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谒金门·风乍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谒金门·风乍起》《谒金门·风乍起》
五代词篇名。冯延巳作。宋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记载:“元宗乐府辞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 ‘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阳春集》一卷,南唐冯延巳撰。高邮崔公度伯易题其后,称其家所藏最为详确,而《尊前》、《花间》诸集往往谬其姓氏。近传欧阳永叔词亦多有之,皆失其真也。世言‘风乍起’为延巳所,或云成幼文也。今此集无有,不是幼文作。长沙本以置此集中,殆非也”。明沈际飞以为起句与韦庄“春雨足,染就一池新绿’同一况味;并指出“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泽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草堂诗余正集》)。今人夏承焘、盛弢青说:“这词写女子思念远人。吹皱一池春水,正象平静的心给搅动了。鸳鸯香径,正是搅动心情引起思念的原因。”(《唐宋词选》)刘永济说:“此闺情词也”。《南唐书》中所记“昔人以为南唐君主以词相戏,不知实乃中主疑冯词首句讥讽其政务措施,纷纭不安,故责问与之何干。冯词首句,无端以风吹池皱引起,本有讽意,因中主已觉,故引中主所作闺情词中佳句,而自称不如,以为掩饰。意谓我亦作闺情词,但不及陛下所作之佳耳。二人之言,针锋相对,非戏谑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徐育民、赵慧文以为“这是一首少女怀春词”,“以‘托儿女之情,写君臣的手法,表达了对南国国事日见衰微的隐忧”(《历代名家词赏析》)。靳极苍说:“写一个孤处的贵族之家的青年妇女,在春水春花中,感觉到无聊无赖,因而兴起了盼夫归的忧思”。以为这贵妇之家就是冯延巳家,“我觉得这要不是宰相之家,是不可能有这样境地的,不是宰相的外家也是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的”(《唐宋词百首详解》)。蔡厚示说:“这首词是写宫中妇女在春天里愁苦无法排遣希望所思念的人到来的情景”。“冯延巳敢大胆写李璟宫中妇女的愁怨,自然引起李的不快。幸亏冯溜须有术,才使李破颜为欢”(《唐宋词鉴赏集》)。徐培均以为,沈际飞的评价“是以君臣关系上去理解,可备一说。然细玩词意,仍是以写闺情为主”(《唐宋词小令精华》)。这首词艺术的特色是情景交融,画面和谐,通过景物的描写和细节的刻划,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朴实自然,清新流畅。 谒金门·风乍起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是一首著名的闺情词。描述一个贵妇人在春色中苦闷难遣和渴望“君至”的迫切心情。 此词寄调《谒金门》,原是唐教坊曲调,后用为词调。敦煌曲子词中,也已有《谒金门》,中有句云:“得谒金门朝帝庭”,疑即此调的来由。《词谱》以韦庄词为正体。上下片各四句,四仄韵,上片二十一字,下片二十四字,共四十五字。它的异名很多,有《碧云深》、《蓬莱阁》、《双荷叶》和《子夜歌》等等。 **** 此词略讲二题—— 一、诠字释句: 风乍起——乍,骤然。风忽然吹起。词以“春风骤起”起兴,引出下文。 闲引——漫不经心地逗惹。 香径——花间小路。 挼杏蕊——挼(nuó娜),是挪的异体字,揉搓。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两手自相挼”。杏蕊,即杏花。 斗鸭阑干遍倚——即把斗鸭栏杆处处倚遍。一作改“遍”为“独”,不如“遍”更有情味。斗鸭,以鸭相斗为戏。《三国志·吴志》中的《陆逊传》里有“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的记载。 二、语译全词: 和风习习,骤然吹起, 满池春水随即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在这明媚的春光下, 她漫不经心地两手揉搓着 含苞待放的杏花, 逗着池中鸳鸯消遣、取乐; 可是,它们那成双成对的模样, 勾起了心上人远离自己的苦恼; 甚至还流露了一点妒意: 为什么美若杏花的我, 却受到单身独处的折磨? 让愁闷罩住心灵的她,什么斗鸭呀,什么打扮呀,全无兴趣,打不起精神来;斗鸭栏杆处处倚遍, 也没有找到解愁释闷的良方! 垂头丧气的思妇弄得玉簪横斜, 几乎鬓发散乱,衣冠也不整了。 就在这心魂不定、愁思弥腔之际, 猛一抬头, 瞅见那灵鹊儿正朝自己报喜…… 三、名句赏鉴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当时就很“热门”了。据说,它竟引起南唐中主李璟的关切,曾因此曲设宴内殿,元宗(李璟)戏延巳曰:“吹绉(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答曰:“未能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详见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 那么,它究竟妙在何处呢?我想,其“亮点”有三: 首先,它炼字精到。特别是其中的“皱”字用得不凡,令人欣喜。轻风徐来,水波皱起,最恰当地表达了一池平静春水的突变,但又不是大变和剧变,仅仅吹“皱”而已,并非大浪翻滚,更不是怒涛汹涌。 这个“皱”字,还可引出风速与风质来,并由此又告知人们当时的节候。仅仅吹“皱”池水的,一定是轻风、和风或者软风之类,决不是狂风、烈风,更非带来巨大灾难的颱风或飓风。这样精到的遣词炼字,是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的重要因素。 其次,用喻熨贴,也是博得青睐的原因之一。词以“风乍起……”的自然之象作为全词的兴句,恰同描写对象的特质相契,正所谓景与情合,意与境会,甚感贴切。因为词中女主人公心潮荡起的“春心”,同庭院池中春水的兴波,也正相合:其始幅度不大,程度尚浅。从全词发展来看,这个少女或少妇的感情波浪,也并非一开始就很激烈,很深沉的,而是随着情节的推移和思绪的发展,而逐步扩大与加剧的。所以,词人在主人公的心湖只投以小石,激起一层浅浅的微波,正是客观与主观的默契。这也是人们认为合情合理而乐于接受,并加以传扬的原因。 再次,造语素雅自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平实的文字,洗尽铅华,一反温词、欧词那种繁缛华艳的常态,突破读者平素对待词作语言的欣赏旧习,适应了人们希冀革新词风的要求。因此,一见如此清新自然的词语,也象对待谢诗中“池塘生春草”名句那样,给予欣喜的接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