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警告警(以~将来) 惩示 提出警告:敲警钟 以某种动作或信号,发出警告或使人注意:示警(鸣枪~) 故意示警,以使震动:敲山震虎 敲山振虎 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当头棒 促人醒悟的警告:当头一棒 一棒当头当头棒喝 棒喝当头 棒头大喝 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教练员等严重犯规,裁判员出示黄牌予以警告:黄牌 适时的警告:时儆 谴责警告:谴告 (提醒,使警惕:警告)
另见:警戒1 提醒 警惕 ☚ 告诫的程度 警戒1 ☛ 谴告qiǎn gào谴责,告戒。《汉书·董仲舒传》:“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之。” 谴告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论点。认为,当政者如有过失,天即通过自然界的灾害、怪异现象表示谴责警告。再三警告而不改正,天才降下祸殃进行惩罚。由此可见天心仁爱,常欲“振过”、“救失”,而不欲陷人于灾难。《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灾殃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此说把自然界的灾害和罕见现象看做天意的表现,要求当政者见灾异而改过救失,以符天意,是其“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内容。东汉王充指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并指出此说不合儒学“以善反恶”、“善善恶恶”之义,谓“刑赏失实”是一种恶,灾异也是一种恶,天出灾异以谴告人,等于人有恶,天“为恶气以应之”,非“以善反恶”,而是“以恶随非”。还指出,圣人所说的“天”即是“人心”,非谓“上天苍苍之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