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车上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的事件之一。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考试的举人无不义愤填膺,康有为联合参加会试的1300多举人联名请愿,上书光绪帝,沉痛阐述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坚决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认为这4项中的前3项都是“权宜应敌之谋”,变法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这次上书涵盖了康有为的全部变法维新的思想,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虽未成功,却在全国广为流传,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它不仅标志着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已演变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而且使康有为成了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一种社会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行动。

公车上书

泛指举人联名上书。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 “当时正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子也纷纷集会、请愿,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 ‘公车上书’ ,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
●《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论》: “〔东方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滕(teng): 缠束。公车: 本指帝王的兵车,后泛指官车。汉代有 “公车” 官署,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天下上书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因此,“公车” 又作为举人应试和举人的代称。西汉东方朔初到长安时,到公车府上书皇帝,共用了木片三千枚。公车府派两人去抬,才能抬动。

公车上书

【出处】 《史记·滑稽列传》:“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
【释义】 汉代东方朔博学多览,他初到长安,至主管上书的公车官署递上自己的书奏,共用了三千奏牍,两个人才勉强抬得起来。后以此典指向帝王上书,求得任用。
【例词】 东方牍 牍三千 汉庭三千牍 三千牍 上书金马 削牍三千 献策金门 奏牍三千
【用例】
〔东方牍〕 明·唐寅《赠徐昌国》:“三千好献东方牍,来伴山人赞法王。”
〔牍三千〕 宋·张孝祥《子云压境先遣诗》:“小此淹留待追诏,公车归奏牍三千。”
〔三千牍〕 宋·林逋《深居杂兴》:“上书可有三千牍,下笔曾无一百函。”
〔献策金门〕 唐·孟浩然《送洗然弟进士举》:“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
〔奏牍三千〕 宋·袁去华《水调歌头》:“奏牍三千字,晁董已销声。”

公车上书

晚清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愿活动。因举人入京会试习称“公车”,故名。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康有为遂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十八省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于松筠庵会议,拟上公呈。四月八日(5月2日),十六省六百零三人联名将上书递到都察院,要求代呈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之祸,力主拒绝议和,明确提出挽救时局四策: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声言前三项为权宜应敌之谋,第四项方为立国自强之策,而变法维新重在富国、养民、教民。都察院以《马关条约》已签字,无可挽回为由,拒不代呈(一说康、梁原拟十日上呈,寻以主和者阻挠、恫吓,未能联衔投书都察院)。是书旋被刊刻传抄,广泛流布,遂使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迅速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

065 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中国人民的反对。四月八日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多人,上书光绪皇帝。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国是,并提出四项解决办法: (一)下诏鼓天下之气; (二)迁都定天下之本; (三) 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这次上书冲破了清政府“士人干政”禁令,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改革的政治纲领,是资产阶级改革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因举人进京会试乘公车,史称 “公车上书”。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Gongju shangshu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首次爱国请愿活动。1895年3月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4月,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 《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康有为遂联合在京举人聚集达智桥松筠庵,讨论上书请愿。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 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富国之法, 包括钞法, 建筑铁路, 制造机器、轮舟,奖励制造, 办矿务,铸银,设邮政等; 养民之法, 包括务农,劝工, 惠商,恤贫等; 教民之法, 包括分立学堂, 开设报馆, 设道学(儒学)科等。又建议每10万户推举一“议郎”,供皇帝咨询, 讨论内外兴革大政, “三占从二, 下部施行”。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纲领已初步形成。《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又说500余)举人签名,于5月2日呈递都察院,都察院借口 《条约》已签字,无法挽回, 拒绝代呈。但 《万言书》 已广为流传。此即 “公车上书”(汉朝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因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它是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 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以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行动, 虽然参加者均是举人, 社会阶层狭窄, 但联系广泛, 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 梁启超   强学会 ☛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Gongche shangshu

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便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5月2日康有为趁入京应试之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 300多人于松筠庵集会,联合上书光绪帝,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指出抛弃台湾将失全国民心,割地将召亡国大祸,力主拒绝和议,明定对策。提出4项解决办法:
❶下诏鼓天下之气;
❷迁都定天下之本;
❸练兵强天下之势;
❹变法成天下之治。即请求皇帝下罪己诏,处分丧权辱国大臣;迁都西安,以利再战;加紧练兵,将对日赔款移作军费;发愤变法,推行“富国”、“养民”、“教民”之法。康有为认为前三项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权宜应敌之谋,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他还建议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及改革官制。于每10万户中举一有才能之士为“议郎”,供皇帝咨询,“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事,筹事宜”。均由议郎讨论决定,2/3多数通过后,付诸实施,全体议郎每年更换一次。这次上书冲破了清政府的“士人干政”禁令,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改良的政治纲领。这次上书,都察院以清政府已在《马关条约》上签字,无法挽回为理由,拒绝接受。但它却在全国广泛流传,是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

☚ 中日马关条约   百日维新 ☛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1300余联名上书,提出拒签条约、迁都再战、变法强国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标志着酝酿已久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清末在北京应试举人给皇帝的一次上书请愿活动。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震动。5月2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8省应试的举人1300多人签名给光绪帝上万言书,痛陈“亡国无日” 的危险,提出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的主张,并认为前三项主张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权宜应敌之谋,最后一项主张才是立国自强的根本大计。还提出了富国、养民、教民三项变法建议以及其他一些政治上除旧布新的具体措施。因汉代用公家的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故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虽被都察院拒绝上奏,但却在全国广泛流传。这是资产阶级改革思潮转变为变法维新运动的标志。

☚ 戊戌变法运动   保国会 ☛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由康有为发起的组织应试举人要求变法维新的政治与舆论活动。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应试,“公车”是举人应试的代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廷派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消息传到北京民众中,康有为于5月2日(四月初八)组织在京公试的1300多名举人集会,603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割地弃民的国耻,指出割让台湾将失去全国民心,招来大祸,力主拒绝和议。史称“公车上书”。其主要内容有:(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提出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和教民之法三项变法建议。还拟订了一种舆论制度,即建议每10万户中推举一名“议郎”,上驳诏书,下达民词,供皇帝咨询。凡内外兴革大事皆由“议郎”开会讨论,全体议郎每年更换一次。这次上书破除了平民百姓不得干涉朝政禁令,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传播开来。上书虽然被都察院拒绝,但在全国民众中的影响非常广泛,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热点。

☚ 见解   公开性舆论 ☛

公车上书gōng chē shàng shū

present one's memorial to the throne
❍ 我生得太早一点,连康有为们“~”的时候,已经颇有些年纪了。(鲁迅 《华盖集》 32)I was born a little too early,for by the time Kang Youwei and the others presented their memorial to the throne,I was already in my teens.

公车上书gong che shang shu

【历史】Joint Petition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Candidates to the Emperor

公车上书

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激起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联合十八省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痛列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坚决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并提出四项解决办法:“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认为前三项只是“权宜应敌之谋”,第四项才是“立国自强之策”。又提出富国之法、养民之法、教民之法等具体变法措施。这次上书,涵盖了康有为的全部维新变法主张。上书于四月初八日(5月2日)递到都察院,遭到拒绝。但却在全国辗转流传,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史称“公车上书”。(汉代以公家车辆送各地被征召和推举的士子赴都,后相沿以“公车”作为赴京会试举人的代称。)

公车上书gōngchē-shàngshū

汉代有官署名公车,设公车令,负责处理一般官吏等向皇帝所进的奏章。后以“公车上书”指进京请愿或越级向皇帝上书言事。

公车上书ɡōnɡ chē shànɡ shū

❶ 旧泛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
❷ 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举人上书言事。公车: 汉代官署名,掌天下言事与征召等事宜,也借指应试的举人。也作“上书公车”。

公车上书gōngchē-shàngshū

〔偏正〕 公车,本汉代官署名,其职掌之一是以公家车马接送被征召者、应举者和上书者,并加以接待;后因而也代指举人入京应试。旧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语出《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孽海花》32回:“割台原是不得已之举,台民不甘臣日,~反抗,列名的千数百人。”
△ 用于诚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