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购买力平价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汇率变动应按各国的货币在本国的购买力与外国货币在外国的购买力比率而定的一种理论主张。它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在1918年发表的《外汇的反常离差现象》一文中最先提出,而后又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卡塞尔只论述了价格平价。他认为,由于货币汇率是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又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即为两国间的汇率。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A国货币对B国货币的汇率R=B国物价指数/A国物价指数。相对购买力平价则是指在两国货币发生通货膨胀时,其名义汇率等于过去汇率乘以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商:R1=R0×(IA/IB)。后来,霍萨克等人认为,价格平价没有考虑到汇率对价格的反作用,而且价格中的利润是一个易变的量,因而主张用成本平价代替价格平价,甚至直接用劳动成本代替产品成本,并且由于成本相对稳定,成本平价更能反映汇率均衡的趋势。1974年,沃弗斯还从数学上证明了成本平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回归为价格平价。以巴拉萨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认为,由于贸易商品生产率工资成本和服务价格的差距,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之间也会存在差距,因而购买力平价不能应用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显然,在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如何选择物价指标,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的经济学家提出用贸易商品的物价,有人主张用一般价格水平,也有人主张使用国民收入平减指数。但不管什么样的指数,由于购买力平价没有考虑到政府管制、贸易壁垒、物价与汇率的相互作用、偶发因素的影响,以及物价指数在收集和处理中的困难,其理论有效性被大大削弱了。尽管如此,购买力平价的长期有效性,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这在当前浮动汇率制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

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两国货币汇率的一种认识。认为不同的两个国家之间,其货币的汇率应该同两国间物价水平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则会促使社会购买力去兑换对方国家货币,以购买数量更多的货物,最后导致汇率与国内购买力相一致。但一般认为这种理论只适用于两国贸易关系中的汇率。

☚ 欧洲货币单位   国民生产总值 ☛
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是用于说明一国最初均衡汇率如何确定以及当该国面临国际收支失衡时汇率应如何调节的理论。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 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Balassa)的归纳,购买力平价理论包括两个下列内容: (1)均衡汇率应由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即由两国物价水准的相对比率来决定,这是绝对的或静态的购买力平价理论; (2) 在动态中,均衡汇率应随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额来进行调整,即,一国货币贬值的幅度应该等于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减去外国的通货膨胀率,这样才可以使该国货币的购买力与外国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关系维持不变,此为相对的或动态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因此,完全由两国货币的相对购买力及相对购买力的变动来决定均衡汇率及均衡汇率的变化趋势,这是“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名称由来及中心所在。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于任何汇率制度,它为期初两国均衡汇率如何确定这一问题提供了粗略的解释。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人们也可以借助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寻找新的平价或新的中心汇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市场中供求力量的相互作用,汇率会自动趋向于均衡水平,故而并无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来寻找均衡汇率的必要。但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还是可以有助于人们了解或预测浮动汇率制度下长期均衡汇率的变动趋势。

☚ 国际清偿能力   汇兑心理说 ☛
000004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