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虚假平衡
财政收支形式上有结余,实际上却是赤字。“大跃进”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情况。1958年和1959年,当时的决算报告均有结余,直到1978年以后,经国务院批准,对收支数字作了调整,才把实际的赤字情况反映了出来。见下表 (单位: 亿元):
年 度 | 收 入 数 | 支 出 数 | 收支差额 |
当 时 决算数 | 调整后 决算数 | 当 时 决算数 | 调整后 决算数 | 原决 算数 | 调整后 决算数 |
1958 1959 | 418.63 541.60 | 387.60 487.12 | 409.40 527.71 | 409.40 552.86 | +9.23 +13.89 | -21.80 -65.74 |
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财政信贷没有统一平衡,财政的帐面平衡 (或结余) 以严重的信贷膨胀为代价。在“大跃进”时期出现这种情况有其特殊性。因为当时不切实际地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制订高指标,并为高指标开绿灯。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大量积压于商业部门,但银行仍然贷款,商业部门仍然收购,造成财政收入的虚假 (没有物资保证的收入);“共产风”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其后果却要财政承受相当的清退负担; 银行、企业挪用大量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 (当时的体制应由财政拨款),收不回的货币却用增发纸币的手段补足; 等等。这一切必然产生真赤字,假结余。但也有一般的规律可以借鉴,就是财政的收支平衡是否真实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则要视信贷状况而定。换言之,只要存在信用膨胀的情况,财政就不可能真正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