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蚕tea bunch caterpillar茶树芽叶害虫之一, 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为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 分布与为害 国内各老产茶省多有分布, 系山地茶园的重要害虫。日本、印度亦有发生。幼虫聚集蚕食叶片, 常致茶树被害光秃。 形态 雌成虫体暗黄褐色, 体长15~21毫米, 触角短栉齿状, 前翅有3条暗褐色横线, 在内、中横线之间有一黑点,翅尖镰钩形。雄成虫暗褐色,体长12~15毫米,触角双栉齿状, 前翅横线及黑点不甚明显,翅尖直角形。卵淡黄色, 椭圆形。幼虫初龄橙红色, 成长时赤褐色, 长38~60毫米, 胸、腹部每节有白色纵纹11条, 横纹3条, 交互形成近长方形的斑块。蛹暗红褐色, 长椭圆形; 茧丝质灰褐色。 生活习性 茶蚕在安徽一年发生两代, 江西、湖南一年发生2~3代、福建、台湾一年发生3~4代。两代区幼虫常于4至5月与9至10月盛发; 3代区幼虫常于4至5月、6至7月上旬和9至10月间盛发;4代区幼虫则常于3至4月、5至6月、10和12月至次年2月间发生。幼虫具群集性, 1、2龄时群集于叶背取食, 3龄后常在枝上缠结成团, 大量吞食叶片, 并逐渐分群, 老熟后则分散爬至茶丛根际枯枝落叶下结茧化蛹。大部分地区均以蛹越冬、越夏, 在福建一带有以卵越冬、甚至无明显越冬现象。雄蛾远比雌蛾活跃, 早晚飞动。卵成块产于嫩叶背面, 每头雌蛾可产卵百余粒。一般喜在适温高湿短日照的条件下发生, 深山区茶园发生较多。 防治 人工捕捉群集幼虫。冬季培土灭蛹。幼虫期喷施青虫菌、苏云金杆菌或茶蚕病毒。防治幼虫常用药剂有90%敌百虫、50%马拉松或50%杀螟松1 000倍液、80%敌敌畏或50%辛硫磷1 500~2 000倍液等。均宜于幼龄幼虫期喷用。 茶蚕tea bunch caterpillarAndraca bipunctataWalker,鳞翅目,蚕蛾科。分布于中国各产茶省的潮湿山区。为害茶、油茶、山茶等。成虫暗褐至黄褐色,翅展40~60 mm,前翅有3条深色横线,中央有一黑点,外缘有银色浮斑。雌蛾翅尖呈镰钩状。末龄幼虫体长38~100 mm,赤褐色,各体节多黄白色纵纹和横纹交错。年发生2~3代。雄蛾比雌蛾活跃。卵块产于嫩叶背面。幼虫具群集性,老熟后潜入根际落叶下结茧化蛹越冬。可以人工捕捉群集幼虫;冬季培土灭蛹;幼龄幼虫期喷施青虫菌、病毒或化学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