费一箭一簇,可是天下的诸侯已陷入困境了。于是合纵拆散,约定解除,诸侯争着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诸侯的困难去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敌人,倒在地上的士兵成百上万,流淌的血液将盾牌都漂了起来。秦国凭借有利的条件,乘着大好的形势控制天下,分裂各国的河山。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到秦国朝拜。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的时候,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发生重大的事变。

等到了秦始皇,他继承、发扬了秦国六代积累下来的丰功伟绩,挥动长鞭而驾驭天下,吞并了东西二周而灭亡了各个诸侯国,登上了最尊贵的皇帝宝座,统治着整个天下,用严刑镇压天下人民,声威震动四海。他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设立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们低着头,脖子上系着绳索,把性命交给秦国的下级官吏。于是派蒙恬北筑长城来守住帝国的边界,打退匈奴七百多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匈奴的士兵不敢弯弓动武来报复仇怨。于是,秦始皇废弃先王的仁义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用来愚昧黎民百姓。毁坏各国的名城,杀戮豪杰俊才,没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镕化锋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人,用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然后,他凭借华山作为城墙,依靠黄河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亿丈的城防,面临深不可测的河水,以此来作为坚固的屏障。派遣良将、配备强弓,守住城池的要害之处; 忠诚的臣子,精锐的士兵,部署着锐利的武器,因而有谁敢来试探? 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里,自以为关中地势险固,千里金城,已经完成了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世不败的基业了。秦始皇死后,他留下的威势还震慑着习俗不同的边远地区。

但是,陈涉这个贫寒家庭的子弟,没有土地的农民,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人,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能,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夹杂在戍卒队伍里面,奋起于村野百姓之间,带领疲惫的戍卒,指挥几百人的军队,反过来攻打秦朝。他们砍断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却得到天下人民行云一样的响应。他们自带干粮,像影子一样地追随他们,华山以东的豪杰俊士于是都行动起来,消灭了秦朝的皇族。

况且这时的天下并非又小又弱,殽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如故; 陈涉的地位比不上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君主们尊贵;锄头锄把和枣木杆比不上钩、戟和长矛锋利; 贬谪服役的队伍不可以对抗九国的军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能力,比不上从前六国的谋士们。然而成功与失败却变得不同,建功与立业恰好相反。假使让华山以东的诸侯国与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力量,是不可能相提并论的。但是秦国凭借它很小的一点地盘,发展到了万乘大国的权力,招来八州诸侯而使他们一同列班朝拜,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此后把天地四方作为秦国一家所有,把殽山、函谷关当作自家的宫室。结果一个普通百姓发难,秦王朝的宗庙就被毁掉了,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嘲笑,是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打和守卫天下的势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鉴赏】 秦王朝崛起于七国之中,吞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它兵力强盛,地势险固,为什么却在短短的时间里便灭亡了呢?贾谊的这篇《过秦论》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过秦论” 即论述秦朝的过失。文章从秦孝公时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谈起,极力描写秦国国君的雄才大略及秦国的强盛,铺张渲染,层层推进,气势极为宏大,到“及至始皇”一段达到了极点。同时,作者也描写了六国的人才之众和实力之强,但他们都被秦王朝吞并了。到此为止,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陈涉,并把他与六国之师对比,指出陈涉无论从才能和武装力量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六国之师相提并论。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六国之师打不胜的秦国,却被陈涉推翻了,原因何在呢?作者最终画龙点睛地指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是一篇极为生动有气势的政论文。它词汇丰富,铺张扬厉,加上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获得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字数:3770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217-220页.

贾谊《过秦论》原文、鉴赏和解析 - 中学古诗文鉴赏 - 可可诗词网

贾谊《过秦论》

贾谊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篇选自贾谊《新书》。目的主要是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为汉朝统治者提供借鉴,警告汉统治者吸取亡秦的教训,免蹈覆辙。

《过秦论》包括上、中、下三篇,此处所讲的是上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结尾的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前面的所有论述都是为得出这一结论服务的。

全文可分三大段。从开头至“国家无事”为第一段,叙述秦统一六国以前,它的历代君主凭借暴力,与诸侯争雄,取得节节胜利。

文章一开头就笔挟风雷:“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五、六字不等的排偶句连贯一气,喷薄而出,恰如劲箭脱弦,骏马注坡。“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极富形象性、夸张气味很强的动宾词组连用,活画出了秦国君臣的勃勃野心,使文章具有不可阻遏的气势。

接着作者就叙述了秦国历代君主所取得的一连串胜利:“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面对秦国咄咄逼人的强大攻势,山东六国不得不齐心合力,共谋抗秦。这时作者笔锋一转,将六国的力量竭力渲染:他们有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这样地位显赫、尊贤重士的人作领导,有众多才能杰出、声名卓著的谋士、将领为之出谋画策,指挥军队,他们的国土十倍于秦,战士有百万之众……作者这样写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表现六国的强大,而是从反面衬托秦国武力之强。你看,尽管九国之师叩关攻秦,气势汹汹地打上门来,秦人却“开关延敌”,显得从容镇定,有恃无恐,丝毫不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而结果是秦人不损一兵,不费一矢,就使得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在与山东六国的武力较量中,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从“及至始皇”到“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为第二段,叙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仍以暴力统治天下,结果陈涉首义,应者云集,秦王朝遂二世而亡。

本段开头,作者首先描写了秦王朝以暴力君临天下的赫赫声威:它南取百越,北逐匈奴,焚《诗》《书》,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这一番话,一方面是说明秦王朝统治的残暴,另一方面是夸张秦王朝的威势和强盛,为下文的陡转蓄势。

第二小节,作者又先用“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一句将秦王朝的强大再极力一扬,说足说透,随后“然”字一转,文势就如黄河东走,滔滔而下:在出身微贱、无财无势、才能不及中人、士卒不过数百的陈涉义军的打击下,看起来固若金汤的秦王朝竟如枯木朽株,顷刻之间就被摧毁廓清。

在第一段的叙述中,作者将秦国与六国进行了比较;在第二段的叙述中,作者将秦王朝和陈涉起义军进行了比较。虽然作者没有发什么议论,但通过这样的比较,细心的读者已不难看出作者意旨所在:当秦处于攻势的情况下,它虽可不施仁义、凭借武力而获成功,但当它统一全国,处于守势以后,仍旧不施仁义,而一味迷信暴力,就一定要失败。但是,作者觉得以上的叙述对比还不够鲜明,自己的观点也还不够醒豁,因此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将在一、二两段中所述的各项内容拿来重新作了一番对比。

作者先将陈涉起义军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指出无论是领导人的地位、武器的优劣、战士的素质及谋臣武将的才能,陈涉义军都远逊于九国之师。然而,他们与秦作战的结果却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接着,作者又将秦国前后力量与成败进行对比:当秦仅有“区区之地”时,能够“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而当它“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以后,却仅仅因“一夫作难”,就宗庙夷灭,身死人手。叙述至此,作者的结论已如瓜熟蒂落,不容不摘:“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句,点明主题,结束全篇。

本文最明显的一个写作特点,是通过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对比得出结论,作者自己的议论并不多。这种论述方法,使读者对作者的结论有坚确不移之感。不过,有两点需要进一步说明。一是作者叙述历史时,并不是完全按照历史的进程逐一陈述,而是有重点地选择最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史实加以概括性的介绍。文章从秦孝公讲起,这是因为秦国是在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后才真正强大起来。孝公以前的情况,作者一刀砍去。孝公至秦统一前后一百四十年间,秦国如何蚕食诸侯,开辟疆土,作者的介绍也极其扼要。二是由于作者力求行文气势流畅,注意词句的排偶,因此有些地方的叙述并不完全合于史实。比如第一段的“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并非孝公时事,当在秦惠文王八年;第二段叙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也与史实不合,实际吞并西周的是秦昭襄王(始皇的曾祖父),灭东周的是庄襄王(始皇父)。

本文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文章的气势十分充沛。这种气势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来说,作者目光敏锐、年轻气盛是一个原因。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仅二十二岁,刚刚步入仕途,对前途充满信心,一心想为革新政治出力,所以写起文章来议论风生,感情洋溢,气势逼人。从具体写作技巧来说,则是由于文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和大量排偶句式。

关于运用排偶句而增加文章气势,上文对“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一段话的分析已可见一斑。这样的例句在文中俯拾皆是,无烦列举。至于本文的夸张,主要表现为作者在叙述史实进行对比时,并不是纯客观地罗列双方的情况,而是在基本忠实于史实的基础上,把对比的双方分别加以夸张,以造成更加强烈的对比。夸张、排偶结合在一起,使全文文势如长江巨浪,峰谷相寻,奔腾而下,势不可当。

这篇文章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古代论辩散文的典范。刘向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尹)管(仲)未能远过也。”(《汉书·贾谊传赞》引)西晋著名作家左思的《咏史》诗说“著论准《过秦》”,意思是自己写文章以《过秦论》为标准。由此我们可以了解《过秦论》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